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封浜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 学年上海市封浜高中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1)_,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2)但愿人长久,_。 (苏轼_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虚写的手法表达无限思念,杜甫月夜中同样虚写相聚情景的两句是“_,_” 。【答案】 (1). 香雾云鬟湿 (2). 千里共婵娟 (3). 水调歌头 (4). 何时倚虚幌 (5). 双照泪痕干【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
2、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鬟、婵、幌。2.按要求选择。(1)当代人做事讲求“有法可依” “有根有据” ,以下表述对应的一项是A.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D.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科学可以产生文明,文明可以产生缺陷,缺陷可以产生科学。如果缩短些说:缺陷是科学的种子,科学是缺陷的化身。因此,我们可以知道 ,因此,我们更可以知道
3、 。A缺陷的价值,科学的来源 B缺陷的作用,科学的价值C科学的来源,缺陷的价值 D科学的价值,缺陷的作用【答案】 (1)B(2)C【解析】- 2 -【详解】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的能力。要背诵、熟知名句含义,结合语境准确使用。题干强调做事讲究规矩。A 项,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强调教化的作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强调敬畏大自然。B 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规矩重要性;“事不
4、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不可主观臆断,正确。C 项,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意思是,礼制的约束在于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法律的施行在于事情发生之后,强调了道德和法制的作用;“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意思是,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强调要眼见为实,不捕风捉影。D 项,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意思是,国家不能没有法律,有漏洞的法律系统和没有法律系统一样,强调了要有健全的法律;“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意思是,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强调选拔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故选 B。(2)试题分析:本题
5、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根据前后照应的关系,可知前文是先说“科学”后说“缺陷” ,那么下文也应该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的,所以排除 AB。再结合前文“缺陷可以产生科学、缺陷是科学的种子”可知,论述的是“缺陷”的价值。故选 C。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
6、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 。 “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 3 -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 A
7、 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 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 A 提出的“应当” ,就是赋予 A 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 A 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 , , 即能形成基本共识。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做” ;对于赡养老人、抚
8、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做” ,等等。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赋有道德义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 4 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其中以不应当杀人、不应当放火、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 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这类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秩序的要求。换句
9、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所以说,义务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一旦有人违反上述底线道德规则赋予的义务,道德规则自身并无有效应对手段。为了确保人们履行底线道德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义务,人们将道德底线规则加以强化、改造:在底线道德的每一具体义务性规则之后附加针对违反义务的制裁规则,并由一定的社会权威机构对这些制裁规定加以执行,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相当长时间内就形成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在国家组织形成
10、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家作为执行制裁的权威机构,其适用的仍然是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只是在国家适用习惯法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由国家组织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做法,以致最初的成文法主要源自于习惯法,其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源自于道- 4 -德底线规则。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耕文明时代法律规则的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来自于底线道德义务规则,但是,由于农耕文明各国普遍实行全权君主制度,君主拥有立法权,这使君主代表的国家立法很容易在法律中混入大量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义务设定。从农耕文明国家立法到商工文明国家立法都存在大量的国家片面强加给民众的限制。我们把这种国家武力基础上的强制视为“伪义务” 。我们不能把“伪义
11、务”视为义务本体,不能因伪义务的存在而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3. 第段加点字“负”在文中是指_4. 第段假设了爷爷生病是否应当回去照顾的事例,对其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所持的“正确的且必要的”的看法。B. 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C. 阐明“义务”是社会群体成员基于自己的良心感受向某主体提出的“应当” 。D. 阐明社会群体成员向某主体提出“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和“义务” 。5. 依据本文,对“义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义务不应是国家单方面的限制。 B. 义务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应当性” 。C. 法律
12、上的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 D. 道德义务基于道德规则的要求。6.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A. 因此,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B. 所以,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C. 所以,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D. 因此,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7. 两段论述了法律规则形成的( ) (填入两个字) 、形成的机制和形成后的( ) (填入两个字) 。8. 本文论证了“法律义务是正价值概念”这一观点,请分析其论证层次。【答案】3. 负担和不利 4. D 5. B 6. B
