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8 小题,共 76 分)1.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A. 强化血缘宗法B. 维护尊卑关系C. 凸显宗教信仰D. 加强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材料中把殷王的祖先神,改造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加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与认同,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维护周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中“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观点无关,故排除。维护尊卑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B 项。宗教信仰不是周王此
2、举的目的,故排除 C 项。2.商朝王权统治具有神秘色彩,主要体现在A. 使用甲骨文B. 通过占卜决定国事C. 实行政教合一D. 分封侯伯统治地方【答案】B【解析】商朝时期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与“神秘色彩”无关,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不能体现“神秘色彩” ,排除。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2【答案】D【解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故 A 正确;宗法制讲究嫡长子继承关系,故 B 正确;宗法制下体现血缘
3、关系的继承关系,故 C 正确;D 不属于血缘关系的选举,符合题意。4.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平民。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的主要对象包括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因此正确;平民不是分封的对象,故排除;所以答案选 A。5.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
4、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 B 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 A 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3于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故 D 项错误。6.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 儒家思想影响
5、史书记载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 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 B;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A. 郡举贤良,擢为百官B.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C. 不再重用三省长官D.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6、,A 项表述反映了郡县制和举贤良对策,符合题意,正确;“分王子弟,以为屏藩”反映的是分封制,秦国商鞅变法时已废除,故B 项排除;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不再重用三省长官”是宋朝及以后的朝代,故 C 项排除;D 项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点睛】解决本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秦汉” 。8.汉武帝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汉和帝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4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由此可见汉代孝廉察举制A.
7、员额分配的变化,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B. 在人才选拔的对象上,对普通民众逐步倾斜C. “孝” “廉”标准不易掌握,实际操作难度大D. 是为政以德理念的实际运用,体现公正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汉武帝时期与汉和帝时期地区人才选拔员额分配的变化,可知其体现出了有利于边远地区人才的选拔,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关于人才选拔对象的信息,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关于人才选拔标准的信息,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对察举制的评价,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是解题的关键。
8、9.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A. 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只涉及王位继承问题,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集中问题,排除 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制走向崩溃,排除 BC;材料表明宗法血缘关系影响封建王朝的权力的继承,实质是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故选 D。故选 D。点睛:皇帝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其基本特征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10.东汉实行“郡察孝廉,州举
9、茂才”的制度,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制度A. 导致儒学独尊局面B. 说明察举制名存实亡5C. 利于世家大族掌权D.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 “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可得知,材料所指的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特别是之后的九品中正制。故 C 项正确。儒学独尊局面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察举制主要是考察品德与才能,与材料“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相符合,故
10、B 项,察举制名存实亡不正确。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11.贞观年间,太宗指定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参议朝政” “参知政事” “参议得失”等名号,参与政事堂会议。以后又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种做法A. 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B. 加强了三省长官的职权C. 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D. 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太宗允许低品级的官员以各种名号行宰相权,参预朝政,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于皇帝的目的,也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水平,A 正确;材料所述削弱了三省长官的权力,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事务,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C
11、 不正确;材料做法有利于加强皇权,D 不正确。点睛: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12. 唐太宗在位时废太子,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并传位于他(即后来的唐高宗);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对这种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是对王位世袭制的补充 B. 违背了宗法制度6C.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 破坏了世官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唐太宗和康熙帝所采用的传位方式是对王位世袭制度
12、的补充,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但他们所立都不是嫡长子,违背了宗法制度,但与世官制度无关,故选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13.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由此可见A. 中书省是审议机构B. 门下省是决策机构C. 旨在避免决策失误D. 行政效率大大下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诏令,故 A项错误;门下省掌审议, “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因此唐朝设立门下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唐朝的
13、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D 项错误。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C 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故排除 B 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议于群臣”可知该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减
14、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故选 D。1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7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 ,考试、读书
15、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 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
16、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8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7.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
17、枢机构,始终没“挂牌” ,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A. 参知政事B. 内阁大学士C. 军机大臣D.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正式官职,且品级很高,故 A错误;明朝设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内阁大学士品级不高,故 B 正确;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很高,故 C 错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正式官职,相当于宰相级别,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中枢机
18、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内阁的相关知识出发,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区分其他选项的不同点,得出正确答案。18.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A. 内阁B. 军机处C. 礼部D. 尚书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处理军务” “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因西北军务需要而产生,发展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故 B 项正确;内阁是因皇帝政务繁忙而产生,故 A 项错误;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9属和外国之往来事,故 C 项错误;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
19、机构,故 D 项错误。【点睛】 “处理军务” “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是解题的关键。19.清史稿中记载:“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A.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任,故 A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20、和“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可知,军机大臣主要并不是为皇帝提供建议,故 D 项错误。20.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A. 反对中央集权B. 主张建立内阁C. 主张加强相权D. 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反映出政策的出台应经过决策机构中书省,体现出在三省六部制下,要重视中书省的作用,主张加强相权(中书省) ,C 正确;D 与材料相悖;中书省是中央机构,反映的是专制主义问题,不是中央集权,排除 A;明成祖
21、设内阁,中书省早已废除,排除 B。21.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 ,与“乾纲独断”的家10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责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 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威胁【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嘉庆帝认为军机处权势过大,可能会给皇权造成一定威胁,故 D 项符合;材料并未体现出来要惩罚军机大臣的意思;故 A 项错误,排除;B 项说的是军机处的作用,与材料中皇帝认为军机大臣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内容不符,
22、故 B 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撤销军机处的内容,故 C 项错误,排除。22.促成该表所示之趋势的主要因素是隋至北宋年间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表朝代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15% 4% 172% 245% 461%A.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B.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C. 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D. 嫡长子继承制的废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隋至北宋年间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扩大统治的需要,选官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得到完善和发展,故 A 项正确;三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邯郸市 永年 第二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