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山西省实验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读书(节选)朱光潜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
2、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 “过目”的虽多, “留心”的却
3、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 ;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
4、,不如以读十- 2 -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1. 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5、。B. 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C.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D. 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2. 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B. 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C. 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D. 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6、A. 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B. 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C. 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D.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答案】1. B 2. D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 项, “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
7、用过- 3 -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说法错误,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 ,而非“书籍” 。故选 B。点睛:对概念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此外,还要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试题选项往往会丢掉
8、、添加或者偷换一些词语,改变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本题就是这样丢掉一些词语改变原文的所表达的意思。【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 “一项” ,D 项,本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故选 D。【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
9、却就是一部” ,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B 项, “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 ,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D 项, “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说法错误,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故选 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10、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4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
11、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树陈忠实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 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
12、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到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
13、子里现存的少数几裸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团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英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 5 -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
14、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鲸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
15、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房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英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
16、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推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里的很多丧气的烦乱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B. 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
17、情景,表明他们兄弟间关系平淡又真实,同时还引出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与倒数第二段构成照应的关系。C. 从文中看,父亲裁树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 6 -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D. 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惋惜之情。5. 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6. 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有人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见解。【答案】4. C 5. 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的内容均与椿树有关 ;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
18、无私的父亲;椿树成为回忆父亲的切入点。 6. (示例一)我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文章中叙述的父亲的确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既勤劳又善良淳朴;文章选取的事例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一一父亲种树。父亲种树的原因一是业余爱好,二是卖钱养家,;在这些平凡的小事的叙述中,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更深沉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同身受。(示例二)我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从情感上看,作者对父亲的爱似淡实浓,兄弟之间的情似淡实浓。从手法上看,以“树”象征人,树人结合,意蕴深刻。从语言上看,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在淡淡的叙述中表达深深的爱。【解析】【4 题详
19、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CD 项考核内容,C 项考核结构,其中C 项,从第五段的内容可知,父亲栽树的根本原因在于爱好,另外还可补贴家用。故选 C。【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意象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从内容观看,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椿树成为回忆父亲的切入点;从结构看,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的内容均与椿树有关。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
20、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7 -【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有人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见解。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理由,如,我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然后分析情感真挚和意蕴丰富的理由,意蕴注意从手法和语言的角度分析,从情感上看,作者对父亲的爱似淡实浓,兄弟之间的情似淡实浓;从手法
21、上看,以“树”象征人,树人结合,意蕴深刻;从语言上看,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在淡淡的叙述中表达深深的爱。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巨川,字下己,陇右人。国初十八学士(李)道玄之后,故相(李)逢吉之侄曾孙。父(李)循,大中八年登进士第。巨川乾符中应进士,属天下大乱,流离奔波,切于禄位,乃以刀笔从诸侯府。王重荣镇河中,辟为掌书记。 时车驾在蜀贼据京师重荣匡合诸藩叶力诛寇军书奏请堆案盈几巨川文思敏逵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重荣收复功,巨川之助也。及重荣为部下所害,朝议罪参佐,贬为汉中掾。时杨守亮帅兴元,素知之,闻巨川至,喜谓客日:“天以李书记遗我也!”即
22、命管记室,累迁幕职。景福中,守亮为李茂贞所攻,城陷,以部下数百人欲投太原。 入秦,为华军所擒。 巨川时从守亮,亦被械系。在途,巨川题诗于树叶以遗华帅韩建,词情哀鸣,建欣然解缚.。守亮诛,即命为掌书记。俄而李茂贞犯京师,天子驻跸于华,韩建以一州之力,供亿万乘,虑其不济,遣巨川传橄天下,请助转饷,同匡王室,完辈京城。四方书徽,酬报辐凑,巨川洒翰陈叙,文理俱惬,昭宗深重之,即时巨川之名闻于天下。昭宗还京,特授谏议大夫,仍留佐建。光化初,朱全忠陷河中,进兵入潼关。建惧,令巨川见全忠送款,至河中,从容言事。巨川指陈利害,全忠方图问鼎,闻巨川所陈,心恶之。判官敬翔,亦以文笔见知于全忠,虑得巨川减落名价,谓
23、全忠日:“李谏议文章信灵,但不利主人。 ”是日为全忠所害。(选自旧唐书.文苑)7.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时车驾在/蜀贼据京师/重荣匡合诸藩叶力/诛寇军/书奏请/堆案盈几/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B. 时车驾在蜀/贼据京师/重荣匡合诸藩叶力/诛寇军书/奏请堆案盈几/巨川文思敏速/翰动- 8 -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C. 时车驾在蜀/贼据京师/重荣匡合诸藩/叶力诛寇/军书奏请/堆案盈几/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D. 时车驾在/蜀贼据京师/重荣匡合诸藩/叶力诛寇军/书奏请/堆案盈几/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8. 下列对文中加
24、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刀笔:古时书写于竹简,有错讹则刀削笔改重写;这里借指文职官员。B. 记室:中国古代官名,指掌管文书之官,掌章表书记文檄,又称记室参军。C. 驻跸:帝王外出途中暂停小住;这里指皇帝逃离京师,暂住华州。D. 书檄:书是指书简,檄是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书檄泛指文书。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巨川凭自己的文才为王重荣所器重,尤其是在王重荣收复京师过程中,巨川草成文书,传播四方,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从而帮助重荣立下不世之功。B. 巨川依附守亮后,守亮因李茂贞进犯而达亡,终为韩建所杀,巨川以树叶题诗呈韩建而获释,后任其掌书记,因起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实验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