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0篇.doc
《江西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0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0篇.doc(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议论文阅读 10 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最快的脚步是“坚持”宋 威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和闲雅情趣,本质上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数年之间,没人记得清都有谁参加过投掷游戏,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颗桃核最终落脚山坡。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
2、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就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其实,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诚如诗人所言,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 36 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
3、,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苏格拉底曾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2每天甩手上百下。结果,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尚能坚持者仅剩一半,一年后还在坚持的就只有柏拉图一人了。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了干劲与激情。殊不知,即使慢,即便遭遇挫折,只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终能遇到美好风景。坚持,可说是梦想的生动注脚。当然,坚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职业版图”被快速刷新,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更快的生活节奏。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认
4、为积累和坚持已经落伍,下苦功夫没有前途。于是,他们以最快的脚步追求速成,开网店赚钱就去做店主,“网红”吃香了又匆忙去直播在浮躁中,一步步陷入了低效忙乱的怪圈。对个体来说,不省思自身方位、不注重过程积累,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万事从来贵有恒”。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最快的脚步是坚持”不仅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5、。B.第段画线句运用举例论证,真实可信地论证了“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的观点。C.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了干劲与激情。D.文章先由石曼卿的故事引出中心论点;接着从坚持能成就梦想,坚持做起来不易等角度展开论证。32.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说说理由。(3 分)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受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3.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有怎样的感悟。(6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读书可以
6、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郑伟钦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有“
7、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改革之路漫长而又充满险4阻。进入全面攻坚期,工作在一线的党员干部,更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读书学习,从中把握精神、汲取知识,增强本领、提高水平。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
8、新知识。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
9、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5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
10、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摘自 人民日报 2017 年 12 月 02 日,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B.第段第四句将“读书”比作“锻炼”,生动地论证了“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这一观点,浅显易懂。C.文章第段从“一贵在坚持”“二贵在系统”“三贵在应用”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读书。D.阅读不仅可以改变人生的长度,还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2.第段中画线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的含义是什么?(6 分)3.请为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则道理论据。(3 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12 分)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马祖云1930 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多写“一撇”,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方为失利的实质。何谓认真?它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坚韧,乃为可贵的精神品质,彰显对职守的忠诚、做事的严谨、追求的执著。播种认真,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辉煌。正如一谚语所示:“认真是成6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认真之要,在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上。事物的质变,往往缘于毫厘的差别和缺失,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认真与否关乎成败。非凡,每每孕育于丝毫的较真
12、之中,无论做好一项工作,还是成就一番大业,皆要有精细、精准、精深的全程投入。上个世纪 60 年代,邓稼先在领军对我国首颗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正是这种极其认真的精神品格,成就了昔日的“两弹一星”、当今的“蛟龙”“天河”等科技明星。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乃为至拙的内在修炼。有了这种
13、修炼,滴水可穿石,铁棒可磨针,铁树可开花。马克思潜心研究 40 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李时珍耗费心血二十七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钱穆倾尽一生心力,砥砺“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的拙功,终成 1700 万言的国学著述。古今中外、千行百业的事实可鉴:做事、治学、成大器的真谛在于,“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认真之难,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上。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其间不会躁动、不曾走神,也永远不忘初心、不言放弃。1977 年至今,多少科研奇迹层出不穷、多少名流人物闪烁更迭,但那颗名为“旅行者一号
14、”的空间探测器,依然飞驰在太阳系外的轨道上。漫漫 40 年,这个航天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青春到暮年,一直在关注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浩渺的太空、那么难测的结果。沉潜事业的认真,多么需要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7御炫眼诱惑。否则,何以到达“诗与远方”?然而,一举成名、一鸣惊人的“速成”心态,使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殊不知,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君不见,一块脱落的塑料泡沫未引起监控发射者的关注,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悲惨失事;一个粗心的农林工未灭烟蒂,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因失于一物之细,而失去天下之大;因疏于一事之微,而导致一场悲剧,这是警世教训。“万物得其本者生
