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016-2017 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一、本卷共 5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亲耕”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耕”为天下农民作出
2、榜样,鼓励农民勤于农业,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选 C;AB 两项与农业生产无关,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可排除;材料中没有“抑商”的内容,所以 D 项的说法也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 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 经济重心已基本转移至南方C. 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 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中原地区的衣被原料逐渐由原先的“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转变为棉花为主,说明从南宋之后我国种植结构发生了
3、重大变化,故 A 项正确;衣被原料的转变,无法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故 B 项错误;农作物种植是依据市场和需求的变动,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棉纺织品和其他经济作物的信息,2故 D 项错误。3.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 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 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 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 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工具是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工具水排,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广泛的推广,导致成熟的冶铁技术出现,故 B 项正确;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与灌溉有关,故 A 项错误;汉代并不是最早使用水力灌溉
4、技术,故 C 项错误;图片工具适用于冶铁,不是灌溉工具,故 D 项错误。4.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 。这表明当时A. 坊市界限被打破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 对外贸易的繁荣D. 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答案】C【解析】3“(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 “富者资累巨万”说明外国商人通过做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体现出了当时对外贸易的繁荣,故 C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是唐朝时期,故 B 项错误;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5、早在汉唐时期已经出现,故 D 项错误。5.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A. 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 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丝织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富裕的人开始从服饰上改变自己, “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体现出消费奢靡的社会风气,故 A 项正确;只是部分人生活水平提高,不代表普遍性,故 B 项错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发生改变,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故 D 项错误。6.清乾隆二十二
6、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第一,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 ;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材料反映清政府A. 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的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进行贸易,材料中说明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 D 项正确;闭关锁国是限制对外交往,不是断绝中外经济交流,也不是禁止民间贸易,故 A 和 C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不是实行
7、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项错误。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或“断绝”对外贸易、交流,得出答案。7.1843 年至 1855 年,中国出口的茶由 1300 万斤增加到 8400 万斤,丝的出口由 1000 多包增加到 5600 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A. 中国小农经济解体B. 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C. 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D. 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列强对原
8、料掠夺加剧,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中国的农业种植受世界市场需求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中国小农经济解体,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比较,不能说明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故 D 项错误。故选 C。8.1894 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 15 年,免税 3 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A. 清政府的政策支持B.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专利 15 年,免税 3 年”体现出政府
9、政策的支持,故 A 项正确;和项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故 B 和 D 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 C 项错误。9.下表是 19131920 年间中国部分轻工业工厂数量的变化表:5时间 织布机(台) 纱厂(家) 缫丝厂(家) 新建面粉厂(家)1913 年 2016 32 1701920 年 4310 69 43384 家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快速发展B. 各帝国主义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C. 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D. 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人黄金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提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一战期间,一
10、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故 A 项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只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 B;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材料中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的趋势的叙述相反,排除 C;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不是因为军阀统治的推动,排除 D。10.1948 年 8 月,某人写道:“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 ”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 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B.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C. 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经济恶化【答案】B【解析】【详解】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后期,开始大肆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为此出现民
11、众抢购货物的风潮,故 B 项正确;此时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已经结束,故 A 项错误;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直接原因,故 C 项错误;国民党发动内战促使经济恶化不符合材料中直接原因,故 D 项错误。611.“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 156 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 项工程” 。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A. 有利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B. 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C.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 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故 C 项正确;国民
12、经济恢复的完成是在 1952 年底,一五计划开始于 1953 年,故 A 项错误;后来苏联专家都撤走,没有造成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故 B 项错误;建国第一年,中国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故 D 项错误。12.有学者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 ,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A. 开始建立公有制经济B. 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C. 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D. 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 ,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实
