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说明文阅读20篇素材.doc
《广西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说明文阅读20篇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说明文阅读20篇素材.doc(4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说明文阅读 20 篇生活科普(5 篇)我们为什么会过敏过敏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的人摸一下小狗就会打喷嚏,而有的人吃一颗花生米就得进医院抢救。这种“不公平”到底是某种演化上的适应机制,还是只代表了身体的脆弱可以在不经意间置你于死地?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卢斯兰梅德泽托夫介绍,通常来说,过敏是对有害环境物质、植物化学成分、刺激物、空气微粒等的保护反应。所有过敏反应都有一个共同点把身体不想要的东西排出去(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 。没有过敏症状的人也有同样的保护反应:当吸入尘埃颗粒时会打喷嚏或咳嗽,吃下腐败食物时会呕吐,接触到刺激性物体时皮肤会发痒等,这些反应都通过神经反射调节。人们的
2、免疫系统也会参与这些防御机制。然而,对过敏者来说,这些防御会变得极端,最终导致病理性的过敏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接触到极少量的过敏原,人体也会出现反应。为什么有些人会过敏,有些人不会呢?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不过,现代社会环境难辞其咎:二十年来,过敏现象变得越来越流行。人们的饮食以处理过的食物为基础,加上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卫生保健产品,都很可能加剧了这一趋势。许多人认为,过敏只是一种对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东西,如螨虫和蟑螂2的蛋白质以及花粉等产生的错误反应。美国贝勒医学院免疫学教授大卫科里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人们的免疫系统中发生了某些变化,使人们对无害的花粉和其他介质的正常“耐受性”和非炎症反
3、应,转变成了能导致哮喘、鼻窦炎、过敏和其他疾病的炎症反应。导致这类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似乎与真菌有关。至于现在会有这么多人出现食物过敏症状,有以下理论可供分析。 首先是所谓的“卫生假说” ,与免疫系统在感染和过敏之间如何保持平衡有关。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可能感染过的传染性疾病变得越来越少。例如,现在的孩子可能永远不会患上自然发生的水痘,因为我们已经有了高效的疫苗,使该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马修格林霍特解释,在演化过程中,免疫系统逐渐学会了在感染和过敏炎症之间保持平衡,但感染发生率的降低可能会使平衡出现异常,使过敏炎症一侧变得过于活跃。另外两种理论也值得关注。一种是与维生素
4、D 有关。奶制品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维生素 D 来源,其次是皮肤接受日晒。维生素 D 是重要的免疫调节标记,包括食物过敏在内的过敏症状可能都与维生素 D 缺乏有关。第二种理论与某些可能含有高过敏风险的食物的接触时间有关。马修格林霍特介绍,多年前,基于当时能获得的数据,针对一些可能会有高食物过敏风险(父母有过敏史)的儿童,研究人员建议他们的父母在孩子大约三岁之前,不要给他们吃花生、坚果和海鲜等食物,以免触发某些个体的免3疫系统出现过敏反应。事实上,反过来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后来许多研究显示,故意在早期让有过敏风险的幼儿接触潜在过敏原,其实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而不是故意地推迟。美国过敏、哮喘及免疫
5、学学院发言人尼塔奥格登博士认为,过敏是由过于活跃的免疫系统将特定过敏原识别为外来入侵物体而引起的。如今我们知道,导致过敏的因素有很多,遗传因素是其中比较明确的一个。许多没有家族病史的儿童和成人也会出现过敏。人类对过敏的认识还在不断更新,但结论很有可能也是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选自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8 年 1 期,有删减)人为何会有下巴徐 风观察一下其他灵长类动物或尼安德特人的颅骨,你会发现它们和晚期智人相比似乎少了些什么。的确,有一样东西是我们独有而其他灵长类动物、尼安德特人和早期智人都不具备的:那就是下巴。猩猩的下颌是从前门牙处向后倾斜的,直立猿人等原始人类的下颌也都是