15、,百事得其道者成。”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选自人民日报 2017 年 08 月 22 日,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选文的中心论点是: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B.第段开头和结尾引用的内容有力论证了“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这一分论点。C.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乃为至拙的内在修炼。D.第段由冯玉祥部下多写“一撇”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的事例阐述认真的内涵,引出论题。2.下面材料用作第段的论据,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3 分)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修改了 39 次才最终出版,修改时间几乎与初稿时间持平。3.选文第段
16、能否删去?请简要叙述理由。(3 分)4.请结合你自己的实际谈谈这篇文章该给你的启示。(3 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8要人脉圈,更要书脉圈夏生荷“人脉是风,人脉是雨,有了人脉我呼风唤雨;人脉是天,人脉是地,有了人脉我顶天立地!”这是一位游走在生意场上的朋友的口头禅。在他看来,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成就辉煌的事业和人生,广博的人脉圈是最重要和最不可缺少的。 人是高等社交动物,多交朋友,让人脉广博一些,无可厚非。可如果一味地去追求人脉,将人脉“神化”,甚至煞费苦心地去攀附名人、能人,并与之建立人脉圈,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做法就值得商榷了。 在我看来,在拓展人脉圈的同时
17、,我们更应该去多读书,与书做朋友,扩展自己的书脉圈,因为书脉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 所谓的书脉圈,就是指一个人结识和阅读过多少书。书脉圈广不广直接说明一个人爱不爱读书书脉圈越窄表明读书越少,反之,书脉圈越广表明读书越多,越爱阅读。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从书脉中收获诸多益处,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人物,都是书脉圈特别广博的人,他们都喜欢和书做朋友。“结交”一本本好书,凿壁偷光的匡衡,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翰林学士、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西汉名相陈平等人,无一不是具有广
18、博书脉圈的人,他们所读之书可谓汗牛充栋。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举成名的武亦姝、陈更也同样都是满腹诗书,有着广博的古今中外书脉圈。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都是十分爱读书的,并从中受益匪浅,甚至是成就了一生。 此外,与人脉圈相比,书脉圈最容易建立,因为它很廉价,即使你买不起书,也可以去图书馆里借。它还很平易近人,不会瞧不起任何一个人。和它交往,不需讲排场,不需察言观色,不需刻意谋划,更不需有各9种担心、顾忌和猜疑,只需你安安静静地捧读就可以了。 当然,这也不等于说让我们彻底不去交际,远离人脉圈,一门心思地宅在家里去建书脉圈,而是要我们放弃去拓展一些无效的、无意义的和功利性、目的性太强的人脉圈,将空余
19、出来的时间留给阅读和书籍,让书脉圈改变我们的心境,陶冶我们的情操,塑造我们的灵魂,滋养我们的气质,将我们变成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正直高尚之人。 同样,人脉圈里也有不少爱读书之人,结交这些人,也能帮我们拓展书脉圈,可谓是一举两得。 多读书吧,不断拓展自己的书脉圈,坚持下去对我们的人生终将有所裨益。(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7.10)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针对“人脉圈和书脉圈”,本文提出了“在拓展人脉圈的同时,我们应该多读书,不断拓展自己的书脉圈”的观点。B.文章第段论述什么是书脉圈及其作用,第段论述书脉圈对人的影响,这两段可以调换顺序。C.文章第段从书
20、脉圈的作用、必要性和如何正确对待书脉圈等角度具体论证观点。D.与人脉圈相比,书脉圈最容易建立,因为它很廉价,即使你买不起书,也可以去图书馆里借。2.选文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 分)3.选文第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10想“一万”更应虑“万一”郑端端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提前充分准备、科学预判,就能谋定而后动。其实,这也蕴含着一种可贵的底线思维。“一失万无”的可怕后果,警示人们必须在平常守护“万无一失”。加拿大有座水电站,那里常年备有一辆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逃生巴士”,每天 24 小
21、时都在控制室出口待命。尽管自上世纪 70 年代水电站投入运营以来,这辆巴士从未启用,但工作人员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日进行检修,只为防备灾难不期而至。“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既是朴素哲理,也是人生经验。想“一万”之时虑“万一”,突出表现为一种理性自觉与忧患意识。在党的七大上,面对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一口气列出了我们党可能遇到的“十七条困难”,为抗战胜利后的各项工作赢得了主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把工作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因为准备好对策,“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把困难估计得更充足
22、些,立身最低点、争取最高值,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有利于规避风险、行之久远。处身风云激荡的改革时代,底线思维是武装头脑的必需品。现实中,如果缺乏远见没有“远虑”,那么“近忧”就不远了;如果只想“一万”不虑“万一”,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手足无措。在前行的路途中,一个人如果凡事心存侥幸,只重好处不重风险,只看眼前无视隐患,久而久之便会深陷险境而不自知。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面对潜存的困难和挑战,能不能看到“坏处”,会不会解决“难处”,日益考验着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11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
23、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干事创业,对矛盾和困难认识越充分,做工作就越有针对性;改革创新,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感知越敏锐,应对措施就越能细致周全。增强忧患意识,既看到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是谓“做最充分的准备”;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能接最烫的山芋,在实践中既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又稳妥把握、务求必胜,是谓“争取好的结果”。思虑周全、谋划周严,也更有利于激发敢闯敢试敢干的气魄,让人在能力跃升中筑就自信。通向未来的前行之路,不只有鲜花相伴,也会有荆棘暗布。居安思危、周密筹谋、防患未然,我们才能从容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在
24、伟大的征途中行稳致远。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想“一万”更应虑“万一”。B.文章第段论述了想“一万”之时虑“万一”,第段是面对这种突出表现的做法,两段不能调换。C.文章第段举加拿大常年备有“逃生巴士”的例子论证有备而无患的道理。D.居安思危、周密筹谋、防患未然,我们才能从容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在伟大的征途中行稳致远。2.选文第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3.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试着写出三点。(6 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12鼓励的力量梅桑榆鼓励不是不切实际的怂恿,而是在精神上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2018 中考 语文试题 研究 议论文 阅读 10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