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课外文言文阅读.doc
《浙江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课外文言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课外文言文阅读.doc(3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初,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 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 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思廉泣拜而去。见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节选自贞观政要忠义第十四)【注】代王侑:隋元德太子之子,炀帝十三年南巡,以侑留守长安
2、,李渊攻克长安,立侑为帝。唐公:唐高祖起初的封号。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因寄物三百段 ( )(2)惟思廉侍王 ( )(3)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 ( )(4)见者咸叹曰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明大节 策之不以其道B.想卿忠节之风 属予作文以记之C.不离其侧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思廉泣拜而去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4.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选文说说姚思廉的“忠烈”表现在哪里。(用原文语句回答)5.本文中,姚思廉在隋朝末年,侍奉代王并接受高祖对他的嘱托,这一事件可
3、用出师表中的“ , ”一句概括。1.(1)于是,就 (2)只,只有 (3)答应 (4)全,都2.D【解析】A 项“以”前后均为介词,前者可译为“用来,拿来”,后者可译为“按照”;B 项“之”前者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者为助词,相当于“这件事”;C 项“其”前者为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的”,后者为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D 项“而”前后均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3.众人敬服他的言行,就稍稍退却,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4.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思廉泣拜而去。【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真是忠义刚烈的人啊!人们说仁义的人有勇气,不就是说他
4、吗?”这是人们对姚思廉忠义的评价。根据题干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其“忠烈”的句子,摘抄下来即可。5.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解析】结合题干中的“侍奉代王并接受高祖对他的嘱托”“出师表”及文中“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3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等句子可知,姚思廉的事迹能用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对刘备与后主的忠心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来概括。【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太宗曾经谈论到隋朝灭亡的事情,感慨地说:“姚思廉不顾及生命危亡,用来表明臣子应有的节操,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什么人能超过他。”当时姚思廉正在洛阳,于是太宗寄给他三百段丝帛,并写了一封
5、信:“想着你忠孝大节的风骨,因此有这些馈赠。”隋朝末年,姚思廉担任隋代王侑的侍读,到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许多幕僚都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左右。兵士要到殿上捉拿代王,思廉严厉地叫道:“唐公举义兵,本意在于匡复王室,你们不应该对代王无礼!”众人敬服他的言行,就稍稍退却,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没过多久,高祖来了,听了别人的讲述后认为他很忠义,答应他扶代王侑到顺阳阁,思廉哭泣着拜谢然后离去。看到这事的人都感叹地说:“真是忠义刚烈的人啊!人们说仁义的人有勇气,不就是说他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边光范,字子仪,并州阳曲人。性谦退和雅,有吏材。长兴四年,改太常丞。丁内艰。晋天
6、福二年,拜太府少卿。上书曰:“臣闻唐太宗有言: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则知此官实系治乱,必须得人。今则刺史或因缘世禄,或贡奉家财,或微立军功,或但循官序。实恐抚民无术,御吏无方,以此牧民,而民受其赐鲜矣。望选能吏以苏民瘼,用致升平。”奏入,留中不出。晋少帝即位拜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迁给事中。时与契丹失欢,河朔连兵,命光范出使修好。少帝以光范藩邸旧僚,待遇尤厚。(选自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4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臣闻唐太宗有言( )(2)或贡奉家财( )(3)或但循官序( )(4)而民受其赐鲜矣(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
