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科)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一、单选题(共 35 题,每题 2 分,共计 70 分)1.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位思想家是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详解】 “为无为,则无不治”体现无为思想,是道家思想,B 正确。A 提倡仁义思想。C 主张“民贵君轻” ;D 主张依法治国思想。2.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这一思想A.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
2、思想B.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C.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D.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与儒家的“爱有差等”相对,这是“爱无差等” ,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 B,排除 A;墨家的兼爱思想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排除 C;墨家的兼爱思想与无为而治的思想无关,排除 D。3.商、西周、春秋时期, “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 ,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2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 导致土地
3、私有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 C 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 A 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 B 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 D 项错误。4.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由此可知,孟子主张A. 遵从规律发展生
4、产充实百姓财富B. 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C. 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D. 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不违农时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反映了孟子反对过度的农牧渔业、林业的开发,主张遵从客观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故 A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按照农时辛勤劳动,而是说明遵从自然规律发展生产的必要性,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与百姓生产生活的关系,故 C 错误;“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 D 错误。故选 A。5.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
5、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A. 君权神授B. 天人感应C. 无为而治D. 知行合一- 3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 B;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是神授予的,强调君主权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
6、夺之” ,联系所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6.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答案】A【解析】西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故 A 正确;B、C、D 是出现材料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7.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
7、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A. 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 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C. 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 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是贵族享有的特权,故 A 选项错误;根据“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可知,材料没有体- 4 -现是大一统王朝权威加强的汉武帝时期,故 B 选项错误;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具有
8、舆论监督作用,故 C 选项错误;根据“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 ,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崇尚儒家思想,重视孝道,因此,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统治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D 选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 ,结合所学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知识分析解答。8.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9、 社会发展规律C. 封建纲常伦理 D. 天人感应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故 “存天理,灭人欲”中“天理”主要指封建纲常伦理,故选 C;AB 是唯物主义观点,而理学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排除 D。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B.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
10、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 “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地方,依据所学可知,理学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这是以前儒家学说没有提到过的,故 C 正确;A、D 项是西汉董仲舒发展的儒家思想就具有的,不属于创新,排除;B 项是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理学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5 -”联系所学理学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10.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 ,不必去读圣贤经书。这句话反映的是A. 孟子的“仁政”B. 朱熹的
11、“理学”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 ,不必去读圣贤经书” ,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心即理”“致良知” ,故 C 正确;材料未体现“仁政” “经世致用” ,排除 AD;朱熹的“理学”不符合“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排除 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 ,不必去读圣贤经书” ,联系所学王阳明的思想分析解答。11.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孔、孟以来中国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孔、孟
12、以后综合了新儒家思想,在新基础上建立哲学体系的最重要人物。下列选项跟朱熹密切相关的是A. 融合了佛教、道教、法家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B. 提出“格物致知” ,进而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C. 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是天理,提出“天人合一”学说D.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故 D 正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没有法家思想,A 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的,不符合朱熹的思想,排除 B;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 ,不符合朱熹的思想,排除 C。【
13、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跟朱熹密切相关” ,联系所学朱熹的思想和成就分析解答。12.朱熹说:“天地之间,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 ”这体现了朱熹理学- 6 -A. 修养论中坚持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B. 社会实践理论中坚持道统论的观点C. 理气对立,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D. 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哲学观点【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了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 “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反映了在万物生成之前,理已存在,理与器是统一的, “形而下之器”是“气”的表现形式,故材料体现了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思想,故 D 正确;材料主旨不
14、是反映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而是说明理与气的关系,故 A 错误;“道统” ,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材料并未涉及,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 C 错误。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朱熹理学关于理与气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 抨击程
15、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 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两人都认为程朱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生活作用不大,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 B 正确;A 表述正确,但两人的本质意图是倡导自己的观点,并非抨击程朱理学,排除 A;材料主要反映程朱理学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C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16、”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7 -A. 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B. 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C. 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D. 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答案】A【解析】“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可知,该理学家主张求理要循序渐进,故 A 正确;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因材施教” ,排除 B;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教育需有教无类,排除 C;材料反映求理要循序渐进,并非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D 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分析解答即可。15.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
17、以义抑利” ,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A.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D.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答案】C【解析】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 C 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 B 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 D 项错误。16.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 ,制定了
18、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赢的这一做法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答案】C- 8 -【解析】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 ,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 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 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 错误。17.“
19、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下列属于“新时代内容”的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知善知恶是良知”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答案】C【解析】【详解】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清之际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增添了符合新时代的内容,故 C 正确;A 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BD 是陆王心学,不符合明清之际“新时代内容” ,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给儒家思想
20、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联系所学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分析回答。18.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 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B. 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C. 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D. 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答案】B【解析】儒学统治地位动摇于新文化运动时,故 A 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应该予以改革,应以百姓的快乐与否作为成功治理天下的标准,这是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故选 B;黄宗羲的观点在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下属于非主流思想,不能仅凭他的- 9 -一个主张就推论出中国当时正酝酿着社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平遥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