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
《辽宁省沈阳市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议论文阅读 15 篇一、 (2019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7 分)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 ,1/3 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 。 “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 【A】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 【B】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
2、,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 ,多一些接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困惑与惶恐。在五花
3、八门的新书中,什么书才是好书?有作家说,在信息海啸中,读书要会做减法,要学会找“小岛” 、找“海床” 、找“支点” 、找“自己” 。诚哉斯言!当前, “读书好”已2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 “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更堪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更有甚的是失去了自我。这愈发证明: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
4、,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减)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2.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 B.C. D.3.以下这段文字应该放在文章中【A】处还是【B】处?请说明理由。 (4 分)“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4.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5.
5、文章结尾说 “建设书香社会” ,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3 分)3一、(17 分)1. (3 分)在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要坚持“读好书” 。(共 3 分,意思对即可)2. (3 分)B【解析】文章第段引出“屏”阅读与“平”阅读平分秋色;第段具体讲了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第段总结全文。故选 B 项。3. (4 分)放在【B】处。理由: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事实的例证,引起下文从两个不同方面的论证。同时增强文章说服力。(共 4 分。判断正确 1 分,理由 3分。意思对即可)4. (4 分)比喻论证,通俗易懂地告诉我们要学会挑选好书读,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把深奥
6、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共 4 分。意思对即可)5. (3 分)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共 3 分。意思对即可)二、 (2019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7 分)“不够”与“足够”庄永明如今,对物质的“不满足” ,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我有一位朋友,已经拥有好几套房产,可每次与人聊天,总绕不开房子的话题,他经常对同事说,还想再要一套房子。同事就问,你有那么多房产,供自己和家人住早就绰绰有余了,难道还不够吗?这也不够,那也不够,说到底是不知足。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少,有的盲目攀比,别人买了一个名牌包,自己就一定也要有
7、一个;有的看到别人在网上4红了,自己就无底线地炒作,也想在网上一夜成名凡此种种,对待名利“没个底” ,物质欲望“无底洞” ,如此“不够” ,实际上是摆位“不正” ,把自己看得太重、把利益看得太重,而把职责使命、责任义务看得太轻。如此重利的结果,最终将被利所缚,被利所害。更进一步说,这种“不够” ,实际上暴露的是个人的浅薄,根本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了问题。与此相反,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计较一时的名利、个人的得失,心里想的是长远的事业,谋的是人民的幸福。“时代楷模”钟扬视事业重于生命,一生心系西藏,即使自己病倒了,想的还是工作,他用 53 岁的人生,做了一般人 100 岁都做不完的事。
8、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退休后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回到家乡种树 20 多年,带领群众植树造林 7 万多亩,经济价值超过 3 亿元,最后把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上交给国家,兑现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的诺言。在新时代,还有很多人像他们一样,付出足够努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为党工作、为民奋斗的事迹启示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厚度,而在于精神的高度。周恩来同志曾说,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淡泊名利,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新时代,物质生活更充裕,事业舞台更广大,肩负
9、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的广大青年,更应把“不够”放在事业上、追求上、奋斗上,同时做到“足够”努力,立志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如此才能不负时代重托。(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22 日第 18 版,有改动)1.第段列举作者朋友的情况,用意何在?(4 分)52.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不够”与“足够”的根本原因。 (6 分)4.联系本文内容,简要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足够”努力。 (4 分)二、(17 分)1. (4 分)论证“如今,对物质的不满足 ,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这一说法;引出“不够”的议论话题。(共 4 分。
