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重视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我国的家风家训文化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后随着时光推移,产生了班昭的女诫 、颜之推的家训 、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著作,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家范” 、 “家则” 、 “家箴” 、 “家约” 。明清时期,家风家训文化最为流行。清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搜集了大量有关家训的名言警句,影响广泛。我国传统家训中虽有些封建主义的糟粕,但其中的尊老爱幼、勤劳俭朴、耕读传家、自立自强、勤政廉洁、为人正直、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勤奋学习等内容,至今仍不乏借鉴价值。优良的家风形成
2、,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家庭是个人与社会的中间桥梁。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依赖家庭的教育和文化的延传。许多大的家族组织,为了家族的发展主动承担起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有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等。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 “家风”家训好
3、比家族“纲领” ,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当前,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风,更是对民族文化
4、的弘扬。 “家风”是整个社会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提升“家风”建设,既能使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与主流的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完美的人格;又能通过“家风”的建- 2 -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家风的重要性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出现的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著作,虽有些封建主义的糟粕,但其中的尊老爱幼等内容,至今仍不乏借鉴价值。B. 优良的家风往
5、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后人不懈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指导和规训作用。C. 文中列举当前我国婚娴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反映出现在人们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D. 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教育不发达,家风对人的成长意义重大,现在公共教育发达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家风的作用同样不能弱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叙述我国古代家风家训的情况,是为了指出家风在几千年的传承中,难免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批判地继承。B. 文章围绕家风立论,从家风对家庭、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逐一论证,论点明确,论证过程完整。
6、C. 文章第四段阐述家风的作用,论证好的家风对人成长的影响,同时也从反面论证家风建设的重要性。D. 文章通过分析家风作用于社会的途径,论证了家风建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族成员庞大之后,家族成员之间难以发挥直接教育功能,家风发挥着指导和规范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的重要作用。B. 家风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是它共同的特点。C. 好的家风,能打造儿童成长的好摇篮,能造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重视家风建设,可能使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D. 社会
7、风气的根本好转,是可以通过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 3 -【答案】1. D 2. A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文中前面提到我国古代一些家风家训著作,接着讲我国传统家训中虽有些封建主义的糟柏,但不能推断列举的作品有封建糟粕。B 项, “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指导和规训作用”错,原文是“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
8、的生活和行为” 。C 项,存在问题不能得出“现在人们不重视家风建设”的结论。故本题选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 项,是为了论述我国家风家训的悠久历史,为后文论述家风的重要意义张本。故本题选 A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
9、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只有良好的家风才具有这些共同特点。故本题选 B 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
10、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 -课内文言文阅读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11、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4.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
12、做边邑)B. 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 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 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5.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 何厌之有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以其无礼于晋6. 对第三段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烛之武游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的心理,恰如其分地引导了秦伯的思路。B. 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第一步,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
13、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C.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 5 -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任务。D.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答案】4. D 5. B 6. D【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14、。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 项, “说”通“悦” ,高兴。故选 D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有: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依据倒装的成分不同,倒装句又分为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又叫状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词有四种:之(苟以天下之大) ,者(寻人可使报秦者) ,之者(马之千里者) ,数词作定语,不用标志词(铸以为金人十二) 。考生平时对每种特殊句
15、式要掌握其规律,然后结合语境加推断。A 项,介词结构“于郑伯”作后置状语,句意是:佚之狐对郑伯说。B 项,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C 项,介词结构“于君”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D 项,介词结构“于晋”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故选 B 项。【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
16、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 项, “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曲解文意。烛之武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关系上,他的挑拨离间是隐性的,不是“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故选 D 项。【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 6 -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刚到任)、 “春秋”(年龄)、 “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
17、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 (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课外文言文阅读郑穆字闳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谨好学,读书至忘栉沐,进退容止必以礼。门人千数,与陈襄、陈烈、周希孟友,号“四
18、先生” 。举进士,四冠乡书,遂登第,为寿安主簿。召为国子监直讲,除编校集贤院书籍。岁满,为馆阁校勘,积官太常博士。乞纳一秩,先南郊追封考妣,从之。改集贤校理,求外补,通判汾州。熙宁三年,召为岐王侍讲。嘉王出阁,改诸王侍讲。府僚阙员,御史陈襄请择人,神宗曰:“如郑穆德行,乃宜左右王者。 ”凡居馆阁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纪,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讲说有法,可为劝戒者,必反复擿诵,岐、嘉二王咸敬礼焉。元丰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先是,鉴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税之。既而连年水溢,民逋官租积万缗,穆奏免之。未满告老,管勾杭州洞霄宫。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每讲益,无问寒暑,虽童子必朝服延接,以
19、礼送迎。诸生皆尊其经术,服其教训。故人张景晟者死,遗白金五百两,托其孤,穆曰:“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长之。三年,扬王、荆王请为侍讲,罢祭酒,除直集贤院,复入王府。荆王薨,为扬王翊善。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特制仍祭酒六年,请老,提举洞霄宫。敕过门下,给事中范祖禹言:“穆虽年出七十,精力尚强。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有不得谢,则赐之几杖。祭酒居师资之地,正宜处老成,愿毋轻听其去。 ”不报。太学之士数千人,以状诣司业,又诣宰相请留,亦不从。于是公卿大夫各为诗赠其行。空学出祖汴东门外,都人观者如堵,叹未尝见。明年卒,年七十五。(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七
20、列传第一百六 ,有删改)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 7 -B.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C.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D.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书,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 。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B. 出阁,皇子出就藩封。
21、古时也指内阁官员出任外职。还有古时也称公主出嫁为“出阁” ,后以“出阁”泛指女子出嫁。C. 致仕,古代官员奉命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D. 祖,出行前祭祀路神。从周朝的时候起,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出门都要祭祀路神,意思是求路神保佑自己一路平安。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穆好学不辍,才华出众。他读书废寝忘食,声名远播,门人众多,曾经四次获得乡试第一名。B. 郑穆深得皇上器重,多次担任要职。他多次担任国子监祭酒,皇上亲自选定他给皇子们做侍讲。C. 郑穆为官爱民,不交结攀附权贵。他任职越州期间,减免百姓赋税
22、;任京官时从不奔走权门。D. 郑穆为师尽责,为人重义。他教学尽心尽力,深得皇子们的敬爱;朋友托孤,他慨然担当,不取钱财。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长之。(2)祭酒居师资之地,正宜处老成,愿毋轻听其去。(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答案】7. B 8. C 9. A 10. (1)“抚恤孤儿,是我分内的事,银子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把银子返还给友人但是收- 8 -养他的儿子,并抚养他长大。(2)祭酒处于老师的地位,正应该用年高而有德的人,希望不要轻易地听任他离开。(3)假如没有那个人
23、(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 ,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 “乎” “于”“而” “之” “也” “矣” “焉” “耳” “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24、“复除” “兼”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郑穆,前面都要断开;“四年”是后面分句的时间状语,前面要分别断开。 “拜”前面省略的主语也是文章的传主郑穆,前面要断开。 “五年”和前面“四年”一样,是后面分句的时间状语,因此前面要断开;“除” “仍祭酒”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传主郑穆,前面分别断开。故选 B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C 项, “奉命退休”错。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是自己主动请辞,皇上挽留,如此反复几次,以显示君臣情意。故选 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朔州市 应县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