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黄陵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普通班语文期末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史 记吴智勇翻开中国两千余年文明史册,历代文人墨客多如星云,唯司马迁这颗亮星最为璀璨、最为耀目,是他奠定了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基础,一部史记千秋留芳,一代文豪万世钦仰!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 ,以及他的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都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司马迁将自己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激情都浇铸在了史记之中,在二十五史里,这样的作品,唯此一部。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既是历史的“实录” ,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在艺术上精心构
2、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广阔的生活画面。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军领袖陈涉;叱咤风云、有古之勇士气概的项羽;不畏 强暴、机智谦逊的蔺相如;爱国仗义、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人物形象之丰富,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凭 借一部史记足以傲世,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以立德 、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
3、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自尊精神而史记这部经典之作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也从不同侧面成为这些高尚人格的再现,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一直予人以鼓舞和启迪。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两千年来,万千读者与长眠的司马迁“相看两不厌” ,交合注入着一股股历史血脉。司马迁的史记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具有完整体系的史学著作。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 位,而且开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中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近人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
4、(选自哈尔滨出版社中国城市口水战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A. 司马迁凭借他的渊博学识、深邃思想、不 朽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让后世文人仰 慕不已。B. 史记开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先河 ,既“实录”历史,又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C. 史记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有深远影响与它所写的磅礴气势、壮阔场面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关。D. 史记是司马迁一人的著作,因为它所写的历史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所以后世认为它是纯文学作品。2. 下列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仅凭史记 ,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
5、学家的典范。B. 史记融入了司马迁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在二十五史里, 史记是唯一的一部。C. 史记在艺术上的特点是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D. 司马迁尽管远去了两千年,但史记至今还依然存在,所以梁启超称赞其为“千古之绝作” 。3. 根据选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作为史学著 作,具有完整体系;作为文学著作,其影响深远。B. 司马迁凭借其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创作了史记 ,这部书中蕴涵了他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C.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
6、散文家,他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人以鼓舞启迪。D. 史记渗透着积极入世、自强不息、舍生取义、呼唤真情、义不受辱等人文精神。这些精神熔铸在作品刻画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中。【答案】1. D 2. D 3. C【解析】试题分析:【1 题详解】D 项,分析错误, 史记所写的历史人物形象尽管血肉丰满,但它不是纯文学作品。3试题分析:【2 题详解】D 项,理解错误,不是因为这部书的存在,才赢得“千古之绝作”的称赞,而是因为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价值。试题分析:【3 题详解】C 项,分析错误, “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的不是司马迁,而是其作品中的人
7、物。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1956-1966 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刘和珍君 迎春 马连良戏装像 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他本人对这一阶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 1953 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1954 年,他又为张衡、
8、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这几幅头像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由于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1956 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
9、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题,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39 岁完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50 岁以后,蒋兆和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4化,寥寥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1956 年作的杜甫 ,告别京歌,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的力作。1959 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
10、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塑迎风而立,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蒋兆和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1959 年,正是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剪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少学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像 ,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
11、,气宇博大,倚几案而前倾,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表袍与元书纸的土黄色和每一根稳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勋业彪炳”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特别是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些暴庆和奸作的气质。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满足。他独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一一蒋兆和传 ,有删改)相关链接: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 20 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在水墨人物画领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
12、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50 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 曹操 李白等。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物画在 20 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选自杨欣蒋兆和的“不尽丹心”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蒋兆和 1956-1966 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 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所致。B. 蒋兆和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所以他创作的5杜甫画像与人们心目 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C. 蒋兆和用曹操像参
13、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沫若、剪伯赞等人的一面,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D. 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蒋兆和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 迎春 马连良戏装像 一笛横吹万户歌等约稿作品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作者认为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B. 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高高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又用其受宫刑后的外在特 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C. 蒋兆和为历史人物画像,不只注重细节上对人物形象的
14、表现,还注意人物形象的造型之精谨,像杜甫依石而 坐和曹操倚几案而前倾的形象均是如此。D. 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对创作方向进行调整,由现实人物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 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E. 这篇传记选取了传主蒋兆和创作历史人物画的一些典型事件,展现了他在历史人物画方面做出的非凡成就, 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6. 蒋兆和为什么能出色地“为历史人物传神”?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答案】4. D 5. AD 6. 熟悉历史人物:根据史传想象人物风采。运用了适当的表现手法:注意人物的内在情感,以形写神。进行了微妙的艺术处理:注意整体造型,强调局部细节
15、。创作上精益求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永不满足。【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概括能力。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 “一项” ,A 项, “是因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所致”说法以偏概全,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约稿不断” “政治热情” “每求必应仓促为之”等;B 项, “蒋兆和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历史资料所以他创作的杜甫画像与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强加因果,杜甫画像的传神,不只在于研究历史资料,而是“取决于6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
16、现技巧的程度” “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C 项, “蒋兆和站在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一面”分析错误,没有站在谁的一面,他的画只是“多侧面”地表现人物。故选 D。【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 “两项” ,A 项, “作者认为是难以避免的现象”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 。D 项, “由现实人物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属于无中生有,相关链接中提到“50 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说明他的创作不只是历史人物画
17、像。故选 AD。【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目是“蒋兆和为什么能出色地为历史人物传神?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从“这几幅头像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
18、,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 “由于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蒋兆和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蒋兆和为什么能出色地“为历史人物传神” 。阅读下面的
19、文言文,完成小题(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7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20、,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21、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缩写节选自 汉书 苏武传)7.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招供。B.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拜访。C. 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监禁。D. 阴相与谋劫单于阏母氏归汉 阴:阴谋。8.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A. 与 相同, 与 也
22、相同 B. 与 相同, 与 不同C. 与 不同, 与 相同 D. 与 不同, 与 也不同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因此时降武8A. 宁许以负秦曲 B. 其一人夜亡C. 单于壮其节 D. 且庸人尚羞之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 19 年。B. 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C. 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
23、赢得了敌国的尊敬。D. 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答案】7. D 8. D 9. A 10. B 11. (1)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2)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
24、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 D 项,阴:暗地里。故选 D。【8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适逢,会同,被活(捉) ,活下去。故选 D。【9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题中9例句,降:动词使动用法。A、动词使动用法,使 担负 B、在夜里,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黄陵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下学 期末考试 试卷 普通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