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 2019届高三语文 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 I卷 (阅读题 共 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
2、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 “欲穷千里
3、目,更上一层楼” ,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 “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 ,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 。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
4、;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 ,所谓的“神化” ,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 ;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 2 -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 ,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
5、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0 个字,10 件事物,6 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
6、确的一项是( )A. 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B. 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C. 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D. 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
7、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 ,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B. 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神化” 、摄影艺术对照片的“艺术”处理,都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区别主次、把握关键的科学表现。C. 文学艺术家们既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又要借助这些形象传达出像“拓扑学”中始终不变的“特征不变量”的生活规律。D.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仅阅历广泛,深入实际,而且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巨著红楼梦 ,在林黛玉入贾府的
8、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这就要求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C. “杀” “弑” “诛” “戮” “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D. 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如“环滁皆山也”的“环” 、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答案】1. A 2. D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9、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结论出现”错误。原文第一自然段说“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 ,并不能由此就推断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就有正确的思维” 。故选 A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
10、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D 项,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且改变了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原文第二段说的是“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 ,文中是充分条件复句,选项转成了因果复句,而且强加因果。故选 D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4
11、 -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 项, “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举例是为了说明正确的创造性的思维能抓住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为了说明用字精炼,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另外“环滁皆山也”的“环”字展现的画面内涵不一定“丰富” 。故选 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
12、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
13、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
14、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代儒
15、宗马一浮郭继民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 20世纪的“读书种子” 。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
16、,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 “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 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 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 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 ,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 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
17、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 ”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 ”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 ,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
18、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 ”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 “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 6 -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 “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 ,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
19、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他认为, “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 , “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 ”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 ,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 乐 , 春秋统诗 、 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 “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
20、中。 诗是至善, 礼 、 乐是至美。 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 。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 ,有删减)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 ,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B. 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
21、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C. 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 ,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D. 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 7 -5.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6. 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B 5. (1)幼年智慧过人(2)广泛涉猎西学,潜心研读国学( 3)诗歌造诣极高
22、,后人等读者几乎为零(4)精通书法,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5)传承儒学,终成一代醇儒 6. 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反对“六艺皆史” 。【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A 项梁的评价与他“欲为儒宗、文宗”的心愿有关,与“精通诗歌、书法等”无关;C 项“有偏题之嫌疑”不对;D 项“肯定”错。【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及文意概括能力。 “高
23、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的体现,主要先理解“高人逸士”的内涵,然后立足文本,找出相关信息。如幼年智慧过人。广泛涉猎西学,潜心研读国学。诗歌造诣极高,后人能读者几乎为零等。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文章开头就交代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应该是综合信息筛选。【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能力。结合题干提示,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的独
24、到之处,抓住“独到之处” ,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的后面五段,他以传承儒学、 “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 “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 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等,以此类推。点睛:此类题目,比较简单。但是很多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会直接照抄原文内容,语言啰嗦。此外答题需要注意分条理。- 8 -(三)文学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大地毕飞宇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嘉兴市 海宁 第一 中学 2019 届高三 语文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