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29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29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模拟试卷29及答案与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工程硕士( GCT)语文模拟试卷 29及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搭讪 (shn) 瘐毙 (y) 打烊 (yng) ( B)蹩进 (bi) 板滞 (zh) 面面相觑 (q) ( C)拗 (o) 寒伧 (cng) 恬退隐忍 (tin) ( D)丛冢 (zhng) 忐忑 (tn t) 烙印 (lo)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崭露头角 装模作 样 风起云涌 陈词烂调 ( B)侯门似海 以德抱怨 喧宾夺主 知人善任 ( C)戮力同心 莫衷一是 俯首帖耳 虎视
2、眈眈 ( D)针贬时弊 触目惊心 豆莞年华 始作俑者 3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棒喝 (促人醒悟的警告 ) 爱屋及乌 (爱一个人连带爱他屋上乌鸦 ) 不齿 (不愿意提及 ) 暴殄天物 (残害灭绝天生的自然资源 ) ( B)齿冷 (耻笑 ) 鞭辟人里 (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 ) 赴敌 (赶走敌人 ) 别出心裁 (另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 ) ( C)腹议 (预先构思文章 ) 汗颜 (因羞愧而出汗 ) 耿耿于怀 (怀着心事,很不痛快 ) 瓜田李下 (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 ( D)就范 (听从支配和控制 ) 绝倒 (形容大笑,前仰后合 ) 分庭抗礼 (分裂政权,对
3、抗中央 ) 黄花晚节 (比喻人晚年能保持节操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 B)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 C)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 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 D)公园里展出的有象征中华民族腾飞的 “中华巨龙 ”等冰雕艺术品,也有取材于西游记、海的女儿等神话和童话故事。 5 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 A)八旬翁难忍老伴闹离婚 ( B) 10万候鸟飞羊城高度戒备 ( C)俄美欧将联手力阻伊朗恢复核燃
4、料研究 ( D)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纯属谣传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在大 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 ( B)看到马戏团中小丑的这种滑稽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突然忍俊不禁了。 ( C)参加人身保险,虽然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遭到意外时,使投保者或受惠人得到一笔赔偿。 ( D)这篇讲话,从更深刻的层面明确地提出了当前反腐倡廉、整顿党风的重要性,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7 将以下中国近代史上提出的口号按提问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扶清灭洋 ” “超英赶美 ” “抗美援朝,保家为国
5、 ”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 ( A) ( B) ( C) ( D) 8 下列各项中对修辞手法所作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所有的桠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工似的,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 B) “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 C) “赵树理长期把根扎在太行山的土壤里,汲取乡土里的营养,开出浓郁的鲜花,结出香甜的硕果。 ”这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 D)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 ?”这里运用了反问的手法。 9 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与 “春天的脚步悄悄地逼近了
6、”一句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生活是那么严峻,又是这么美好、动人 ! ( B)列车在大地的胸膛上费力地爬着。 ( C)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 D)风失去了雨前的野性,轻轻地抚摸着草根。 10 消费者甲从乙商店购买丙厂生产的燃气灶后,使用时发生了爆炸,致使甲面部分严重烧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只能向乙商店索赔 ( B)甲只能向丙厂索赔 ( C)甲既可以向乙商店索 赔,也可以向丙厂索赔。 ( D)甲只能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请其确定各谁索赔。 11 我国宪法规定,公布法律的权力属于: ( A)国务院 ( B)国家主席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全国人民代表大
7、会常务委员会 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 ( A) 3个月 ( B) 6个月 ( C) 1年 ( D) 2年 13 “田忌赛马 ”的哲学寓意是: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能引起质变 ( C)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能引起质变 ( D)事物在数量上的减少能引起质变 14 大气中的 “森林杀手 ”是指: ( A)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 ( B)工业废气中的大量粉尘 ( C)扩散到大气中的农药制剂 ( D)工业和生活中的二氧化碳 15 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 A)去掉顶芽 ( B)在去
