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湖北省荆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湖北省荆州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选择题1.荆州首届国际马拉松比赛于 2017 年 10 月 28 日在关公义园鸣枪开跑,海内外 10000 名长跑爱好者参加了比赛。在长跑时,运动员分泌大量汗液。初始汗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 透压相等。初始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到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大部分的 Na+、Cl -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出汗不利于维持体温恒定B. 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C. 汗腺导管重吸收 Na+、Cl -需要消耗 ATPD. 出汗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兴奋性减弱【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
2、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而汗液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从而维持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因此出汗利于维持体温恒定,A 错误;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到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大部分的 Na+、Cl -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说明失水量相对较多,因此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B 错误;排汗过程中,汗腺导管重吸收 Na+、Cl -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 正确;出汗时机体失水多于失盐,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兴奋性增强,D 错误。【点睛】理清体温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据此,
3、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2.在“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监利县, “稻虾连作”模式已成为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增产、增收、绿色生态的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在稻虾连作的稻田中,生长着水稻等植物,生活着小龙虾等动物,以及好氧性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 物种 B. 种群 C. 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答案】C- 2 -【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群落等概念的内涵的理解能力。【详解】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据此可推知:在稻虾连作的稻田中,水稻等植物、小龙虾等动物,以及好氧性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 正
4、确,A、B、D 均错误。【点睛】分析此类问题要借助数学中集合的思想,明确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些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3.2018 年 4 月 11 日,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宣布,被誉为长江中的“微笑精灵” 、如今仅剩1000 头左右、其数量比野生大熊猫还稀有的江豚,与生活在海洋中的海江豚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其理论依据应是:A. 长江江豚和海江豚都生活在水中B. 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在形态学上几乎没有区别C. 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分别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出现了地理隔离D. 长江江膝和海江豚之间存在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出现了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5、本题考查学生对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据此可推知,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其理论依据应是:长江江膝和海江豚之间存在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出现了生殖隔离,A、B、C 均错误,D 正确。【点睛】知道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下列有关“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切取洋葱根尖的成熟区作为实验材料- 3 -B. 解离的主要目的是将组织细胞杀死并固定细胞C. 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大部分细胞都具有核膜D.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答案】C【
6、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切取洋葱根尖的分生区作为实验材料,A 错误;解离的主要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B 错误;因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而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有细胞核,所以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大部分细胞都具有核膜,C 正确;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围绕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流程,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5.
7、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共同点是都能( )A. 产生新的基因 B. 产生可遗传的变异C. 产生新的基因型 D. 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故 B 正确;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基因重组的结果是出现新的基因型,ACD 均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可遗传变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6.2004 年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指出,大约在 240 万年前,人类的 MYH16 基因发生了突变,致使人类颌肌生长放慢,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对颅骨的束缚,使颅骨从此获得了解放
8、,也使大脑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最终进化成了大脑容量大、下额肌肉少的现代人。据此分析,下列对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的结果对生物都是有利的B. MYH16 基因的突变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4 -C. MYH16 基因突变因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帮助而不可逆D. MYH16 基因的突变使人类朝着大脑容量大的方向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人类的 MYH16 基因发生了突变”为主线,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其结果对生物有利的少,A 错误;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可
9、见,MYH16 基因的突变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 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是可逆的,C 错误;自然选择使人类朝着大脑容量大的方向进化,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其意义、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其进行分析和判断。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A. 自然选择的作用 B.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A 错误;基
10、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错误;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阻碍了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其进行分析和判断。8.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 5 -【解析】作为信号分子的激素可以在细胞间传递信息,酶在细胞内、细胞外或体外都可起作用,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
11、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 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性激素是固醇,而神经递质有多种有机物,B 错误;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行使调节功能,酶与相应的底物结合才能行使催化功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C 正确;酶在反应后仍然保持活性,递质和激素在起作用后会失活,D 错误。9.下列有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渗透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受血浆蛋白含量的影响B. 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都容易引发组织水肿C. 细胞内液渗透压的改变不会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D. 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
12、过程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共同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外液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 错误;血浆的渗透压增大会导致组织液减少,不能引发组织水肿,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容易引发组织水肿,B 错误;细胞内液渗透压的改变,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的改变,所以会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C 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过程包括水盐平衡调节等过程,因此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共同作用,D 正确。【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
