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铯一 137: 137Cs(B)硫化氢的电子式(C)二氧化碳分子的比例模型(D)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2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SO42-(B)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C)将 1 一溴丙烷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冷却后加硝酸银溶液,可检验溴元素(D)常温下,向饱和 Na2CO3 溶液中加少量 BaSO4 粉末,过滤,
2、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常温下 Ksp(BaCO3)K sp(BaSO4)。3 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A)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Fe 3O4+8H+NO3-=3Fe3+NO+4H2O(B) Ca(HCO3)2 溶液中加入少量 NaOH 溶液:Ca 2+2HCO3-+2OH-=CaCO3+CO32-+H2O(C)明矾溶液中加入 Ba(OH)2 溶液至生成的沉淀物物质的量最多: Al3+2SO42-+2Ba2+4OH-=AlO2-+2BaSO4+2H2O(D)向含有 04 mol FeBr 2 的溶液中通入 03 mol Cl 2 充分反应:4Fe 2+2B
3、r-+3Cl2=4Fe3+6Cl-+Br24 用 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L 1 molL -1 的醋酸溶液中离子总数为 2NA(B) 005 mol 碳酸钠晶体中含离子总数大于 015N A(C) 04 mol NaCl 晶体中含有右图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数目为 01N A(D)标准状况下,224 L CH 3Cl 和 CHCl3 的混合物所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NA5 “人文青奥”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坚决反对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某种兴奋剂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 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共平面(B)滴入酸性 KMnO4 溶液,
4、观察紫色褪去,能证明结构中存有碳碳双键(C) 1 mol 该物质分别于浓溴水和 H2 反应最多消耗 Br2 和 H2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4 mol、7 mol(D)遇 FeCl3 溶液呈紫色,因为该物质与苯酚属于同系物6 下列离子组中。在室温下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共存,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共存的是( ) 。(A)NH 4+、 Cu2+、Cl -、NO 3-(B) K+、Na +、SO 32-、S 2-(C) K+、Na +、AlO 2-、SO 42-(D)Ba 2+、 Fe2+、NO 3-、 Br-7 对于以下烷烃,最容易由相应的环烷烃加氢开环生成的是( )。(A)CH 3CH2CH3(B)
5、CH3(CH2)2CH3(C) CH3(CH2)3CH3(D)CH 3(CH2)4CH38 某实验员进行下列的滴定操作,其中滴定突跃范围一定在偏碱性区的是( )。(A)强酸滴定一元弱碱(B)强碱滴定多元酸(C)强碱滴定一元弱酸(D)弱酸滴定弱碱9 在含有 Fe3+、Fe 2+、Al 3+、NH 4+的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Na2O2 固体,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离子数目没有变化的是( )。(A)Fe 3+(B) Fe2+(C) Al3+(D)NH 4+10 将钠、镁、铝各 03 mol 分别放入 100 mL 1 molL -1 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6、) 。(A)1:2:3(B) 6:3:2(C) 3:1:1(D)1:1:111 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A)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B)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C)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D)改变化学课程的结构12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不包括( )。(A)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B)化学课程的课时总数(C)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D)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13 对化学教学实施进行反思时,不属于对化学教学资源内容进行反思的是( )。(A)教学资源所选用的内容是否合理(B)课件演示的时机是否得当(C)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深入(D)课件中所呈现的图片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
7、的学习动机14 纸笔测验操作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不宜放在( ) 。(A)对化学用语的识别能力(B)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C)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D)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15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每个课程模块( )学分。(A)2(B) 1(C) 05(D)1516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 1(B)化学与技术(C)物质结构与性质(D)化学反应原理17 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讨论和调查研究等
8、课题,设置开展活动的课时,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 ) 。(A)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B)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C)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D)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18 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19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
9、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以下( )。(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20 化学课程与教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材和课本是一回事情(B)一个课程标准只允许编制一套教材(C)高中学生至少修 6 学分的化学课程(D)课程是教材的具体化二、简答题21 阅读下列素材