6、这样的形式;尼安德特人的下颌则是平的;只有现代人类的下颌处有一块镶嵌突出的骨头,也就是下巴。从某个角度看,下巴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小东西,但有趣的是,我们人类是唯一拥有下巴的动物,为什么别的动物都没有呢?更有趣的是,人们对下巴这一看似毫无用处的附属部位提出了多种不同解释。 咀嚼造就了我们的下巴?科学家最初的解释是:下巴是为了咀嚼而生,4下巴可以在咀嚼时帮助下颌减少承受的压力。但是后来科学家发现,下巴实际会加重下颌的压力。下颌骨是一分为二的,当我们咀嚼时,会压迫下颌骨靠近脸部外侧的部分,并拉扯靠近脸部内侧的部分,因为骨头在受到压迫时比拉扯时更为强健,理想状态下人类应该加强脸部内侧的骨头,而不是外侧。
7、换句话说,人类需要的恰好是与下巴相反的作用。说话使人类有了下巴?有科学家认为:下巴是为了顺应人们说话而进化的产物它可以抵消我们说话时产生的力量。随着语言的出现,人们说话时舌头和相关肌肉会不断活动,这种频繁的肌肉运动导致面部下端出现了这一突出的骨骼结构。毕竟,说话的能力是将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分开的重要因素,但没有其他有力的证据证明舌头确实产生了足够的力量,需要这么一块骨头来抵消它的作用。任何可以用声音交流或可以用舌头进行复杂进食动作的哺乳动物,可能都承受了同样的压力和张力,但它们也没有进化出下巴,所以这一推论值得怀疑。 激素水平的变化造就了我们的下巴?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下巴是在进化适应中随着面部
8、大小和形状的改变而产生的。进化中的人类对社会生活越来越适应,体内的激素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下巴的出现,或许就和这些变化有关。利用先进的生物力学手段,爱荷华大学的研究人员经研究分析,指出晚期智人之所以长出下巴,原因似乎应该归为简单的几何学:从早期智人到今天的人类,我们的脸部变得越来越小(比尼安德特人小了大约 15%) ,在这个过程中,面孔底部的骨骼也随之突了出来,成为我5们的标志特征。同样在爱荷华大学,罗伯特弗朗西斯卡领导的一组人类学家提出了一个更富趣味的解释:他们认为下巴是人类生活方式转变的副产品。这个转变始于 8 万年前左右,到了大约 2 万年前,晚期智人开始从非洲向外迁徙,他们的生活方
9、式也从此发生了剧变。具体来说,晚期智人的祖先是古代的狩猎采集部落,在进化的过程中,原先彼此隔绝的小部落变成了互相协作的大集体,并且结出了一张张社会关系的网络。随着群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人们也越来越多地用艺术和其他符号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男性的变化尤其明显,他们的性格变得沉静,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领地和财产而大打出手,而是更加愿意结盟。与这个态度上的变化同时发生的是男性的激素水平、尤其是睾丸酮水平的下降,而这又造成了他们颅面部的显著变化。其中较大的一个变化是面部缩小了,下巴自然也就突显了出来。(选自百科百科知识2017 年 14 期,有删减)“暖宝宝”里神秘的化学李瑞祥 邵红能
10、寒冷的冬天里,有一个可以取暖的物品,这大概就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了!你还害怕寒风凛冽时不敢出门吗?有了暖宝宝,你就什么都不用怕了。暖宝宝的反应原理为利用原电池加快氧化反应速度,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简单说来,暖宝宝里面主要用碳粉、铁粉、水和食盐水,再加点6添加剂组成一个原电池放电,由于没有正负极,电子无法分正负电子导出,直接形成短路,从而产生热量(原电池原理) 。为了保持温度,暖宝宝使用矿物材料蛭石来保温。因为暖宝宝在使用前不能发生反应,所以袋子材质要很特别。暖宝宝由原料层、背胶层和无纺布袋组成。无纺布袋是采用微孔透气膜制作的。它还得有一个常规不透气的外袋背胶层。在使用时,去掉外袋,让内袋(无纺
11、布袋)暴露在空气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透气膜进入里面。放热的时间和温度就是通过透气膜的透氧速率进行控制的。如果透氧太快,热量一下子就放掉了,而且还有可能烫伤皮肤。如果透氧太慢,就没有什么温度了。暖宝宝是利用铁氧化反应放热来发热。实际上,也就是根据铁在潮湿空气中发生吸氧腐蚀的原理。同时,利用活性炭的强吸附性,在活性炭的疏松结构中储有水蒸气,水蒸气液化成水滴流出,与空气和铁粉接触,在氯化钠的催化作用下较为迅速地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放出热量。铁在自然条件下的氧化反应速度是缓慢的,若能加快这种反应,如设法加大铁的表面积,使用水、食盐和活性炭形成原电池来促进反应,就可以得到发热袋所需的温度,成为发热袋的
12、热源。我们在使用暖宝宝时,一旦揭开那张贴纸,空气就会透过原本被密闭的气孔进入暖宝宝,铁粉以及其他原料在空气作用下迅速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热量, “反应完了,热量也没了,所以加了蛭石来保温。 ”从暖宝宝的材料来看,只要按照科学的使用方法和正确的步骤使用,暖宝宝应该是没7有副作用的,但劣质产品可能会使用工业铁粉,所以消费者最好不要买很便宜的那种产品。一般人用暖宝宝是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的,暖宝宝能给身体提供热量,敷在肩膀、腰、膝盖等地方,还能缓解关节受凉、老化。不过,糖尿病患者、小孩和老人要慎用暖宝宝。因为糖尿病患者肢体末端感觉减退,小孩和老人感觉也不灵敏,所以容易发生低温烫伤。被暖宝宝烫伤的患者以老
