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昆明黄冈实验学校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年级历史1.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 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 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 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小D. 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注意身份的变化。纣母生微子启、仲衍和纣,三者是同母,而纣并不是长子,但生纣之前,其母的名份是妾,并不是妻,故纣是嫡长子,继承王位,故
2、 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的说法错误;B 项“得到大臣的支持”说法未能从题干中体现;C 项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但不符合题意。2.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A. 宗法传统的影响B. 封建政府的提倡C. 小农经济的稳定D. 儒家思想的流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千载之“谱”指的是家谱的意思,而家谱是受宗法传统影响的,即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政府的提倡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主要原因是宗法传统的影响而和小农经济无关,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其主
3、要原因是宗法思想的影响而非儒家思想的影响,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23.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周朝)800 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这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是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压制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被取消,但其影响贯穿中国古代分封制有利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准确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体现了亲情关系,也
4、阐述了压制平等权利的消极影响。在宗法关系下,形成了体现政权分配的分封制,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纽带的疏远,分封制被废除,由此分析可知符合题意,而在西周时期还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因此表述不合史实。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4.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A. 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 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C. 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D. 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答案】A【解析】赵简子以卿大夫的身份可以分封大夫,这体现了分封关系受到冲击,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出现了“县” 、 “郡” ,
5、这反映出当时晋国已经出现县、郡,不能反映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且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反映出在当时晋国县的地位要比郡高。郡县制是在秦统一后确立的,故 B 项错误。 “庶人工商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赵简子重视农业生产与商业活动,但不体现“工商皆本”的思想,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而是军功表彰的内容,故 D 项错误。3点睛: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赵国规定克敌者能得到不同数量土地的奖赏,打破了在“世卿世禄制”下贵族垄断军功的局面。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即可。5.“(中国政制)达臻文明
6、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 “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可知“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自主权,排除 AD。根据“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 可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排除 B。分封制下,周王是名义上
7、的“天下共主” ,但是各诸侯有较大的自主权,所以西周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所以 C 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6.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 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认识正确的是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D. 【答案】D【解析】4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而非废分封、行郡县,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不一致,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确是历史的进步,废分
8、封、行郡县是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 D 是符合题意的。7.“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材料所描述的时代应该是A. 西周B. 春秋C. 秦朝D. 唐朝【答案】C【解析】【详解】 “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说明废除了分封制,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说明对于儒学采取压制措施。秦在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并且焚书坑儒,打压儒学,故C 项正确;西周时期
9、实行分封制,是按照封国封爵进行,故 A 项错误;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时期,儒学并不是被打压,故 B 项错误;唐朝是重用儒学时期,故 D 项错误。【点睛】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 36 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8.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 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10、B. 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 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D. 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生对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5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 ,官员的职权分为治理百姓、管理军队、监察官吏三部分,A 项错误;“秦之定制”指的是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权和监察,故 B 项正确。 “非漫然而设” ,体现出作者的赞赏态度,C、D 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演进9.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
11、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 “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 皇位世袭B. 皇帝独尊C. 君权神授D. 家天下【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表示地位的悬殊;“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表明别人不能用,体现唯我独尊、地位特殊。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未涉及皇位如何传承,排除 A 项;CD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 ,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A.B. 6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
12、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11.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A.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C. 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 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答案】D【解析】秦授爵制是依据的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
13、;汉代察举制是依据的品德,如孝道等授予官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依据的门第的高低授予官职;隋唐科举制是依据的考试成绩来授予官职。故选 D。其他组合错误。点睛: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方面,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12.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制的终结B. 察举制的完善7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
14、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A 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 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 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15、。1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全面”一词的限制。A C D 三项各自反映了变革的一方面,只有 B 项才全面地概括归纳了这次改革的内容。故选 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北宋统治体制的改革14.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
16、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B.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8C.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汉到宋反映了中国古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因此 B 项错误。C 项是从军事角度而言与材料不符。D 项从镇压地方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差别。到宋时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分化事权地方所有大权集中于中央这样体制弊端致使出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答案为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代元的政治制度地方制度演变15. 元代行省内部
17、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A. 加强中央集权B. 分化地方权力C. 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 提高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行省“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可以看出行省官员互相牵制、分权制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行省的控制。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立行省的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 A 项,不选 BCD 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8、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6.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9【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始终保证皇权至上,明朝内阁权力高于皇权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非决策机构,决策权最终归皇帝所有,内阁只为其提供建议,故 B 项错误。明朝皇权继续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仅设立内阁作为顾问机构,与题意不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昆明市 黄冈 实验学校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