10、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2. (3 分)举例论证,列举“时代楷模”钟扬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事例,证明了新时代“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计较一时的名利、个人的得失,心里想的是长远的事业,谋的是人民的幸福”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共 3 分。论证方法 1 分,作用 2 分。意思对即可)3. (6 分)“不够”:实际上是摆位“不正” ,把自己看得太重、把利益看得太重,而把职责使命、责任义务看得太轻。“足够”:不计较一时的名利、个人的得失,心里想的是长远的事业,谋的是人民的幸福。(共 6 分。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4. (4 分)示例:我们应该不计较一时的名利与个人的得失,不只是追求物
11、质的享受;心里想的是长远的事业。(共 4 分。意思对即可)三、 (2019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8 分)据载,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一日赴宴,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误把醋壶6当作酒壶,给任迪简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简一喝,酸不可耐,但他知道军使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遭重咎。于是,他咬牙饮尽,结果“吐血而归” 。这件事情传出去后, “军中闻者皆为感泣” ,任迪简也日益受到官兵爱戴。因崇敬他宽厚仁恕、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后人誉之为“呷醋节帅” , 旧唐书亦为他作良吏传。人格魅力是什么?就是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量。心理学家称之为冬天里的火把,夏日里的清风;管
12、理学者言其为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凝心聚力的吸引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于从政为官者而言,它就是感人、服人、率人的软实力。崇高的人格成就伟大的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工农群众文化不高,对马列原理知之不深,但为什么共产党人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对此,邓小平同志曾一语道破: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当年,面对众多佃农,彭湃毅然烧毁地契,抛却“鸦飞不过的田产” ;面对数百万革命经费,掌管它们的方志敏,自己却身无分文;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夏明翰舍身昭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读懂了革命先烈的人格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带领群众革命的魅力所在、成功所能。这些人的人格魅力,个性或千差万别,但
13、共性却多有可循惟其平民情怀,故能赢得民心;【A】惟其清正廉明,方能受到信赖;惟其心胸博大,才能凝心聚力。人无贵贱之分,但人格有高下之别。高尚的人格能让权力者信而有威,卑劣的人格会使权力者“威”而无信。权力者失去公信力,纵使他吐真言、为善行,社会也会给予负面评价。当下,一些党员干部缺的不是文化水平,而是精神境界;浅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道德修为;弱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人格力量。有的人感叹官不聊生,抱怨群众工作难做,解决问题难成。究其症结,原因之一就是为7官失去了人格底蕴。 【B】倘若讲信仰的丧失信仰,怎能信服群众?做“公仆”的热衷官威,怎能贴近群众?为官的不思作为,怎能激励群众?喊操守的自己缺德,
14、怎能感召群众?领导干部若表里不一,患了“人格分裂症” ,即便位高权重也难以服人率众。播下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党员干部能否收获人民感念、青史留名的灿烂人生,就看他是否播下了信仰坚定、品高行端、亲民为民的人格种子。(选自 人民日报 ,有删减)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3 分)2.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3.文中【A】处画线的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4 分)4.试分析【B】处句子有什么作用。 (4 分)5.请为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并阐述理由。 (3 分)三、(18 分)1. (3 分)人应当涵养人格的魅力。(共 3 分。意思对即可)2. (4 分)
15、举例论证。举彭湃毅然烧毁地契,方志敏清正廉洁,夏明翰舍身为主义的事例,论证了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崇高的人格成就伟大的事业。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共 4 分。论证方法 1 分,作用 3分。意思对即可)83. (4 分)不能。这句话与上文方志敏清正廉洁的事例和夏明翰舍身为主义的事例一一对应,如颠倒则不符合逻辑。(共 4 分。判断 1 分,原因 3 分。意思对即可)4. (4 分)运用反问的句式,突出了高尚人格的魅力影响力之大;引人思考,发人深省。(共 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5. (3 分)涵养人格的魅力。选文对人格魅力进行了解释,同时围绕人格魅力的作用来进行
16、详细说明。因此可将本文标题拟写为:涵养人格的魅力。(共 3 分。意思对即可)四、 (2019 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2 分)读书宜循序渐进刘忠全青年人学习欲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在空中起跳” ,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杂乱地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然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