8、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二、填空题( 15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6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突如其来的海啸等自然灾害往往令人猝不及防,这对各国政府应对复杂 _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鲁迅文章中有些 _的地方,读者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认真揣摩,才能理解。 文学作品中形象优美的语言,所 _的丰富多彩的意蕴,远远不是简单的画面所能反映出来的。 ( A)局势 隐讳 包涵 ( B)局面 隐讳 包含 ( C)局势 隐晦
9、 包 含 ( D)局面 隐晦 包涵 17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优胜者 _可敬,但那 _落后而 _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 A)虽然 仍然 固然 ( B)固然 仍然 虽然 ( C)仍然 固然 虽然 ( D)固然 虽然 仍然 18 填入下列横线的几句话,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第一天到达一个小村的小旅店过夜。 _。 “鸡声茅店月 ”这句诗 的意境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月色窥窗 天将破晓时 周围死般沉静 醒来听到鸡鸣 似乎在致黎明的问候 ( A) ( B) ( C) ( D) 19 杜甫蜀相结尾表示感叹的诗句
10、是: (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B)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D)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0 下列诗句描写的季候,若依春、夏 、秋、冬时序排列,正确的排序是 _。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寒山独过雁,暮雨晚来舟。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A) ( B) ( C) ( D) 21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合写的杂文集 为我国六十年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 ( A)随想录 ( B)且介亭杂文 ( C)燕山夜话 ( D)潮汐和船 22 汤显祖的四部著名剧作被
11、誉为 “临川四梦 ”,下面 不属于这 “四梦 ”的是 _。 ( A)琵琶记 ( B)南柯记 ( C)牡丹亭 ( D)邯郸记 23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是 _提出来的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 A)梁启超 ( B)鲁迅 ( C)毛泽东 ( D)周恩来 24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的哥白尼、古巴的何塞 ?马蒂、法国的 _和中国的_。 ( A)雨果 鲁迅 ( B)雨果 屈原 ( C) 拉伯雷 鲁迅 ( D)拉伯雷 屈原 25 1861年,维克多 ?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
12、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信中的 “文明人 ”指的是_。 ( A)英国军队 ( B)法国军队 ( C)英法联军 ( D)八国联军 26 依据我国继承法规定, _不必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就可有效。 ( A)自书遗嘱 ( B)口头遗嘱 ( C)代书遗嘱 ( D)录音遗嘱 27 下列各项中, _不属于立法活动。 ( A)法的制定 ( B)法的修改 ( C)法的废除 ( D)法的汇编 28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直接结果是 _。 ( A)降低该企业产品的价格 ( B)提高该企业产品的质量 ( C)增加该企业产品的产量 (
13、 D)扩大该企业产品的需求 29 20世纪 50年代的 “伦敦烟雾事件 ”,造成 4000余人死亡,其大气污染物质主要是 _。 ( A)煤烟、粉尘 ( B)氟氯烃 ( C)硫氧化物 ( D)氮氧化物 30 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_。 (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 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 C)城市连片发展 ( 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三、阅读理解题( 20小题,每小题 2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松 明 陆 蠡 没有人伴我,我乃不得不踽踽踯躅在这 寂寞的山中。 没有月的夜,没有星,没有光,也没有影。 没有
14、人家的灯火,没有犬吠的声音。这里是这样的幽僻,我也暗暗吃惊了。 怎样地我游山玩水竟会忘了日暮,我来时是坦荡的平途,怎样会来到这崎岖的山路 ? 耳边好像听见有人在轻语: “哈哈 !你迷了路了。你迷失在黑暗中了。 ” “不,我没有迷路,只是不知不觉间走得远了。 去路是在我的前面,归路是在我的后面,我是在去路和归路的中间,我没有迷路。 ” 耳边是调侃的揶揄。 我着恼了。我厉声叱逐这不可见的精灵,他们高笑着去远了。 萤火虫在我 的面前飞舞,但我折了松枝把它们驱散。小虫,谁信你们会作引路的明灯 ? 我于是倾听淙淙的涧泉的声音。 水应该从高处来,流向低处去。这便是说应该从山上来,流向山下去。于是我便知道了
15、我是出山还是入山。 但是这山间好像没有流泉。即使有,也流得不响。因为我耳朵听不到泉涧的声音。 于是我又去抚摸树枝的表皮。粗而干燥的应是向阳,细软而潮润的应是背阴,这样我便可以辨出这边是南,那边是北,又一边是西,另一边是东。 但是我已经走入了蓊密的森林里。这里终年不见阳光,我便更也无法区别树木的向阳与否。 我 真也迷惑了。我难道要在山间过夜,而备受这刁顽的精灵的揶揄 ?也许有野兽来跑近我,将它冰冷的鼻放在我的身上,令我感到恶心与腥腻 ? 我终于起来,分开野草,拿我手里的铁杖敲打一块坚硬的石。一个火星进发出来。我于是大喜,继续用杖敲打这坚石,让星火落在揉细的干枯的树叶上。于是发出一缕的烟,于是延烧
16、到小撮的树叶,发出暗红的光。我又从松枝上折得松明,把它燃点起来,于是便有照着整个森林的红光。 我凯旋似地执着松明大踏步归来。 我自己取得了引路的灯火。这光照着山谷,照着森林,照着自己。 脑后,我隐隐听到山中精 灵的低低的啜泣声。 31 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 是对 “暗暗吃惊 ”的原因的补充说明。 ( B)句 反映了一种强作镇静的窘态。 ( C)句 表明了 “我 ”倾听涧泉的目的。 ( D)句 在读的时候重音应该放在 “自己 ”上。 32 “山中精灵 ”贯穿文章始终,下面对 “山中精灵 ”在文中意义、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于 20世纪 30年代, “山
