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丝绸之路2 “大一统”意识3 三公九卿4 孝廉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 永嘉之乱7 玄学二、简答题8 简述中国古代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9 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三、论述题10 试述郡县制的确立。11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四、填空题12 郡县制建立于_。13 秦朝的中央“ 三公” 是_ 。14 秦汉时期,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有_、_、_.15 西汉成帝时,为了集权,则把宰相的权力分为_、_、_。16 汉代察举制度中最显著的三科是_、_、_。17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
2、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_。18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_。19 西汉时期,强调“ 独尊儒术 ”的是_。20 东汉时期,_写了理乱篇,把秦汉以来的历史总结为从大乱到小乱再到大乱的循环。21 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迭立并混战的局面,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_。22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是_。23 东晋士人最热衷的“ 家常 ”摆设是_、_ 、_、_。24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_。25 曾经四次出家,每次都由大臣用上亿的钱赎回的皇帝是_。26 南朝最富于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以文章神灭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_。27 北魏时期,拓跋
3、氏统治者采用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实施_,切实地促进了鲜卑人从游牧向农业居民的转化。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正确答案】 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 200 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 “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知识模块】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2 【正确答案】 其强调“四海一家” ,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
4、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经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知识模块】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3 【正确答案】 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 ,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的权力各自独立,互不相属,从而保证皇帝决断的大权。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 。【知识模块】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4 【正确答案】 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人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
5、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丞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知识模块】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5 【正确答案】 在西汉前期,汉武帝要“兴太平” ,就要 “制礼作乐”,要“ 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前 134 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知识模块】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6 【正确答案】 晋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其最大的结果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试卷 全国 中国文化 概论 历史 发展 脉络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