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2 在“二战”时期,“行动研究”的提出者是( )(A)勒温(B)拉斯(C)杜威(D)舒尔茨3 社会规范学习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有( )(A)遵从一抗拒一妥协(B)遵从一认同一内化(C)抗拒一认同一遵从
2、(D)认同一遵从一内化4 把道德认知分为“ 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维果茨基(D)弗洛伊德5 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出现品德不良行为的高峰年龄在( )(A)1315 岁(B) 1013 岁(C) 1518 岁(D)1822 岁6 不属于儿童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是( )(A)家教不严,家长自身作风不良(B)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C)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太过复杂(D)学生自身意志薄弱7 品德的结构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 )(A)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B)认知部分和结果部分(C)认知部分和行为部分(D)动机部分和结果部分8 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
3、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斯腾伯格(C)艾里克森(D)科尔伯格9 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依据和内在力量时,就成为( )(A)道德判断(B)道德需要(C)道德动机(D)道德信念10 学生理解道德要求,也理解执行要求的意义,就是不能付诸行动,甚至对教育要求还有对立情绪和拒绝接受,这种现象称之为( )(A)道德意志薄弱(B)意义障碍(C)品德问题行为(D)言行不一致11 通过对认同及其特点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认同不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B)认同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接受水平(C)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D)认同是社会规
4、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12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 )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没有道德(A)1 岁(B) 2 岁(C) 3 岁(D)5 岁13 品德不良的纠正一般要经历的阶段有( )(A)执拗一醒悟一改变(B)醒悟一再犯一顿悟(C)醒悟一转变一自新(D)转变一自新一醒悟14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在校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中,存在较普遍、分布较广的是( )(A)过错行为(B)品德不良行为(C)品德问题行为(D)犯罪行为15 品德是一种( )(A)社会现象(B)意识形态(C)道德准则(D)个体心理特征16 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
5、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17 “内化”最初由( ) 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A)杜克海姆(B)科尔伯格(C)拉斯(D)皮亚杰18 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不包括( )(A)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B)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C)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19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发展(A)道德情感(B)道德认知(C)道德意志(D)道德评价能力20 属于品德不良的主观方面原因的是( )(A)养而不教,重养轻教(B)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C)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
6、思想和不正之风(D)自己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关心自己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1 当前学校德育建设要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22 学生的品德不良是因为社会风气败坏造成的。三、简答题23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24 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25 简述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必答题26 结合实际,谈一谈对教育行动研究的认识。27 针对我国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
7、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行动研究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行动研究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包括: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内化。【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他律期、自律期。【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常识性知识。【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包括: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D 项是主观原因
8、。【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品德的结构包含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道德信念不是单纯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地改变。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9、用。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题中属于对道德概念意义的不明确,属于意义障碍。【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认同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认同不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接受水平;内化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皮亚杰认为,5 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知识模块】 社会
10、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过错行为分布较广。【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
11、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1 【正确答案】 (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德行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品德的实质就是人际交往经验结构,根本内容为对人、对事、对己方面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既然品德是人际交往的经验结构,那么品德就应该是在人际交往经验获得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交往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下进行的,个体对于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过程,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通过接
12、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就是品德发展的实质。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社会规范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3)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
13、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2 【正确答案】 (1)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2)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中,客观原因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关,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
14、成,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总体看,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但是,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3)主观原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总之,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从认识开始的,有的是从情感、意志开始的,有的则是从行动开始的。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往是爱憎不分,好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教育 行动 研究 社会 规范 学习 品德 发展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84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