13、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故 B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开始建立公有制经济,故 A 项错误;大跃进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故 C 项错误;八字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故 D 项错误。故选 B。13.中共中央 1961 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 ,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 800 万,城镇人口减少 1000 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八字方针”的调整B. 中苏关系的恶化7C.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D. “左”倾思潮的影响【答案】A【解析】1960 年提出的“八字方针” ,即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
14、方面的比例关系,其中有一条就是“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符合材料中调整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问题,故 A 项正确;中苏关系的恶化是 1969 年,故 B 项错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是 1968 年,故 C 项错误;“左”倾思潮的影响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过去,故 D 项错误。点睛: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4.建国后,我国农村地区曾经一度出现过“专业户” “重点户” “万元户”等称号,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A. 建国后对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B. 农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产物C. 改革
15、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D. 市场经济体系在农村地区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 1978 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出现材料中论述的“专业户” “重点户” “万元户”等称号,故 C 项正确;对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是 1950 年,经过 1952 年土改已经完成,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业专业户,不符合乡镇企业发展的信息,故 B 项错误;市场经济体系确立是 21 世纪初,故 D 项错误。15.1984 年 11 月 4 日, 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 11 月1 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
16、应。 ”这一政策A. 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B. 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C. 表明城市改革的开始D. 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答案】A8【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可知,深圳在某些方面开始实行市场调节,这一政策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故 A 正确;此时虽然设立经济特区,但是国家经济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故 B 项错误;单纯一项政策调整,无法表明城市改革的开始,故 C 项错误;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物,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结合中国经济体制
17、改革的知识分析回答。16.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 2014 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这反映出中国A. 已经成为主导全球化的强国B. 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C.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D. 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对外开放不仅是引进外资,在中国经济实力强大之后,对外投资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是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的表现。故 B 项正确;中国并不是主导世界经济以及全球化的强国,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对一带一路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对外投资,不是对外进出口贸易状况,故 D 项错误。17.民国初年,参议院公
18、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 “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 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 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 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 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中式即长袍马褂”可以得出服饰文化依然保持着传统,并未颠覆传统,故 A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崇洋媚外之风随之开始盛行,故 B 项排除;据材料中“上海申报称” “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可得出9其发生在上海,而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故 C 项排除;据题干中“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
19、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反映出了服饰的变化深受西方列强侵略所带来的影响,故 D 项正确。点晴: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服饰变化的特点,紧扣“民国初年” “上海”等信息可以得出服饰变化带有时代色彩。18.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A. 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B. 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C. 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 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答案】D【解析】“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都是西方娱乐的方式,说明此时上海的社会习俗逐渐文明化,故 D 项正确
20、;娱乐方式不能反映出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故 A 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充分说明上海是西方文化传播中心,故 B 项错误;晚清时期妇女地位并不是普遍提高,故 D 项错误。19.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A. 报刊杂志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变革B. 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C. 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D. 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大量外来词通过报刊杂志而得以广泛传播,说明报刊杂志是新思想
21、传播的重要媒介,故 C 项正确;并非所有报刊杂志对推动社会政治变革都有利,说法绝对,故 A 项错误;科学著作并不都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显然说法绝对,故 B 项错误;传播西学在当时只是报刊杂志的一个方面,故 D 项错误。102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 电影事业B. 铁路运输C. 航空事业D. 电报电讯【答案】D【解析】从材料当中的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 、 “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需要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符合题意的是电报电讯,故 D 正确; A 不属于交通工具的范畴,排除;
22、BC 均是交通工具,与“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体现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点睛: 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报的许多功能已经被其它通讯信息取代,地位大大下降。21.“经过差不多 70 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进入印度洋后,下面的路程就比较顺
23、利了,随后葡萄牙人依靠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 ”材料中“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是A. 迪亚士B. 达伽马C. 哥伦布D. 马可波罗【答案】B【解析】达伽马是沿着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沿着非洲东海岸,在“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 ,故 B 项正确;迪亚士只到达好望角,故 A 错误;哥伦布是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故 C 项错误;麦哲伦是从走大西洋太平洋的环球线路,故 D 项错误。22.在 1618 世纪的殖民争夺中,英国最终笑到了最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其中英国11打败西班牙的原因是A. 英国具有制度优势B. 西班牙是“黄金漏斗”C. 价格革命对西班牙的削弱D. 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答
24、案】B【解析】【详解】西班牙是最先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之一,但是西班牙进行殖民掠夺的财富用于王室的奢侈腐败的消费,所以西班牙被称为“黄金漏斗” ,而英国进行殖民掠夺的财富用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大量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经济,所以二者的经济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故 B 项正确;制度优势不是英国取胜的根本,故 A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对于整个欧洲都有影响,故 C 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是 18 世纪后期,打败西班牙是 16 世纪,故 D 项错误。23.19 世纪初,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 ,规定国内的粮食价格只有在达到每夸特(约 1137公升)80 先令时,才允许外国的谷物进入英国的市场。这一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2016 _2017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