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18届高三历史11月校际联合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日照市2018届高三历史11月校际联合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日照市2018届高三历史11月校际联合期中试卷(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高三校际教学质量联合检测考试历 史第 I卷(选择题 共 48分)本卷共 24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 “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 “冗” ,称东部民族为“夷” ,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
2、称呼对方为“戎” ”说明各国自认是统一种族华夏族。故本题答案选 B项。A 项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C 项“冲突剧烈”材料没有体现;D 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血缘。2.春秋晚期,孔子(前 55l前 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B【解析
3、】由“春秋晚期,孔子(前 55l前 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结2合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裂的形式可以看出政治形势影响了儒学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 B项;A项错误,丰富儒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家;D 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3.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 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 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 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 汉政府
4、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答案】D【解析】由“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可以分析出西汉时期在新疆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对西域进行管辖,故本题答案选 D项;A 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丝路是否畅通;B 项与材料无关;C项中的“交往”错误,当时西汉是对西域管辖不是交往。4.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 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 孝老敬亲成为社会
5、行为规范【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唐朝法律中重视子孙对父母和祖父母的尊敬,体现了法律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故本题答案选 A项;B 项“轻罪重罚”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一条法律条文不能断定立法的基本原则;D 项不选,题干体现的是法律条文的约束,没有体现社会行为。5.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 年)提出了“农商一事” “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A. 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B. 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3C. 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C【解析
6、】由“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可以概括出陈亮主张农商地位是一样重要的,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故本题答案选 C项;A 项中“商人地位”材料没有反映;B 项中的“义利观”与材料无关;D 项不选,题干中不能推断出政府的政策是否松动。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 ,结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即可做出选择。6.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
7、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 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 “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答案】C【解析】A项错误,不管是哪个儿子当太子都体现了家国一体;B 项说法本身错误,明朝时皇帝专制进一步强化;由“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 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 “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说明朝臣还是深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的,也就是传统体制影响了朝堂的秩序,故本题答案选 C项;D 项中的“民主思
8、想”与材料无关。7.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倍。据此作者认为A.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4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中国农家家都在村耕作之余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规模小但聚在一起就是惊人的数量,结合所学可知正是这样的小规模的廉价的
9、劳动力成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故本题答案选 A项;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 项中的“科学技术”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中国的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8.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 “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A. 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B. 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C. 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D. 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答案】D【解析】由“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
10、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可以概括出家训主要是围绕着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故本题答案选 D项;A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中“政治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是家训的目的或是影响,不是家训的主旨。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 ,概括出教训的内容主旨即可。9.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 19世纪 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 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
11、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A. 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B. 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5C. 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D. 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答案】D【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作者认为广东的近代化发展慢是“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满员” ,由此分析作者认为领导人政治的决策影响了广东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 D项;A 项与材料无关;B 项中“重满轻汉政策”与材料无关;C 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10.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靡”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
12、道光、同治、咸丰三朝, “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A. 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 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C. 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答案】B【解析】由题干可知“羁靡”政策是中国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政策,由“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结合所学的近代知识可知步入近代后,中国逐渐确立了近代的外交观念,不再用“羁縻”政策,故本题答案选 B项;A 项中的“半殖民地化”是指中国丧失主权,与材料无关;C 项错误,列强
13、完全控制清政府是在辛丑条约后;D 项错误, ,民族国家意识主要是维护国家主权,材料中没有体现。11.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A. 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 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C. 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 D. 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使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 A项;B 项错误,虽然这些省份宣布独立,但是并不主张民6主共和;C
14、 项不选,此后的帝制复辟主要是受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无关;D 项错误,革命党人没有丧失革命的主导权。1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大小政治组织有 300多个,每天成立的和每天解散的一样多。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连法西斯主义也在中国找到了试验田。这种现象反映出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 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答案】D【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各种主义在中国出现,各种组织在中国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是哪种组织哪种主义都是为了拯救中国,救亡图存的,说明当
15、时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故本题答案选 D项;A 项错误,这些势力并没有导致中国政局动荡,当时主要是北洋军阀统治造成局势动荡的;B 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各种主义的地位;C 项错误,题干没有凸显社会主义的必然。13.1937年 12月 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 。这表明国民政府A. 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B.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C. 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D. 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答案】C【解析
16、】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 1937年 9月;B 项错误,毛泽东是 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的;D 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对敌后战场的态度;由“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可以分析出动员全民族抗战才能胜利,故本题答案选 C项。点睛:抓住关键时间“1937 年 12月 17日”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7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学生再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进行排查即可。14.下表为中国煤炭生产情况统计。表格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反映出A. 煤
17、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B. 外国对华直接掠夺加剧C. 中国重工业仍相对落后 D. 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答案】B【解析】A项不选,题干没有显示中国自身煤炭工业的发展;由 1936年到 1942年可以看出外国侵占中国煤炭比例由 55.7上升到 90.4,故 B项正确;C 项由表格中不能分析出;D 项不选,煤炭不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点睛:关键是正确提取和解读“1936 年到 1942年可以看出外国侵占中国煤炭比例由 55.7上升到 90.4”信息。1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际投入施工的 150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 1961 亿元,其中东北投资 87亿元,占比 443,中部地区 646 亿元,
18、占 329;西部地区392 亿元,占 20。影响工业建设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 对建国初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B. 合理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要求C. 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需要D. 各地工业基础及资源分布状况【答案】A【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际上两大阵营对立,其中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中国孤立封锁,企图扼杀,所以出于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的目的,我国的工业多集中在东北和中部地区,东部几乎没有,故本题答案选 A项;B 项中的“合理调整”不符合题意;C 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东部的投资;D 项不选, “各地工业基础”与材料无关。16.1979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经济学家
19、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8和经营者。这样的认识A. 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B. 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C. 表达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D. 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答案】C【解析】由“1979 年” “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社会主义经济不光是计划经济,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表达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诉求,故本题答案选 C项;A项错误,1979 年我国还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是在198
20、4年开始改革的。点睛:解题中注意时间“1979 年”和“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进行选择即可。17.古代雅典规定:对那些提出和参与通过一项后来被证明为不合适的、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将予以惩罚。此举A. 禁止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 B. 实际剥夺了公民的立法权C. 旨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D. 表现了雅典民主的狭隘性【答案】C【解析】A项中的“禁止修改”与材料不符;B 项不选,题干只是针对不合适的法律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不是所有公民;D 项不选,题干的主旨是法
21、律不是民主;由题干描述可知对参与不合适法律制定的人要予以惩罚,说明国家的法律是十分严肃的,要认真制定与参与,故本题答案选 C项。18.1689年英国下院提出“三年法案” ,规定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每届议会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超过三年,但是被威廉三世否决。1693 年议会重提此案,再次被否决。直至 1694年,威廉三世才同意签署“三年法案” 。这表明英国A. 政治制度未实现根本变革 B. 君主立宪政体尚待完善C. 议会至上原则还没有确立 D. 王权尚未受到有效制约9【答案】B【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三年法案”在 1689年、1693 年被国王否决,说明当时国王还有权力,君主立宪制还待完善,故本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日照市 2018 届高三 历史 11 校际 联合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