17、中精灵 ”贯穿始终,表明作者还是有些迷信思想。 ( B)在我迷路时, “山中精灵 ”调侃揶揄,象征了反动势力对进步势力的 打击镇压。 ( C)我走出山谷时, “山中精灵 ”低低的啜泣,暗示了邪恶必将灭亡,正义终将胜利。 ( D) “山中精灵 ”的反复出现,增加了 “我 ”精神上的压力,使困难显得更大,反衬“我 ”的勇敢、坚定。 33 下面对 “我真也迷惑了 ”的原因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游山玩水忘记了日暮,迷失在黑暗中了。 ( B)可恶的 “山中精灵 ”调侃揶揄,使我不能集中精力思考。 ( C)我想方设法也没有找到出路。 ( D)暗示我对理想的追求产生了动摇。 34 “我 ”从 “迷惑
18、 ”到 “大踏步归来 ”,说 明了什么道理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人。 ( B)要依靠自己去战胜环境,找到光明与方向。 ( C)得意不要忘形,否则就会迷路、栽跟头。 ( D)在陌生的地方,不要一个人乱走。 35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结构紧凑、情节惊险、格调明朗的精彩游记。 ( B)文章中的 “我 ”可以理解为在黑暗艰险的环境中不屈奋斗的人。 ( C)文中散句与排比句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造成节奏感和运动感。 ( D)文章表明探索者有时难免陷 入孤独,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36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
19、儿 _,语言也是这样。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这个地方的人也会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节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36 选出填入第 句横线上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A)发展、变化、运动 ( B)运动、发展。变化 ( C)运动、变化、发展 ( D)发展、运动、变化 37 本段一共四句话,对其结构分析正确的是: ( A) ( B) (
20、C) ( D) 38 作者在说明 “语言的变化 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这一道理时,为什么要选朱熹听孔子讲话这一假设的事实为例 ?不能成为理由的一项是: ( A)朱熹生活在距孔子一千多年的南宋,是一位儒学大师。 ( B)他是一位颇有文学修养的学者,文章作得好,评论古今作家作品也很中肯。 ( C)他被后世尊为儒学正宗,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是孔子思想最权威的解释者之一。 ( D)如果连他都听不懂孔子讲话,足以说明不是对儒学道理的理解水平问题。 39 文章中说 “语言的变化 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又说方言是 “久而久之 ”形成的,这些揭示了语言演变怎样的规律 ?选出说得最准确的一项: ( A)说明对
21、人或物的考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很 长时间的观察、分析。 ( B)说明要认识一个规律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 C)说明语言的演变是一种渐变过程,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 ( D)说明对语言演变的规律的认识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还要广泛收集材料,认真比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40 对这段文字中心意思概括的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B)语言的变化,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现。 ( C)方言的形成,也是长时 间变化发展的结果。 ( D)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说明语言的变化与发展规
22、律。 4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五题。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无私的。历史无情,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历史无私,是因为它总是一如既往地给一代代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和丰富的智慧。问题在于,人们如何面对历史潮流,怎样看待历史智慧。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懂得这些遗产和智慧对于人们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也就必然能够更好地面对历史潮流。而面向新的世纪,我们必 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潮流、历史智慧与人们的历史活动的相互关系,提高人们对于历史智慧的认识,促进人们学习历史,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 我们要从史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首先,要正
23、确对待新鲜智慧同历史智慧之间的关系。处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民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智慧,在教育和科技上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同时,历史智慧作为曾经存在过的知识结晶,永远有活泼的生命力,我们要更好地从对于鉴、势、理、道的理解、领悟、体察中学到许多聪明才智,进退自如地迎接新时代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要提高从史学中汲取历史智慧的自觉性 ,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和科学素质。史学工作者 要充分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并写出内容充实、根据可靠而又富于启发性的著作;要抵制、批评那些打着 “历史 ”旗号而贩卖庸俗、低俗、媚俗的 “历史书 ”。只有这样,史学工作者不仅自身注重了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而且也才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工程硕士 GCT 语文 模拟 29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