13、知识脉络,并与水盐平衡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10.下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6 -A. 图甲中,a、b、c、d 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 ac,dbB. 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 FA 时促进生长,在 AD 时抑制生长C. 若图甲 a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B 点,则 c 点对应浓度在 FE 对应的浓度区间D. 若图甲 b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F 点,则 d 点对应浓度可在 EB 对应的浓度区间【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实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4、,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图甲中,当植物幼苗横放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c、d 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a、b 处) ,可见 a、b、c、d 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 ac,db,A 错误;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 FAC 时促进生长,在 CD 时抑制生长,B 错误;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近地侧(c 处)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远地侧(a 处)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生长,若图甲 a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B 点,则 c 点对应浓度在 CD 对应的浓度区间,C 错误;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近地侧(d 处)高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b) ,若图甲 b 点
15、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F 点,则 d 点对应浓度可在 EB 对应的浓度区间,D 正确。【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原因、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内涵,据此,明辨图甲中 a、b、c、d 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及其生理效应,分析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7 -A.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B. 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 值逐渐增大C. 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
16、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 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增长速率为 0【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前者主要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后者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 正确;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没有K 值,B 错误;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C 正确;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增长速率为 0,D 正确。【点睛】易混点辨析:“J”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在
17、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的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无 K 值;自然界中通常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S”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增长情况,存在 K 值。12.某生态园的面积为 40hm2,研究小组釆用标志重捕法调査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 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00 只,其中发现 10 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 2400 只/hm 2B. 此种方法可以调査该地财虫的种群密度C. 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D. 仓
18、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及其种群密度的调查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12020010)4060 只/hm 2,A 错误;- 8 -财虫是寄生在枯木和枯树根中的虫子,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 错误;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并不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C 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 正确。【点睛】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标志重捕法适用
19、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13.下图是两家族遗传系谱图,已知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a(其等位基因为 A)控制的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 X 染色体上的基因 b(其等位基因为 B)控制的隐性遗传病。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这两种病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1的基因型和 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3C. 调查这两种病的发病率需在患者的家系中进行D. 7和 8婚配产生的后代中,同时患这两种病的概率
20、为 1/1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苯丙酮尿症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详解】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二者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 错误; 6的基因型为 XbY, 7的基因型为 aa,由此推出 1和 2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 BXb,进而推知 5的基因型为 2/3AaXBY、1/3AAX BY,因此 1的基因型和 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3,B 正确;调查这两种病的发病率需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C 错误;仅考虑苯丙酮尿症, 7和 10的基因型均为 aa,说明 3
21、和 4的基因型均为 Aa,进而推知 8- 9 -的基因型为 2/3Aa,因此 7和 8婚配产生的后代中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是2/31/2aa1/3,仅考虑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由 1和 2的基因型分别是 XBY、X BXb可推知: 7的基因型为 1/2XBXb, 8的基因型为 XBY,因此 7和 8婚配产生的后代中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概率是 1/21/4XbY1/8,可见, 7和 8婚配产生的后代中,同时患这两种病的概率为 1/31/81/24,D 错误。【点睛】由题意信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a、X 染色体上的基因 b”准确定位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且基因 b 控制的进行性肌营养
22、不良表现为伴性遗传。在此基础上,结合系谱图呈现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明辨有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答。易错点辨析: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制遗传系谱图。14.下图是某生物的体细胞示意图。对该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该生物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B. 该生物是单倍体,体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C. 该生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能配对的染色体D. 该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基因突变【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内涵、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23、、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能力。【详解】图示的体细胞含有的 4 条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不相同,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生物是单倍体,体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A 错误,B 正确;该生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不存在能配对的染色体,C 错误;基因突变是随机的,该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D 错误。- 10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内涵、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突变的特点,据此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15.某夫妇去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已知男子患有某种遗传病,其父母和妻子均正常,但妻子的母亲也患有该遗传病
24、。下列有关推测中,不正确的是A. 该男子患伴 Y 染色体遗传病的概率为 0B. 若该病为伴 X 染色体遗传病,则该男子家族中女性患病的概率较高C. 若该男子的妹妹也患同种遗传病,则这对夫妇生下患该遗传病男孩的概率为 1/4D. 通过观察该男子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装片,可以判断该病是否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该患病男子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种遗传病不是伴 Y 染色体遗传病,因此该男子患伴Y 染色体遗传病的概率为 0,A 正确;该患病男子的父母均正常,说明该种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荆州市 2017 _2018 年高 生物 下学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