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仰韶文化(延安大学 2011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2 龙山文化(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3 良渚文化(北京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南京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4 少康中兴(华东师范大学 1998 年中国通史真题)5 二里头文化(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6 甲骨文(安徽大学 2011 年历史学复试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兰州大学 20l3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7 共和行政(华东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2、)8 礼乐制度(中山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9 宗法制(陕西师范大学 2012 年中国史复试真题;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福建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0 葵丘之盟(厦门大学 2002 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四川大学 2013 年中国通史真题)11 弭兵之会(南京大学 1997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2 三家分晋(南京大学 2011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南京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3 马陵之战(浙江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4 合纵与连横(浙江大学 1999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5 长平之战
3、(厦门大学 2001 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16 都江堰(陕西师范大学 2012 年历史地理学复试真题)17 郑国渠(厦门大学 2000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8 初税亩(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通史真题)19 法经(南京师范大学 2010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四川大学 2013 年中国通史真题)20 胡服骑射(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1 商鞅变法(南京大学 20l1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22 上计制度(华东师范大学 2002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3 韩非(北京师范大学 2012 年中固古代史复试真题)24 五德终始说(首都师范大学 2012 年北京史复试真题)25 郡
4、县制(武汉大学 2000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6 约法三章(厦门大学 2000 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27 楚汉之争(华东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通史真题)28 文景之治(苏州大学 2013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29 七国之乱(南京农业大学 2002 年中国通史真题)30 察举制(四川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31 推息令(2007 年历史学统考真题)32 算缗(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33 告缗(2009 年历史学统考真题)34 董仲舒(南京大学 2011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35 太学(海南师范大学 2011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36 轮台罪己诏(
5、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37 巫蛊之祸(山西大学 2012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38 王莽改制(东北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39 五均六箢(厦门大学 2002 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40 尚书台(浙江大学 2001 年中固古代史真题)41 党锢之祸(武汉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42 度田事件(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43 白榘(首都师范大学 2012 年中国思想史复试真题)44 代田法(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45 张骞通西域(兰州大学 2013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46 西域都护(武汉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6、)47 河西四郡(中国人民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48 丝绸之路(江西师范大学 2011 年历史地理学复试真题)49 谶纬之学(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50 论衡(西北大学 2013 年专门史真题)历史学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于 1921 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的类型相似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它们的年代范围大约在距今 7000 至 5000 年之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
7、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2 【正确答案】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1928 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首次发现,后来在黄河中下游发现了许多同类型文化遗址,其年代大约距今 5000 到 4000 年,又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仰韶文化更加精致,出现了一些新兴农具,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陶器以一种黑色、陶胎极薄的“蛋壳陶” 为主要特征,还出土了较多的玉器。建筑技术也有很大提高。3 【正确答案】 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 1936 年首次
8、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清镇遗址而得名。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距今约为 5300 年至 4200 年。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花生、芝麻、蚕豆、毛桃等;手工业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产生。4 【正确答案】 夏王朝复兴事件。太康失国后,其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重新积累力量,从东夷手中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 。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过了三代人的约 40 年的斗争,才重新夺回政权。5 【正确答案】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 1959 年,
9、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 东下冯类型 ”;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 “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 2395 年到前 1625 年之间。6 【正确答案】 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每次占卜,
10、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 10 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 4500 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 字左右。7 【正确答案】 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到周厉王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 841 年,发生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被逐,逃到彘,在厉王出逃期间。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 ”。一说厉王出逃后,由共国 (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 共和行政 ”。共和元年(前 841)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
11、开始。十四年后,厉王在彘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8 【正确答案】 西周的政治制度之一。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礼” ,内容比较广泛,其中,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之外,还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周朝礼乐制度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9 【正确答案】 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
12、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10 【正确答案】 公元前 651 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
13、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还规定同盟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11 【正确答案】 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 546 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公元前 546 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
14、少。12 【正确答案】 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 453 年,赵、韩、魏三家联合消灭了知氏。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这三家手中。晋君只保有绛和曲沃两小块土地。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 376 年,韩、赵、魏灭晋侯,而三分其地。13 【正确答案】 战国中期齐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公元前 342 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次年。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韩。齐军直指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齐以增兵减灶之计诱魏军至马陵,大败魏军,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马陵之战使魏国实力大为削弱,开始了秦齐东西对峙的时代,
15、为秦的东扩提供了有利契机。14 【正确答案】 战国中后期秦与关东六国间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秦为了破坏关东的 “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从事“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洛阳人苏秦,从事 “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合纵政策并没有削弱秦国,秦国通过连横政策增强了实力。15 【正确答案】 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公元前 260 年,秦攻韩,又与赵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秦赵两军在长平展开决战,秦将白起击破赵军主力,杀赵将赵括,大败赵军。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余。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无力再与秦
16、国抗衡,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16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秦在蜀地修建的水利工程。秦在夺取巴蜀之地后,蜀郡郡守李冰在今成都以北的都江堰市境内整治岷江,分岷江为内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灌溉了大量良田,有利于蜀地农业经济的发展。17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秦在关中开凿的水利工程。秦国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在关中渭水以北兴修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成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18 【正确答案】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公
17、元前 594 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19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魏国制定的法典。战国初期,李悝任魏国相。主持变法,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李悝集春秋各国法律之大成,制成法经。法经的完整内容今已不存,其片断章句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中。据史书记载,法经共有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等六篇。20 【正确答案】 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时,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二:一是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基础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