7、三处)晋 少 帝 即 位 拜 右 谏 议 大 夫 权 知 开 封 府 事 迁 给 事 中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性谦退和雅,有吏材。(2)望选能吏以苏民瘼,用致升平。4.下面对句子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性谦退和雅”是说边光范的性格谦让、温和、文雅。B.“以此牧民,而民受其赐鲜矣。”表现了边光范对皇上管理能力的担忧。C.“命光范出使修好”表明边光范的外交才干。D.“少帝以光范藩邸旧僚,待遇尤厚。”说明边光范得到少帝的重用。1.(1)听说 (2)有的 (3)只,仅仅 (4)少2. 晋少帝即位/拜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迁给事中。【解析】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少帝即位,边光
8、范拜为右谏议大夫,掌管开封府,(并很快)迁给事中。据此断开:晋少帝即位,拜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迁给事中。3.(1)(边光范)生性谦让、温和、文雅,有才干。5(2)希望选择有能力的官吏来减少人民的疾苦,从而天下太平。4. B【解析】读懂文意,即可判断。从“今则刺史或因缘世禄,或贡奉家财,或微立军功,或但循官序。实恐抚民无术,御吏无方,以此牧民,而民受其赐鲜矣。”可知是对如今当刺史之职的人的担忧。【参考译文】边光范,字子仪,是并州阳曲人。(边光范)生性谦让、温和、文雅,有才干。长兴四年,改做太常丞。遭母丧。晋天福二年,边光范拜太府少卿,上书说:“我听说唐太宗有句话:我住在深宫之中,看不到也听
9、不到远处,所依靠的就是都督、刺史。这就知道这些地方长官实在是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动乱,特别需要选择得力的人。现在的刺史有的因为世代享有爵禄做官,有的因为贡奉家财做官,有的因为刚刚建立小的军功做官,有的只是遵循官吏的等级做官。实在害怕(他们)治理百姓没有办法,管理下级官员没有策略,用这些人来管理百姓,那么百姓受到他们的好处就少了。希望选择有能力的官吏来减少人民的疾苦,从而天下太平。”奏折上去后,皇帝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少帝即位,边光范拜为右谏议大夫,掌管开封府,(并很快)迁给事中。那时后晋与契丹关系破裂,河朔地区连年战争,命令边光范出使修复关系。少帝因为边光范是自己做藩王时的旧臣,待
10、遇尤厚。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6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11、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士争凑燕。(选自战国策燕策)1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遂许先帝以驱驰 许:答应B.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C. 诎指而事之 诎:通“屈”,低下D.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 诚:诚实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苟全性命于乱世 皆朝于齐B.受任于败军之际 忘路之远近C.以招贤者 虽不能察,必以情D.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而伯乐不常有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2)人趋己趋,则
12、若己者至。4.下面不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 )A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B先趋而后息7C朝其门下 D为隗筑宫而师之5.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1. D【解析】D 项“诚”的意思应为:确实,真的。2. B【解析】A 项“于”前者的意思是介词,在;后者的意思是介词,到。B 项“之”的意思都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C 项“以”前者的意思是表目的,来;后者的意思是按照。D 项前者的意思是表顺承,而且;后者的意思是表转折,但是。3.(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2)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4. B【
13、解析】这是先生分析时提到的,不是燕昭王所做。5.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参考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
14、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8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赵弘毅,字仁卿,真定晋州人。少好学,家贫无书,佣于巨室,昼则为役,夜则借书读之。或闵其志,但使总其事而不役焉。尝受经于临川吴澄。始辟翰林书写,再转为国史院编修官,调大乐署令。大明兵入京城,弘毅叹
15、息曰;“忠臣不二君,烈女不二夫,此古语也。我今力不能救社稷,但有一死报国耳。”乃与妻解氏皆自缢。(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三 忠义四)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少好学 ( )(2)或闵其志 ( )(3)尝受经于临川吴澄 ( )(4)始辟翰林书写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佣于巨室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夜则借书读之 暮寝而思之C.但使总其事而不役焉 而或长烟一空D.乃与妻解氏皆自缢 天与云雨山与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忠臣不二君,烈女不二夫。(2)我今力不能救社稷,但有一死报国耳。94.请指出选文中的主人公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
16、难?5.选文表现了赵弘毅的品质,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1.(1)喜欢 (2)志向,志趣 (3)曾经 (4)推举2.A【解析】A 项“于”前后均为介词,前者可译为“到”,后者可译为“在”;B 项“之”前者为助词补足音节,没有实义,后者为代词,相当于“这件事”;C 项“而”前者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可不译;D 项“与”前后均为连词,可译为“和,及”。3.(1)忠诚的臣子,不侍奉两个君主,刚正有节操的女子,不侍奉两个夫君。(2)我今天不能拯救元朝的政权,就只有以一死报国了。4.读书困难:家贫无书;求学困难:生活艰苦。【解析】从“少好学,家贫无书”可看出赵弘毅家贫无书的读书困难
