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据此,该人应属于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意思是教学的内容是法律,有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体现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 “仁政” ,这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A.道家思想强调的是“道” “无为” ,墨家强调的是“兼爱” “非攻” ,所以都与题干不符。选 D 项。2.荀
2、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由此可见,荀子主张A. 礼法并施B. 施行仁政C. 君民共治D. 君贵民轻【答案】B【解析】荀子说:“君主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下游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浑浊,下游的流水也浑浊。所以,如果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让民众获得利益,却要求民众对自己亲近爱戴,那是不可能的。 ”荀子的精辟论述,告诫所有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是由统治者如何对待人民所决定的。所有这些是为荀子主张施行仁政,故 B 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点睛: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综合
3、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主要观点: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 “以德服人” 。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治国上: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伦理关系上:主张“性恶论” 。君民关系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3.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 ,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说明A. 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B. 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
4、史传统C. 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D. 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治【答案】B【解析】根据“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 “天惟时求民主”可知,西周时期我国即有了民本思想,故 B 正确;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A;C 项中“自古以来”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 ,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 “天惟时求民主” ,紧扣关键信息和商周历史分析解答。4.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
5、说明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3除。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5.“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 孟子“仁政”学说 B. 荀子礼法并施主张C. 韩非法家思想 D. 董仲舒新儒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
6、过郡国并行制度,贵族制又存在了一段时间;而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提供思想指导;故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要求思想上的统一,故确立了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D 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分封制和宗法制无关,它涉及到的是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排除 A。荀子的思想礼法并施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其主张是在儒家仁政的思想中加入法制的思想,排除 B。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则认为其
7、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A. 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 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C. 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D. 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出,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从而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与原来不同,反映了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并非对儒家思想的研究,而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思想对儒家思想,故 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人的民主科学的增强,故 D 项排除。7.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
8、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4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 A 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 B 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 C 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
9、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8.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A. 痛恨孔孟学说B. 反对君主专制C. 维护儒家正统D. 主张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从材料“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理解分析可知顾炎武主张关注社会现实,主张经世致用,故 D 正确;顾炎武批判的是宋明理学,故 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批判,故 B 错误;材料提倡的是治学风格,故 C 错误。9.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10、,人各得自利也。 ”这一思想源于A. 抗清斗争的高涨B. 宋明理学的兴盛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西方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个人私利的主张,这一思想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C。AB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10.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据此判断李贽主张A. 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
11、教C. 主张“绝假纯真”的童心D. 揭露儒学家和道学家的虚伪【答案】B【解析】题干中“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 ”体现出了对“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批判,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男尊女卑的相关信息,故 A 项错误;C 属于李贽做学问思想,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到道学家,故 D 项错误。11.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乙徒的思想是A. 宇宙便是吾心B. 有理而后有气C.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答案】A【解析】题干中乙
12、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宇宙便是吾心”强调了“心”是宇宙的本源,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故 A 正确;其余三项均是理学思想,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因此,B、C、D 三项都不正确。点睛:程朱理学特点。612. 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A.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B.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C.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院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13、力。材料表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实际反映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故选 B;材料不能体现官办书院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排除 A;书院的变化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殖民侵略的信息,排除 D。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书院中国古代的书院的因素13.黄宗羲认为,为臣者,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这番话表明黄宗羲主张()A. 夭下为主君为客B. 臣子要帮助国君管理人民7C. 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D. 君臣关系应是完全平等的【答案
14、】D【解析】从材料“为臣者,是为天下,非为君也” “出而仕于君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中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臣为天下而仕,与君是平等的关系,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AB 项都是比较片面的,排除;D 项说法错误,错在“否定” 。点睛:对材料“为臣者,是为天下,非为君也” “出而仕于君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的理解是解题关键。14.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 “为政以德”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1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A“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求统治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意思是说为官者讲究礼节百姓中就没有不敢不尊敬的,说明孔子要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名师点睛】孔子地位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孔子主张仁和礼,强调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主张社会和谐。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
16、现了批判思想。但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了批判的对象。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15.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 “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 7.97%,宋代为 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 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8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官方强调“忠” ,是忠君的意思, “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也就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A 项正确。 “忠”不等于伦理教化,本质不能反映伦理教
17、化逐步加强,排除 B。强调“忠”不等于思想控制,排除 C。是官方强调“忠” ,这与史官思想无关,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16.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要视人之父若其父” 、 “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墨家主张“兼爱” ,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C 正确;儒家与材料中“要
18、视人之父若其父”不符,A 项错误;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与材料中“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不符,B 项错误;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材料中没有涉及,D 项错误。所以选 C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17.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例律首列“十恶”为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9B. 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C. 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D. 以
19、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答案】A【解析】“不孝、不睦、破坏家族伦理等” 皆在严禁之列足以证明材料强调了隋唐立法是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的,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与孔子“仁爱”思想是吻合的而非背道而驰,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儒学思想的法律体现,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18.“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A.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
20、为盗。 ”C.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答案】A【解析】题干体现的是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A 是指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取得天下,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做。所以 A 符合题意;B 是墨家尚贤的主张; C 体现了法家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改革理念; D 是指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体现的是儒家有关义的内容,但与题干关注民生无关;故 BCD 排除,A 选项正确。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邯郸市 永年 第二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