17、滋味。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好高9骛远,去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会如打造“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 ”的确,如果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贪多求快,跳过某些必要的阶段,到运用时才发现并不能活学活用,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工重学,速度反而慢了。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如果违背
18、这个规律,其结果必然是走马观花,快而不精,知识难以掌握。而且,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任何学问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是攀登高峰的起点。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最初的基础课是练简单的素描。不从起点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则难以进一步提高,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因此,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否则,难以建成知识领域里的高楼大厦。(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05 月 29 日,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第段从
19、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求学问必须先打好基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B. 第段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从反面强调读书必须做到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C. 所有追求读书速度的人,都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D. 文章最后一段是结论,强调了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2. 第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103. 下面这段话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适用?请说明理由。 (3 分)清人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读书“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
20、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 。4.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循序渐进的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 (3 分)四、 (12 分)1.(3 分)C【解析】C 项对应原文第段,根据“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2.(3 分)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杂乱地读书比作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饭馆粗嚼快咽地填饱肚子,强调了这种读书方法收效甚微,论证了“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说服力。3.(3 分)这段话放在本文第段中最适用。清人陆清献示儿书强调读书要重视日积月累,不能追求速度。这与第段阐述的“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21、的观点一致。4.(3 分)示例:循序渐进读书,有利于理解、消化、吸收书中的知识。我曾经囫囵吞枣地阅读名人传 ,在期末考试中竟没有完整地写出书中三位伟人的名字。后来,我重新认真细致地阅读。现在,书中的人物、事情、道理,我都能清晰地回答出来。五、 (2019 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9 分)傲骨1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此言直接透过人的表相,深入骨髓。“傲气”与“傲骨” ,一字之差,含义决然不同。盛气凌人是傲气,自命不凡是傲气,不可一世、目中无人,当然是傲气的极致表现,如果没有实力做内在支撑,便不免透着一种浅薄,一丝内荏。用现在的话说,这是性格里一种土豪式的张扬,是人格中低级
22、别的傲态。而傲骨是不露声色、虚怀若谷的内敛,是有志向、有自信、有定力的品质,是力量和尊严的内蕴,也是对人“貌相”还是“斗量”的依凭。傲骨是一种风度一种气质,是高写的人格姿态,是超标于庸俗的自我要求。有傲气的人,常人觉得难以接近,更难相容,或让人敬而远之,视而疏之,及至因为走不近、看不惯而生反感,见不得、受不了而感压抑。而有傲骨的人,表面和蔼而沉稳,使人深感有亲和力,有愿与其交往的欲望,发散出一种和谐和包容的气度,流露着从善如流、天高地广但绝不苟同流俗的开阔与坚守。与有傲骨者相处,便似与善良、正直与真谛相行,不觉难堪而备生尊重,不觉偏狭而可以被他带向高处望远。傲气看似趾高气扬,一口吐完,若无内里
23、氤氲,顿化作空虚;傲骨不卑不亢,却有定海神针在,是风里浪里屹立不倒的大写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仙李白此句,把酷爱自由、桀骜不驯的一身傲骨展露得淋漓尽致。李太白一生怀有远大抱负,毫不掩饰地追求浪漫和自由,黄河决堤似地挥洒着诗情、诗意和诗才。当其政治理想与现实相碰撞时,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他内心是挺立的,是傲慢的,不向权贵低头的本色藏在怀袖和笔墨中,支撑着他不但嘲弄皇帝身边的佞臣,有时也让皇帝难堪。傲骨在内,被人生放逐到哪里,也都是自由。他时常畅怀痛饮,邀朋呼友,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大半生过着流浪的生活。奇险的山川与他叛逆不屈的性格相映照,斗酒留诗,留下12的
24、是大量仰怀古人、壮思欲飞的佳篇佳句,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情无拘地书写逆境中的心路历程,苦闷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久渴后的解放,今人读来,却感受得到李白那愁怀难遣本色不改的铮铮傲骨。他是放浪形骸的,但那是他的表情;他的诗歌境界是瑰丽多彩的,内里却是超拔人格之孤高,傲视世俗之痛彻。傲骨是不低头,是不屈服,是寄怀山水背后无言的愤怒,是笔墨诗行里有声的呐喊。人因为有骨架,才能直立不倒;因为有傲骨,才能在精神上昂首挺胸,才能在文化上有不弯的脊梁。齐国饥荒严重,有一位衣袖遮脸、饥肠辘辘者过市,尽管走路已东倒西歪,但拒绝别人的吆喝,不去低三下四接受施舍的食物,最后饿死路边。宁可舍弃性命,不吃“嗟来之食” ,这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沈阳市 2019 中考 语文试题 研究 议论文 阅读 15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