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 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 4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 梭伦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颁布“解负令” ,有关这一措施说法正确的是A. 它解除了平民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B. 遗嘱法是解负令的重要内容C. 债务奴隶制废除后,奴隶制在雅典废除D. 为了有效实行“解负令” ,梭伦对贵族丝毫不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但雅典并未废除奴隶制,来源于奴隶市
2、场、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故选 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解负令2.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 “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 ,竟至陷入绝境” 。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 “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说明 正确;“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
3、亡异地” “竟至陷入绝境”说明正确;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是在梭伦改革后。所以答案选 D。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2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题目中首先通过“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民主的道路,故这时不可能出现的状况,排除,然后看哪个选项没有即可3.下图是被称为“千古第一后” “文明皇后”
4、的冯太后,有关对她的表述,正确的有( )听政 20 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为他推行全面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84 年,下诏实行俸禄制,同时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有所好转A. B. C. D. 【答案】B【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知,484 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同时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有所好转,这项措施不是冯太后实施的,所以可排除。在四个选项中,只有 B 项没有,故此题选 B。4.“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哪次改
5、革的描述A. 大化改新B. 商鞅变法C. 忽必烈改革D. 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日本的改革,日本不存在所谓的中原文化,故可排除 A;商鞅变法是在秦国展开的,当时的秦国不能说是森林民族,故可排除 B;忽必烈改革出现在元代,元代是蒙古族作为统治者,而蒙古族是草原民族,故可排除 C;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洛阳、实行汉化的政策,使得落后的鲜卑族能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故本题选 D。5.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天所遣将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 北魏
6、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 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 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 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我今天所遣将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这一信息可知,当时鲜卑贵族将汉人视为统治北方的一大障碍,这本质上说明了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故选 A;BD 两项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问题,并没说明本质问题,故可直接排除;C 项的说法明显与材料意思相违背,故可排除。6.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
7、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感说明A. 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B. 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的归为偶然因素所致C. 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材料前半部分材料说的秦国官员各司其职的具体情况,后半部分说明荀子对秦国强盛原因的认识。将从材料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我们就可得知:秦国官民各司其职说明其统治政策得当;荀子所言秦强盛的原因“非幸也,数也” ,即不是偶然因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样虽能排除 BD;将材料前4后部分联系起来理解认识
8、,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而非四位国君个个有作为所致,故排除 A,选 C。7.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中央集权建立起来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 B. C. D. 【答案】A【解析】是错误的;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是错误的;贵族没有失去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通过排除法,所以选 A。8.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 保
9、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 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很明显不是根本目的。C,D 也不属于根本目的,且从 C,D 能够推断出 B,秦国变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因此 B 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 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目的9.公元前 343 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派人称贺。秦国得到这种礼遇,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周天子与秦国关系密切B. 各诸侯国希望与秦国结亲5C.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D. 周
10、天子及各国有求于秦孝公【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之间的关系是由实力决定的。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一情况发生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由之前受到各国冷遇到受到各国重视,主要是由于秦国实力增强。所以本题应选 C;ABD 三项虽有可能,但不是最有可能的,故可排除。10.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废井田,开阡陌”本质的是( )A. 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C. 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D. 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的崩溃【答案】D【解析】“废井田,开阡陌”就是废除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所以最能反映“废井田,开阡陌”本质的是
11、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的崩溃,故选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 两项并不是本质体现,故可排除;在井田制下是集体劳动,故 C 项的说法明显错误。11.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争霸战争频繁C. 思想文化繁荣 D. 社会动荡变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所以本题答案选 D 项。材料中没体现生产力发展,A 不选;B 项中战争题干没有提及;C 项与材料意思不符。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
12、鞅变法背景【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军事: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61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出现新气象,其中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有(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出现了邯郸、临淄等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封建土地日益私有化 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强化A. B. C. D.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方面出现的新气象有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出现了邯郸、临淄等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封建土地日益私有化等,所以,而是正确的。而人身依附关系不是
13、经济方面的表现,是政治方面的表现,所以有的选项可排除,故此题选 A。1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 “相地而衰征”C. 生产力的提高 D. 井田制瓦解【答案】C【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社会转型”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ABC 三项都这一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而“生产力的提高”则是这一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但其本身则不能体现“社会转型” ,故选 C。14.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 经济实力增强 B. 军事力量加强C. 社会性质变化 D.
14、实现称霸目标【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仲的改革从主观目的上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依然是在维护奴隶制度,所以管仲改革并没有实现社会性质变化,故选 C;ABD 三都是管仲的改革的成效,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可排除。15.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A. 齐国 B. 魏国 C. 秦国 D. 赵国7【答案】B【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起初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以图施展政治理想,所以,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魏国,故选 B;商鞅并没有投奔过齐国和赵国,故可排除 AD;商鞅离开魏
15、国后才来到秦国,所以,秦国并不是他首先的目标,故可排除 C。16.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A. 强化“世卿世禄制” B. 限制贵族的权力C. 奖励军功 D. 严禁私门请托【答案】A【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世卿世禄制”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所以他的改革措施中不可能包括强化“世卿世禄制”的内容,故选 A;限制贵族的权力、奖励军功、严禁私门请托都是吴起改革的内容,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可排除 B
16、CD。17.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 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根本原因的能力。重视发展生产和农民地位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但非根本原因。变法中推行的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故 A 项正确,B项不全面;C 项是措施;D 项是影响。所以答案选 A。8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名师点睛】战国兼并战争的的影响
17、:1、兼并战争推动了各国的改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2、由初期的土地人口的争夺转变为以统一为目的,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民族融合。3、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8.诗经中描写秦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 政治清明B. 经济发达C. 民风强悍D. 矛盾重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秦国民风强悍,战斗力强大,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清明,故 A 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发达,故 B 项排除。矛盾重重也没有体现在材料中,故
18、 D项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背景19.公元前 343 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 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 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 社会动荡,无法经商【答案】B【解析】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 ,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足以证明这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而导致的,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度量衡不统一的问题,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吕相自身就是商人足以证明商人并未消失,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9不是无法经商而是重农抑商,
19、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0.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 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军功爵制”是政治的制度,与经济发展无关。形成了新经济基础的是改革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所以排除第三项,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故答案选择 B 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2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 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
20、田【答案】D【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商鞅在变法中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就是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这样就否定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所以就出现了“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故选D;ABC 三项的说法虽然对奴隶旧贵族也有不利影响,但都不是最直接的影响,故可排除。22.“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除旧布新关注民生国富兵强最为彻底A. B. C. D. 【答案】A【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黄陵 中学 高新部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月月 考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