10、,回答有关问题:素材 1公元前 5 世纪,安培多克勒提出四原质说,认为世界皆由水、火、气、土 4 种原质构成。公元前 4 世纪,四原质说为亚里士多德所发展,他在四原质的基础上提出四原性:冷、热、干、湿。冷与干则是土,冷与湿则是水,热与干则是火,热与湿则是气。由于四元论具有感官表象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论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统治了人们长达 2000 多年。素材 21784 年左右,卡文迪许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占,氧气占。此外。他还确定了水的成分,从而肯定了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元素,水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1789 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论中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操作定义:用现有的化学分析
11、手段都无法分解的物质,可姑且称为“元素” 。按照这样的定义。化学家们渐渐意识到早在人们学会利用火进行化学分析时就已经能分解出 11 种单质:铜、铁、金、锡、银1800 年,戴维对伏打电堆做了改进,发现很多在火的作用下不分解的物质却经不起电的作用。18071808 年,戴维用电化学方法分解出钠、钾、钡、钙、镁、锶 6 种活泼金属,使分解某些活泼的金属化合物得以实现。1814 一 1817 年,约瑟夫冯夫琅禾费制造了一个棱镜光谱仪。紧接着,本生和基尔霍夫证明,根据两谱线在光谱中的位置可以得知某种特定金属的存在,利用这种方法,极少量的金属都可以检测到。素材 3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
12、,受到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原子论的核心是: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当时化学的重点工作。道尔顿和贝采里乌斯分别以氢和氧为基准,对原子的质量进行了测量。1869 年,人们已经发现了 63 种元素门捷列夫按原子量的大小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张表,这便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假说跟以往假说相比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对当时测得不准确的 9 种元素的原子量做了必要的修正;二是根据原子量的增长是有规律的这一科学假设,给周期表预留了 6个空档;三是从当时的原子量测定数据来看,碲比碘重,钴比镍重,门捷列夫根据这两对元素的性质,将它们的位置做了必要的调整。根据
13、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历哪些阶段。(2)从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化学科学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恩格斯说: “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2 下面是某教师讲解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教学片段: 如下图:在三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23 mL 约 5的双氧水,然后在每支试管中滴加 1 一 2 滴 1 molL 的 FeCl3 溶液后立即套上气球(大小相同)。等三支试管上的气球大小差不多相同时,同时置于三个烧杯中观察现象。问题: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4、?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等三支试管上的气球大小差不多相同时,同时置于三个烧杯中观察现象?(2)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预测实验现象,并简要说说你的判断依据。(3)结合该教案,谈谈化学反应原理的一般教学过程。三、诊断题23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设 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 CH4 与 CO2 的混合物 224 L ,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在标准状况下,N A 个 H2O 分子所占体积为 224 L 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 1 mol H2
15、,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 D常温常压下,28 g 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 10NA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错选为 D。 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_ ,解题思路为_。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四、案例分析题24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MnO2 和浓盐酸制备 Cl2 时,用刚吸收过少量 SO2 的 NaOH 溶液吸收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尾气。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 Cl-、OH -和 SO42-。该学习小组为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 CO2 的影响),
16、设计如下实验: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 1:只存在 SO32-:假设 2:既不存在 SO32-也不存在 ClO-;假设 3:SO 32-、ClO -都存在。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限选实验试剂:3 mol.L -1 H2SO4、1 mol.L -1 NaOH、001 molL -1 KMnO4、淀粉一 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问题:(1)实验中有一个假设并不合理,它是哪个?简述理由。(2)填写上述实验方案中步骤 2 和步骤 3 的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是什么?(3)试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五、教学设计题25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17、 【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材料二 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 某版化学必修 2 教材“化学键” 内容。 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 一、离子键 【实验 12】 取一块绿豆粒大
18、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 110),观察现象。思考与交流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要求:(1)回答材料三“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 1 和问题 2。(2) 完成“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氯化银也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故 A 错误;蔗糖变黑,体积膨胀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高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