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苏省扬州中学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一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卓越(zhu) 百舸(g) 摇曳(y) 眷属(jun)B. 追溯(s) 独处(ch) 肴馔(zhun) 跬誉(gu)C. 蜿蜒(wn) 脊骨(j) 蠕动(r) 给予(j)D. 瞭望(lio) 遏制() 轻蔑(m) 惆怅(chng)【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方言字。要注意以义辨音,以形辨音,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错误的习惯误读。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2、本题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本题中,B 项, “跬誉”的“跬”应读 ku, “跬誉”指眼前的一时的声誉。C 项, “脊骨”的“脊”应读 j, “脊骨”指脊椎骨,人和脊椎动物背部中间的骨头。D项, “轻蔑”的“蔑”应读 mi, “轻蔑” ,轻视,小看。故选 A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 9月 3日,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公布了军训方阵比赛获得全市一等奖的消息,全校同学欢呼雀跃,一片哗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B. 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C.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
3、省运会在扬州召开,我在电视里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听到庄严的国歌响起,不禁心潮澎湃,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D.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里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 2 -析正误。A 项, “一片哗然” ,许多人吵吵嚷嚷,表示对听到的或看到的事物反感不满。句中说学生“欢呼雀跃” “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不合语境。B 项, “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使用正确。C
4、 项, “感同身受” ,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此处是说“爱国热情” ,对象不当。D 项, “出神入化” ,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它的陈述对象是“技艺” ,这里用来陈述“听” ,陈述对象用错。故选 B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
5、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3.下列文化常识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学不可以已”是他的作品师说中的名句。B. 苏轼,字子由,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有苏东坡集 。在党争等政治斗争中,曾被诬入狱,屡遭贬谪,直至远贬海南。 赤壁赋是其谪居黄州期间所作。C.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河东先生集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他的永州八记的第二篇。D. 苏洵,字明允
6、,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祐集 。他的名篇六国论 ,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 ,然后借助平时的积累进行辨析。A 项, “学不可以已是他的作品师说中的名句”错误, “学不可以已”出自荀子的劝学 。B 项, “苏轼,字子由”错误,苏轼字子瞻, “子由”是“苏辙”的字。C 项,“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他的永州八记的第二篇”错误,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 的第一篇。 钴鉧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二篇。故选 D项
7、。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同“曝” ,晒干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C. 举匏尊以相属 属:同“嘱” ,嘱托D.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运数【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 “举匏尊以相属”中“属”如解释为“嘱托” ,则与语境不合,句中说“举匏尊” ,意思是“举起酒杯” , “以”是目的连词,举起酒杯的目的自然是劝酒,此处的“属”意
8、思是“致意” ,引申为“劝酒” 。故选 C项。【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
9、不解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D. 其皆出于此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要求选出“相同的一项” ,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是结构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 项,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于”意思是“对
10、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于”意思是“从” 。C 项, “固一世之雄也,而- 4 -今安在哉”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而” ,都是连词,表转折。D 项,“其皆出于此乎”中“其” ,助词,表推测;“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中“其”是代词,那。故选 C项。【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
11、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6.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顺流而东也【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
12、例句相同的一项”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考生要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对待。D 项, “顺流而东也”中“东”是名词用作动词,东去。A 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第一个“圣”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B 项,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中“一”是数词用作名词,一个整体。C 项,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和“下”都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故选 D项。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今安在哉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何为其然也C. 为国者无使
13、为积威之所劫哉 D. 水为之而寒于水【答案】B- 5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然后明确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本题中,例句“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A 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 “强之筋骨” 。B 项, “何为其然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 ,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C 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D 项
14、, “水为之而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 “于”是标志,应为“于水寒” 。故选 B项。8.下列关于呐喊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呐喊中多数作品的主人公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B. 鲁迅在端午节里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玄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C. 白光中的陈士成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是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致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D. 药采用了
15、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茶客们谈论“药”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呐喊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这是针对鲁迅的呐喊设题,考生可以借助平时阅读所做的记录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 “药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一条线索写茶客们谈论药 ”错误, 药是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华家,但暗线是革命者夏家。故选 D项。9.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常有个性化语言。请写出下面个性化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2)不
16、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6 -(3)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答案】 (1)阿 Q(2)孔乙己(3)九斤老太【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写出下面个性化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 ,题干中所给的句子都是作品中人物的“招牌话语” ,可以凸显人物的特点。本题中,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出自阿 Q正传 ,这是阿 Q用先前“比你阔”来掩盖现在潦倒卑贱受人羞辱,从虚妄的“精神胜利”中获得麻醉与满足,作者用典型的语言活画出阿 Q的个性特征,令人过目不望。 “不多不多
17、!多乎哉?不多也”出自孔乙己 ,这是孔乙己说的话,说明了孔乙己的迂腐,以懂得文言而卖弄。“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出自风波 ,是九斤老太常说的话。10.“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 ”(兔和猫 )结合兔与猫全文内容,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什么观点?【答案】 “母亲”是一个恕敌、修善的驯良百姓形象。鲁迅借母亲的形象针砭社
18、会现状。旧中国,这样的百姓太多太多了。正是这样驯良的百姓,才助长了统治者的凶恶气焰,使得凶暴者更加凶暴,软弱者更加软弱。鲁迅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弱小的百姓,革命者必须呐喊;只有呐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的人们,换取渴望中的平等和自由。【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兔与猫全文内容,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什么观点” ,考生要先结合兔与猫中的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然后分析作者要借助“母亲”这个形象表达什么观点。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
19、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 ,文中的“母亲”既对“麻烦的养兔法”不表好感,又对“我”的虐猫采取“修善”态度,对猫是一种容忍。 “母亲”的身上体现出百姓的驯良、恕敌和修善等特点。鲁迅在文中- 7 -塑造了这样一位母亲形象,其实是想借助这一形象来针砭时弊,流露出作者反对无原则“修善”的主张,而像“母亲”一样驯良的百姓太多,这些百姓面对统治者的嚣张气焰而不敢反抗,这就导致嚣张者越发嚣张,懦弱者更加懦弱。鲁迅借助这篇文章想要唤醒人们。解答本题,考生要明确文中几个形象,如“白兔” “黑猫”的象征意义,再结合文中“三太太” “我”和“母亲”的态度进行分析。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20、,完成下列小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2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1. 选出下列加点词“顾”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A. 顾而乐之 B. 顾安所得酒乎C. 四顾寂寥 D. 道士顾笑12.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归而谋诸妇 诸:之于的合音B. 履巉岩,披蒙茸 披:动词,拨开,分开C. 掠予舟而西也 西:作
22、状语,向西D. 揖予而言曰 揖:动词,向拱手作揖- 8 -13. 选出对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 将归于临皋 复游于赤壁之下B. 予亦悄然而悲 飞鸣而过我者C. 状如松江之鲈 我知之矣D. 听其所止而休焉 不见其处14. 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3)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答案】11. B 12. C 13. C 14. (1)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
23、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2)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3)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4)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5)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选出下列加点词顾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
24、CD 三项中的“顾”都是“环顾” “四处看” “回头看”的意思, “顾而乐之”意思是“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 ;“四顾寂寥” ,意思是“四周看去,寂静寥落” 。 “道士顾笑” ,意思是“道士回头笑了起来” 。B 项, “顾安所得酒乎”中“顾”意思是“但是,可是”,这句话是说“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 。故选 B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9 -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 “掠予舟而西也”的“西”如做状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扬州市 扬州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10 月月 考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