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3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题,48 分)1.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 “富”合一到“贵” “富”分离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D. 工商食官的制度被打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瓦解,工商业日益繁荣,出现了一些拥有大量财富的大商人,故 D 正确;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
2、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A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战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不会是工商业的发展的直接原因,故 C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后期” “贵 富分离” ,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变现和影响分析解答。2.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材料表明A. 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B. 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D. 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答案】B【解析】从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
3、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利继承的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这体现了体现了一2定的理性成分,故 B 项正确,AC 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发展,形成一套的伦理道德是在西汉之后,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是关键。3.吕思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独立国夷而为县,并不是秦汉时代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早已有许多小国变成大国中的一县了。国夷而为县,便是固有君主的撤废,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的成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秦汉时开始废国推行县制B. 古代政治制度发生转型C. 频繁战乱导致诸侯国灭
4、亡D. 我国疆域面积迅速拓展【答案】B【解析】材料中吕思勉认为县的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与秦汉相比,秦汉时期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员到县,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变化,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与材料叙述不符;C 选项与材料无关;D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4.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B. 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D.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
5、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 ,这表明在秦汉时期,爵级仍以出身为基础,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A 项正确;官僚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设立,B 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材料不是表明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D 项错误。故选 A。【点睛】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3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5.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 。这反映出当时A
6、.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 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D. 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 ”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说明当时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所以 B 符合题意。A 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工商食官政策已经不存在;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层含义;D 选项错误,材料只是没有“抑商” ,也没有“重商”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切入,由此可以得出商业的地位并不低,并结合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进行思考。6.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
7、00 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 A 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 B 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C 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之间”结合所学
8、知识分析解答。7.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4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 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 老子主张世袭为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 ,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故 C 项正确;“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
9、,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 A 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 B 项错误;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 D 项错误。8.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答案】B【解析】虽然东周时期“礼崩乐坏” ,礼乐制度被破坏,但其形成的礼乐文化仍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但是近代以来礼乐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以前,故 A 项错误。 “四方”臣服中央的观念,
10、就是四海一家,天下共主,要求地方服从中央,外夷臣服中国。这是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加强的方向,影响深远。故 B 项正确。世代公卿制度就是世卿世禄制,其在后世为其他选官制度所冲击和替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C 项错误。 “封建”式管理即“封邦建国的分封制” ,这种制度在战国时期瓦解,至秦朝以郡县制取代,从此“封建”式地方管理方式退出了地方管理制度的主流行列。故 D 项错误。5点睛:西周典章制度比较完备。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奴隶社会的两大支柱,而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支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礼乐制度也走向衰落。9.三代政治势力的地
11、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答案】A【解析】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进行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 A 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B 排除;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南北之争,只能说明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12、,故 C 排除;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排除 D。10.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A 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C 项与材料无关,D 项表述不严谨,社会阶层应该有很多,怎么会有双向流动?即使有也不符合材料,因为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
13、 。新的军功爵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 B 项。6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战国至秦汉官僚政治的发展军功爵制11.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 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 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答案】B【解析】唐以前货币主要是以重量计算,唐以后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不再按照重量计算,该措施为以后代行货币的纸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故 B 正确;该举措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
14、A 错误;商业发展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征收赋税的信息,故 D 错误。12.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A. 提倡愚孝思想B. 强化宗法伦理C. 确立儒学正统D. 重视文化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 “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说明统治者试图通过强化宗法伦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3.从齐民要术的目录
15、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之比约成 7921。这说明当时的北魏A. 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 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7C. 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牛的地位已超过了马,这可以说明北魏时期农业的重要地位。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来看,种植业的内容远超过畜牧业。综合分析可知,北魏非常重视农耕经济,说明北魏的汉化政策成效明显,汉族的生产方式已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选 B 项。A 项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C 项错误,因为马的地位有所
16、下降;D 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比例,故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农耕经济的发展14.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 年) ,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长期战乱社会动荡B. 金属货币完全萎缩C. 实物交换更加便利D. 政府鼓励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可以看出此时废除了货币交易,实行以物易物的行为,这是战乱导致的经济衰落造成的,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金属货币完全萎缩的信息,且“完全”表述也过于绝对,故排除 B 项;相较于实物交换,货币可以统一结算,使
17、用起来应该更加便利,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D 项。15.唐代独异志 (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 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 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D. 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答案】D8【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 ,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BC 项。16.贞观三年(629 年) ,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 “敕救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唐太宗怒而
18、再出敕, “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这说明A. 三省六部制利于政治民主化B. 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C. 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D. 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答案】D【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材料中魏征对于中书省的政令进行否决,说你门下省的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故 D 项正确;古代君主专制属于君主专制,故A 项错误;古代最高决策者是皇帝,故 B 项错误;皇帝属于专制并不会阻止皇帝独断,故C 项错误。17.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时间 事件隋大业元年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唐初考试的
19、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及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武则天时期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首创武举科。9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A. 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 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 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并不能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故 A 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
20、想被科举制禁锢,故 B 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 C 错误;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完善,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表格的关键信息“始创进士科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首创武举科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8. 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A. 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B. 文人阶层志
21、趣的改变C. 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D.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偏安王朝的政泊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骄文受到文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国家没有统一,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祟的原因同样是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故 C 正确;A 和 B 均不是材料体现信息;D 项属于经济因素。10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成就古文运动19.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
22、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答案】D【解析】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对儒学道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 D 正确;儒学道统和佛道无关,故 A 项错误;格物穷理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 B 项错误;理学吸取了佛道精髓,故 C 项错误。20.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 “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A. 重农抑商政策
23、有松动B. 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 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 “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表明各行各业都有特定着装要求,在士农工商的等级下,有歧视意味,表明不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 A 错误。官府要求“诸行百户”都要穿着特定衣物,街上行人一看就知道职业,表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较严,故 B 正确。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但是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涉及,故 C 错误。宋朝商品经济繁荣,但是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官府对各行业人员的管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 D 错误。21.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据此能被认定的是:11初秋庆贺说七月
24、为小秋,若干粮食成熟,汉代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目连救母说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据西晋翻译天竺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弟子目连供养十方僧众,最终救出坠入地狱的母亲。地官生日说北魏道藏载:“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A. 中元节起源于西汉时B. 中元节是外来的节日C. 史书的记载矛盾荒谬D. 中元节历史内涵丰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史料研读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即使是同一个节日,一样的风俗,但是不同地区仍存在不同的说法。A 选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确定中元节起源时间;B 选项错误,结合材料可知,第一、三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元节起源于中国,第二则材料反映的是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西安市 第一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