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必修,含解析).doc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必修,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必修,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二历史(必修)试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部分共 30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季路问事鬼神, (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A. 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 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 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 不承认矛盾的存在力求回避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言论说明孔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
2、,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关注社会现实人事,所以本题答案选 B,A、C、D 与材料不符。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的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A. 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 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 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 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答案】B【解析】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谋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 A 项错误;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
3、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 B 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片面理解材料,故 C 项错误;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 2 -力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 D 项错误。3.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 韩非子B. 论语C. 老子D. 墨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体现的是仁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校训出自论语 ,故 B 项正确;韩非
4、子是法家著作,主张刑罚,故 A 项错误;老子是道家著作,主张无为,故 C 项错误;墨经是墨家著作,主张兼爱、非攻,故 D 项错误。4.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 法家、儒家、道家B. 法家、墨家、道家C. 法家、墨家、儒家D. 道家、儒家、墨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符合法家用法律的强制力和
5、专制独裁进行统治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强调尊重人性,主张社会和谐,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符合儒家思想;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摆脱命运的束缚,符合道家超越功利、顺其自然的人生观,属于道家思想。故答案为 A。根据上述分析排除 BC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思想主张5.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 3 -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A. 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 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 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 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答案
6、】B【解析】据材料“荀子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不是荀子开创的,也不是以儒家为基础,故 A 项错误;“法”属于法家思想,这说明当时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故 B 项正确;荀子处于战国时期,当时统治者没有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故 D 项错误。故选 B。6.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C. 主张“顺其自
7、然”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体现出反对贵族和抑商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家主张。法家思想中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故 B 项正确;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墨子是墨家代表人,故 A 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其自然” ,故 C 项错误;黄老之学和儒家先后成为西汉王朝的治国理念,故 D 项错误。7.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A. 宗法血缘选
8、官制度渐趋瓦解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4 -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与分封制。材料信息“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体现了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高低,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 D 项错误。8.“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
9、有条件的。 ”先秦比较完整体现这一思想的流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B【解析】材料论述的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思想,B 正确;A 主张仁和礼;C 主张兼爱非攻;D 主张依法治国。9.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没有谁不借助于外物来改变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为了私利而牺牲,士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则为了天下而牺牲。这四种人,虽然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名声也有各自的称谓,但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损害人本性的做法却是一致的。 ”这表明他A. 深受儒家道德哲学的影响B. 倡导功利主义的伦理价值观C. 反对超越自我,追求理想人格D. 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
10、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庄子认为,现实社会人们对“名利”的追逐,使人变得虚伪、贪婪,人的本性扭- 5 -曲,结果造成人独立人格的丢失和精神上为“外物”所累。在他看来,儒家的道德君子人格,是人“借助于外物”来改变人自身的本性,是“人为物役”的世俗名利观,理想的人格必须是远离现实,超凡脱俗,超越自我,追求精神上独立自由的。由此可知,D 项正确,A、B、C 三项均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0.“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A. 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 加强中央集权,
11、适应国家一统需要C.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D. 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可判断是墨家主张,主张误差别的爱所有人,D 正确;A 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 是法家主张;C 是儒家主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子11.“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可以看出A. 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 诗
12、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 “不为尊” 、 “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 “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 B 项。A 项错在“民主平等” ,C项错在“浪漫主义” ,D 项错在“大一统” ,皆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 6 -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结合所学知识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选出正确答案。1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
13、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 爱无差等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 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爱无差等是墨子观点;D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主张;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体现出的是“礼”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故不能选。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本题答案是 B 项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思想【名师点睛】本题是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思想观点的考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14、仁与礼;道家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法家思想主要是严刑峻法及君主集权;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等。复习时可以结合每家学派代表人的具体观点主张详细进行比较。13.有学者认为,儒学从只是先秦诸子之学的一支,到进入王权的视野并形成独霸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儒学的法家化”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该学者最有可能引用的史料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答案】D【解析】“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为了使儒学形成独尊的局面,所以是最有可能引用的史料,选 D是符
15、合题意的,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典型的儒学而非“儒学的法家化”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的顺应自然思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是明末清初批判- 7 -君主专制的思想,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4.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
16、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A. “大一统”理念B. 天人感应思想C. 民本仁政观念D. 封建迷信思想【答案】B【解析】“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等字眼意在昭示一统天下,所以这一行为体现的是“大一统”的理念,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天人感应和民本仁政,所以选项 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行为意在昭示一统天下而非宣扬封建迷信思想,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主要是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大一统思想。15.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
17、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 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答案】C【解析】依据题文可知吕思勉先生的大同观点是:即使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因此 C 项“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观点与吕思勉先生的观点相近。A、B、D 三项观点都是重视物质追求,与题意不符。16.“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 ”依- 8
18、 -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A. 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B.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C. 出现了“诸子百家”D. 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答案】B【解析】百家争鸣中,各派别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在“直接”二字;C 选项不是“最大”的影响;D 选项只是一个过程描述,没有结果性的意义。17.“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A.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B. 罢黜
19、百家,表彰六经C. 礼法并用,君舟民水D. 礼乐文明、仁人志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可知汉代董仲舒兼采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故A 项正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是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内容,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B 项错误;礼法并用,君舟民水是战国时期儒家荀子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礼乐文明、仁人志士乃儒家所强调的,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D 项错误。18.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 ,列出了 165 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
20、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元朝- 9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具体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忠信” 、 “贤良” 、 “孝让”等,以及题干“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透过名字看本质,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带来的影响,B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 项错误,秦朝实行的是“焚书坑儒” ,不推崇儒学,排除;CD 两项所示朝代均在汉代以后,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19.2017 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被称为“中国火药王” 。古代“火药”A. 源自于道士炼丹的发现B. 宋元时期开始用于军事C. 推动欧洲“地理大发现”D. 由西方殖民者传遍世界【答案】A【解析】古代火药是起源西晋时期炼丹家炼丹中发明,A 正确;火药用于军事开始于唐末,B 错误;C是指南针作用;D 中传遍说法错误。20.下图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标志,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0 -A. 主体图案结构形体严整B. 背景文字便于抒情达意C. 书法奖标志兼有楷书和草书D.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睢宁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调研 考试 试卷 必修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