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宗法制(西周)2 谶纬之学3 士家制4 支移与折变5 万斯同6 筹办夷务始末7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8 古史辨9 张闻天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0 结合先秦史,如何理解诗.大雅.板所云“大邦维屏,大宗维翰”?11 简述中国古代史官到史馆修史制度的演变。12 试列举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关于晚清“新政” 研究的新观点。13 简评陈独秀。三、论述题14 试论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主要历史特征。15 试分析隋唐至明清赋役制度发展的历史趋
2、向。16 试述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17 略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军阀” 问题。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
3、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2 【正确答案】 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学说。“谶” ,指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宗教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 ,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该学说大体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王莽利用图谶“改制” 。东汉光武帝用图谶为中兴汉朝做根据。东汉章帝集白虎观会议,写成白虎通义,使儒学神秘化,谶纬学也更为发展。东汉末年,这一学说逐渐衰落。3 【正
4、确答案】 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 。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4 【正确答案】 宋代赋税制度的两种形式。为了防御辽和西夏,北宋在北部和西北的边境上屯驻有大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饷,因此规定河北、河东和陕西等路的纳税户都要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的城镇中去,人畜盘费全须自备,叫作支移。在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田赋数量每斗加纳“道里脚费” 。折变是宋赋税从原征财物改征其他财物的措施。北宋政
5、府规定,夏税输钱,秋税输米。但官府有时借口需要以钱折麦,有时又将麦折钱;有时以钱折绢,有时又将绢折钱,称之为折变。一再折变的结果是,纳税户的负担被加重了几倍。5 【正确答案】 清代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年少时师从黄宗羲。博通诸史,尤精于明史,为浙东史学代表人物。康熙十七年(1678 年)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次年到北京,参加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前后 19 年,书稿多出其手,故明史质量较高,但几经删削,原有的反民族压迫的思想丧失殆尽。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主张撰史必“事信而言文” 。另有 历代史表等。6 【正确答案】 清末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该书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
6、涉的重要文书,计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同治朝筹办夷务一百卷。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筹办夷务始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7 【正确答案】 19061945 年日本为经营从中国东北夺得的路权而成立的铁路运输公司。日俄战争后,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被转让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为管理铁道,1906 年 11 月 26 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7 年,会社总部从东京迁往大连,经营范围有铁道、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务,同时还经营矿业、冶金、电气、农林畜牧、文化、教育、旅游等业务。1942 年,满铁总部由大连迁往长春。1945
7、 年日本投降之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亦停止运作,其资产大多被苏联红军接收并拆运回国。8 【正确答案】 顾颉刚研究考辨中国古史的论文集。全书共 7 册,主要收录 20 世纪 2030 年代史学界关于古史研究的文章 350 篇,大约 325 万字。这套书的史料及思想价值都很高,集中体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初崛起的“古史辨派” 的疑古辨伪的精神。9 【正确答案】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上海市南汇县人。又名洛甫。1925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5 年,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代替博古负总责。抗日时期,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马列学院院长,中央政治局委员。1951 年任驻苏大使。
8、1955 年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1976 年在无锡逝世。出版有张闻天选集。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0 【正确答案】 (1)“大邦维屏”。西周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 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在今河南汲县北);齐,太公姜尚的封
9、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 ;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燕,召公爽的封国,都蓟(今北京);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在今山西翼城西)。周初分封的目的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2)“大宗维翰”。和分封制相辅相成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
10、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下有大宗与小宗之别,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地内对士而言又称为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划分和区别,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11 【正确答案】 (1)史官制度。
11、史官是掌管史料、记录史事、撰写史书的官员。周设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秦汉设太史令。三国魏置著作郎掌国史修撰,西晋起隶属秘书省。(2)史馆制度。629 年,唐太宗将史馆自秘书省著作局移于门下省北,并令宰相任监修,负责编撰前代和本朝国史,把纪传体正史的编修掌握在政府手中,自此迄清代,官修正史成为历代相沿的制度。宋代史馆分国史院及实录院两部分。辽、金沿置。元代以翰林院兼国史院。明代并于翰林院。清代设国史馆、实录馆。12 【正确答案】 (1)清末新政的性质。长期以来,对清末新政的定性基本上是负面的,近年也出现了更多的新认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否认清末新政的反动性质,转而给予较为正面和积极的评价。
12、如王守中认为,“是清政府所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 。虞和平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化“ 正式启动阶段前夕的准备阶段”。而萧功秦称清末新政“ 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和阶段 ”。(2)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对清末新政的重新定位更多的是通过对清末新政与其前后其他历史运动和重大事件的关系进行比较和重新评估体现出来的。在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关系问题上,王守中认为,清末新政“实际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清末新政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郭大松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致使民族危难进一步加深,增强了实行新政的力量,且清除了实行社会变革的最大阻力,从而为清末新政的推行开辟了道路”。(3
13、)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侯宜杰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清廷“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刚愎自用,拒绝接受意见,措施保守而迂缓”;二是“ 缺乏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是“ 政府腐败透顶 ”。(4)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李泽厚提出:“ 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认为“ 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结果造成了“ 不断革命”的局面,而“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马勇认为,辛亥革命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和矛盾,“正是
14、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不是不应该发生,而是因为志士的觉悟太早了些,人为的力量太大了些,如果按照革命党人所反对的天演的规律持续发展,次序推开”,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 辛亥革命式的社会变动肯定在中国迟早要发生” ,不过结局会“好得多”。朱英也认为,“ 清末新政的终止或日失败,从表面上看,确实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的分析到此为止,则未免失之简单和片面“,还应分析其他各种主客观原因。参考论文陈向阳:90 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侯宜杰: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史学月刊1991 年第 4 期。李泽厚: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上),东方19
15、94 年第 5 期。马勇: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近代史研究1995 年第1 期。朱英: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近代史研究1995 年第 2 期。13 【正确答案】 (1)生平。陈独秀(1879 一 1942 年),原名乾生,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 )人。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次年改名新青年) 杂志。后长期主编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917 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 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 年参加领导五四运动。1920 年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筹备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
16、产党主要创建人之一。l921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27 年中共八七会议后,被撤销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929 年因反对共产国际,被中共中央开除出党。后成为中国托派的领袖。1932 年在上海被国民政府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主张抗战。1942 年在四川病逝。主要著作编为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2)评价观点。有专家指出:陈独秀“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作为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和党的早期领袖,是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指导时代前进的,他的历史功绩是十分光辉的。他的关于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著,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 通史 历年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