13、年人居多,这与使用前大多没有仔细阅读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关。暖宝宝的最高发热温度可达到 66,可持续 12 小时均匀放热,因此暖宝宝是严禁直接贴在皮肤上的,也不适合贴在较薄的衣服上,睡觉时也不宜使用。使用时最好每隔 1 小时检查一下皮肤,发现有红斑或其他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明白了暖宝宝的原理之后我們可以发现,方便的背后并非隐藏着多么复杂的原理,有的时候一点简单的常识,只要应用得当,就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8 年 2 期,有删减)“多坐少动”会有什么后果“多坐少动”是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的“通病” 。如今看电视的人不计其数,而世界杯更是把人“钉”在了电视前。大家都知道,生
14、命在于运动,而整天坐着不动肯定要得病。至于得什么病,各位可能也说不清。多坐少动又被称为“静坐行为” ,就目前所知,它至少能引起糖尿病、8肥胖和心血管病。光这几种病染上身就让人很糟糕了,但日前竟然爆出它还能使人患上癌症!其中,最常见的是结肠癌、子宫内膜癌和肺癌,看来男女都有份。分析表明,看电视最容易引起结肠癌和子宫内膜癌,这也许是因为人在看电视时喜欢喝高糖饮料和吃垃圾食品的缘故。还有一组数据指出,静坐时间与癌症发生有直接相关性,每多坐 2 小时,患结肠癌的风险提高8%,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提高 10%,患肺癌的风险提高 6%。不过,这个发表在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的结果并非基于动物或人体试验,而是来自
15、大数据分析,但要命的是这个大数据正是直接来自真实的人群调查,不知你信还是不信,反正我信!也许不懂生物医学的人不明白,为什么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癌症等不同的疾病竟然能扯在一起?其实大家想想这些病都是慢性炎症的后遗症就明白了。我关注慢性炎症及其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分子病理学,所以我似乎什么病都研究,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坐着不动会致癌呢?我觉得这里面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不活动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当然就会影响供血和供氧,而缺氧正是肿瘤发生的“疑凶” 。间接原因是不活动导致热量消耗减少,内脏容易沉积脂肪而导致炎症,而炎症也能引起缺氧、生血管和长组织,久而久之也就发展到了肿瘤阶段。这用中医
16、的话来讲就是“气滞血瘀” ,这里的“气滞”相当于“缺氧” ,9而“血瘀”指的是“血管新生和组织增殖” 。在我看来,缺氧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供氧困难,另一种是炎症诱发的一氧化氮竞争性结合载氧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 c 氧化酶) ,导致在有氧的情况下也无法供氧。这种情况称为“代谢性缺氧” (metabolic hypoxia) 。对于前一种缺氧情况,活动活动也就缓解了,而后一种缺氧即使经常活动也不会立即缓解,只有当炎症消退以后才能缓解。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活动的表层含义是加速血液循环,而深层含义却是增加能量消耗,避免炎症发作。因此,人们常说的“站一会、走一程”的“活
17、动筋骨”式柔和运动方式基本上是不管用的,还是必须用“走出去、跑起来、瘦下去”的激烈锻炼方式才能奏效,因为它让你灭掉了你内在的“火” (炎) ,从而真正保持身体健康!(选自科学网 )温泉秘密知多少吴 涛 郑克棪泡温泉不仅是种享受,而且对人体还有不少好处。一是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二是温泉中所含的矿物质,对皮肤炎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不过,泡温泉一定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不然只能是适得其反。泡温泉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温泉池一般有几种不同的温度,要10先从温度较低的开始泡,逐渐过渡到温度较高的池子,不过最好不要超过42,否则过度的高温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下水之前,要先泡泡脚并用温泉水浇淋全身
18、,待身体适应了温泉的温度之后再浸泡。一开始可以先尝试“半身浴” ,渐渐过渡到“全身浴” 。泡温泉的时候如果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和降温通风,以免发生意外。有些人是不适合泡温泉的,比如有严重心脏病、皮肤病等疾病的人。世界上分布着许多天然的温泉,温度有高有低,有的泉水甚至能煮熟鸡蛋。那温泉水为什么会比普通地下水温度高呢?是谁在给它们加热?我们都知道,地球的中心部分地核充满温度极高的岩浆,就像是一口永远在沸腾着的巨大锅炉,不断向外散发热量。因此越靠近地核,地层的温度就越高,温泉就是受到地热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火山多发的地带更容易有温泉。因为火山活动带的地下经常有尚未冷