13、 7. (1). 原因 (2). 作用 8. (1)首段提出论点;(2)2、3 两段论述了“义务”的最初源头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感受或体验) ;(3)47 段论述了道德规则、道德义务、法律义务依次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在社会良心的基础上形成道德规则、在道德规则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义务、在道德义务的基础上形成法律义- 5 -务) 。(4)说明义务使人类跨入文明的门槛、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5)最后一段指出国家武力基础上的伪义务(不是源于义务本体)不能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是对议论的补充。(6)由根源到发展,论证逐层深入;全面而辩证。【解析】【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
14、本题,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根据文中句子“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可以知道, “负”为“负担和不利” 。【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考查引用事例在作者观点、情感表达上的作用。举例是为了论证观点,因此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结合文章的第三段进行分析。根据第三段中的相关句子, “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根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
15、 、 “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 A 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由此可以知道,A、B、C 是正确的。D 项内容在文中找不到根据。故选D。【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原文第二段为“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应该是“个体行为”或“某主体行为”的应当性,而非“群体” 。故选B。【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16、,重点关注关联词语的连贯和内容的连贯。因为前文有“因为”一词,那后句应该用“所以” ,排除 A、D;内容上注意后句“即能形成基本共识” ,也就是说“认识基本一致”故选 B。- 6 -【7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选项对应的区间,然后把握观点句,从而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第一空的填写注意第六段中的句子“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 ,可以知道,第六段是讲“法律规则形成的原因” ;第七段“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 ,主要是讲法律规则形成后的作用或意义。据此提取两个关键词“原因” 、 “作用”
17、 。【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概括文章的论证层次,也就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将具有相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合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第一段提出论点: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第二、三段都是谈“应当” ,也就是“义务”的最初源头-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感受或体验);第四段到第七段分别讲的是,在社会良心的基础上形成道德规则、在道德规则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义务、在道德义务的基础上形成法律义务、义务使人类跨入文明的门槛、是人类文
18、明维系之根;第八段指出国家武力基础上的伪义务(不是源于义务本体)不能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解答内容概括题,一定要切实提高审题能力,必须首先最大程度明确题目究竟问的是什么;同时,应该习惯于在读文章时即把全文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序号,然后以题目所要问的问题为准,逐个段落排除。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笼住答案。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奶奶的茶园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又生机盎然。茶园是分为两片的,一片靠西,一垄一垄种着规整伏顺的茶树,稳稳地立在天底下,如一颗一颗蓬松懵懂的大脑袋。茶树下的土常常是新翻的,难得见到杂
19、草。很明显,这样的茶园也是有主人的,自然不能由着我和奶奶去采。我们能去的茶园,是靠东那边的。钻进一片低矮的小松林,荡开一张又一张迎面而来的蜘蛛网,眼前忽地开阔了,展现在眼前的,便是我和奶奶要去的茶园了。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总之,是没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 7 -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它们也就此得了大自在,自在生长,也自在死去。确实有些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兀自挺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得恣肆快意。又何止这一角,放眼望去,整片茶园都被葳蕤的野草
20、灌木挤满了。它们挤挤挨挨,在耀眼的春日阳光下,发出嗡嗡嗡的墨绿声音。而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这一切,不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小时候是不会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那时还不知道茶花和茶树的异同,只是盯了茶花看,纳闷着怎么这么大的花呢,怎么这么厚实的叶子呢? 想从上面摘下嫩茶叶来,却遍寻不着。再去茶树上找花,也能找到,可远没这么扎眼,细弱的枝条上一个一个小小的绿蒂花
21、苞,那绽开来了的,是小朵小朵白萼黄蕊,蜜蜂嗡嗡嘤嘤地悬浮在花蕊之上,欲停不停,欲飞不飞。凑近了,嗅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是那艳丽的茶花所没有的,摘了放到嘴里咀嚼,涩中回甜,清新悠远。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
22、。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奶奶有一双“解放脚” ,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的,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展开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 我全然不知道。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
23、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 8 -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 ”我怎么能要呢? 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你拿着!” 可是,我怎么能要呢?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奶奶脸上显出失落的神情来了,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
24、注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大概全然忘记深山里那片茶园了吧? 更不会记得,她曾经在那片茶园的其中一株茶树下的奇遇那是暮春时节,奶奶看见一株高大蓬勃的茶树,走近了去,摘那满树鲜嫩的芽儿。似有窸窸窣窣的声响,再听,又什么声息都没有。三五分钟后,忽然,茶树根下呼隆几声,窜出个东西来,咯咯几声,扑棱翅膀,逆着阳光飞远了。 “是一只老野鸡啊,尾巴那么长”奶奶朝我比划。讲述这些时,奶奶已经回到家里了,她没能带回野鸡,却带回了九颗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高中 2019 届高三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