17、;从“佣于巨室,昼则为役,夜则借书读之”看出他生活艰苦白天干活,夜晚借书来读的勤学困难。5.刻苦好学,他家中贫穷,替人帮佣,能够在晚上借书阅读;忠贞不贰:在起义军进入京城时,说“我今力不能救社稷,但有一死报国耳”,为此自缢而死。【参考译文】赵弘毅,字仁卿,真定晋州人。小时候喜欢学习,家里贫穷没有书(可以读),便到富人家帮工,白天干活,夜晚借书读。主人同情他这种好学的志向,只让他管理其事而不亲自劳动。他曾经受教于临川吴澄,开始被推举为翰林书写,再转为国史院编修官,调大乐署令。反元起10义军(明兵)进入京城时,弘毅叹息说:“忠诚的臣子不侍奉两个君主,刚正有节操的女子不侍奉两个夫君,这是古人说的话。
18、我今天不能拯救元朝的政权,就只有以一死报国了。”于是和妻子解氏都自缢而死。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 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 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 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选自列子说符)【注释】子姓:您的
19、家族。 牝(pn):雌性的鸟、兽。牡(m):雄性的鸟、兽。骊(l):纯黑色的马。 色物:指马的颜色。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的词语。(1)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求:_ (2)皆下才也 皆:_ (3)三月而反报曰 反:_ (4)已得之矣 得:_ 2.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见 其 所 见 不 见 其 所 不 见 视 其 所 视 而 遗 其 所 不 视。3.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1B.何马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牝而黄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子所使求马者 寻向所志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色
20、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2)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5. 联系选文内容,说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1.(1)寻找 (2)全,都 (3)通“返”,返回 (4)找到2.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3.B【解析】A 项中的“之”均是助词,可译为“的”。B 项中的“何”均是代词,前者相当于“什么”;后者相当于“为什么”。C 项中的“而”均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D 项中的“所”均是代词,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事、东西、地方等)”。4.(1)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2)领会了它的精华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
21、,关注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5.文章通过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本质。【解析】文章讲了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蕴含的道理可通过“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得出,即看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12【参考译文】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伯乐回答说:“我的子侄们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有个叫九方皋的人,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绝不在我以下,请您接见他。”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找到好马
22、了,在沙丘。”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前去牵马,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 领会了它的精华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关注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观察他所需要观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等到把马送到,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行二里,得涧一泓 ,深碧无底,亦“龙井”也
23、。又三里,崖绝涧穷,悬瀑忽自山坳挂下数丈,亦此中奇境。转而上跻登 ,行山脊二里,则棋盘石高峙山巅,形如擎菌 ,大且数围。登之,积雪如玉。回望傅岩,屼嵲 高耸之意云际。由彼抵棋盘亦近,悔不从导者。石旁有文珠庵,竹石清映。转东而南,二里,越岭二重,山半得观音岩。禅院清整,然无奇景,尤悔觌面 失傅岩也。【注】泓:深水。跻(j)登:往上攀登。擎菌:往上托起的一朵菌类植物。屼嵲(w ni):山高耸的样子。觌面:已看到(傅岩)。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崖绝涧穷 往来而不绝者 13B大且数围 且焉置土石C回望傅岩 回清倒影 D悔不从导者 民弗从也2下列选项中“者”,与“悔不从导者”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2018 中考 语文试题 研究 课外 文言文 阅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