19、却的岩浆,热源离地表较近;曾经剧烈的地壳活动也会造成地层中有一些可以储水的空间。當积聚的水被地热不断加热并寻找到出口到达地面的时候,就会形成温泉。比如,像冰岛、日本等活火山分布较多的国家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温泉资源和泡汤文化。位于美国黄石公园内的大稜镜温泉,是了解生活在温泉中的“异形生物”的范本。被称为“地球之眼”的大稜镜温泉以其绚烂夺目、丰富多彩的颜色而著称,而这美丽的颜色就来自于水体中生活着的藻类和含色素的细菌等微生物。11大稜镜温泉的中心呈蓝色,这是因为出水口的温度极高,没有任何生物,所呈现的是水面反射天空的颜色。蓝色中心的外围区域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时候呈现青绿色,有时候呈现黄色和橙黄色,这
20、主要是因为这一区域生活着一种叫作聚球藻的蓝藻(又称蓝细菌) 。当光照适当时,蓝藻开展光合作用,产生较多的叶绿素,因此外围带呈现蓝绿色调;当夏季阳光比较强烈的时候,聚球藻会产生更多的类胡萝卜素,因此这一区域的色调就会变成偏橙黄色。当远离温泉中心时,水温渐渐变低,其中生活的微生物种类也变得更多,这让大稜镜温泉的最外部区域呈现红棕色。通过对温泉中微生物的研究,结合一些地质考古发现成果,科学家们甚至提出了“地球早期生命起源于陆地远古温泉环境”的假说。有的研究人员还认为,未来火星探索任务应当着眼于当前火星上干枯的温泉遗址,因为从地球的情况推测,这里最有可能发现生命存活的证据。(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8
21、年 2 期,有删减)自然奥秘(5 篇)“海岸卫士”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滩涂上的潮滩湿地的植物群落,它并不是红色的,因为它的树种中大部分属红树科,故得名红树林,事实上这些灌木或乔木都是常绿植物。红树林为什么被誉为“海岸卫士”?121986 年,中国广西沿海发生百年未遇的风暴潮,合浦县 400 千米的海堤被冲垮了大半。但是,只要堤外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仍完好无损。因此,当地百姓便把红树林誉为“海岸卫士” 。红树林通常处在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因此红树林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红树林的种子外表和四季豆差不多,垂挂于藤架上,在母树上发芽,幼苗脱落掉到海水中,插入泥沙,并且发育成一株小树
22、。有时,幼苗遇上潮汐会被海水卷走,但待到海水退潮时,幼苗又会随遇而安地在别处扎根生长。红树林就依靠自身奇特的生长方式繁衍着,盘根错节、相互支撑的特性在海潮风浪中稳如泰山,既化解了海潮风浪的冲击,又起到保护堤岸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保护滩涂、净化海水的作用。事实上,红树林还是海鸟等海洋生物的乐园呢!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十分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 100 多种大型底栖动物,100 多种鸟类、130 多种昆虫。广西红树林区还有近 160 种和变种的藻类,其中4 种为中国最新纪录。这是因为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
23、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在有红树林的海域,几乎从没有发生过赤潮。据林科院专家介绍,红13树林每年每公顷能吸收 200 公斤左右的氮和近 20 公斤的磷,对水体起着净化的作用。难怪有位诗人曾这样热情地赞美它们:“红树林根的迷宫,防浪护堤的铜墙铁壁,天然的污水净化厂,海洋生物的伊甸园。 ”红树林的分布虽受气候限制,但在海流的作用下,它的分布却超出了热带海区。在大西洋沿岸,红树林到达百慕大群岛,在亚洲出现于
24、日本南部,它们都超过北纬 32,在南半球红树林分布更加远离赤道,可见于南纬 42的新西兰北部。红树林里的动物主要是贝类,常见的有砗蠔、栉孔扇贝、糙鸟蛤和马蹄螺、凤螺、筛目贝和粒核果螺。在红树林水域有多种浮游生物,常见的硅藻有角毛藻、半管藻、三角藻、圆筛藻等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则有波水蚤、丽哲水蚤、新哲水蚤、真刺水蚤、胸刺水蚤等。红树林内残落物的分解有利于浮游生物的滋长。红树林里还有各种鸟类,多半属水鸟和海鸥类,也有一部分陆栖鸟类出没于红树林带。在发育良好的红树林偶尔还会有野猪、狸类及鼠类等小型哺乳类出没。红树林里也招致了某些蜂类、蝇类和蚂蚁等。它们对红树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起着积极的作用。红树植物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2018 中考 语文试题 研究 说明文 阅读 20 素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