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必修3第七单元单元阶段检测卷.doc
《历史人教必修3第七单元单元阶段检测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必修3第七单元单元阶段检测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阶段检测十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测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 1 新中国成立后 , 党中央做出在一些尖端科技上取得突破的战略决策是出于 ( )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加强国防的需要 打破核垄断 建立霸权的需要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新中国在尖端科技上的一些战略决策并非是为了建立霸权的需要 , 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答案: D 2 (2010山东济宁 )观察图片 , 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 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 图 反映出中国为
2、和平利用核能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 图 反映出 “ 文化大革命 ” 促进了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D 图 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解析: 是天文观测工具,故错误; 错,我国利用核能建立水电站才是和平利用核能源的表现; 错在 “ 文化大革命 ” 促进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的说法上,故只有 D 项正确。 答案: D 3 下列关于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 双百 ” 方针的提出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政治运动的开展和 “ 文革 ” 的进行 A B C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
3、生准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科学、艺术繁荣的前提, “ 双百 ” 方针的提出和科技、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推动了科学、艺术的繁荣,故 正确。开展政治运动和进行 “ 文革 ” 不利于科学、艺术发展。 答案: A 4 “ 我带了几 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 , 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 , 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 , 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邓稼先是在 “ 双百 ” 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4、力。从材料中中国还不能生产尼龙袜子,反映出中国的生产还比较落后,而邓稼先把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反映了归国科 学家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邓稼先是在 “ 双百 ” 方针提出前归国的,并且材料也没有相关信息。其中 虽然是原子弹发明后的影响,但材料中并没有显示中国已拥有了原子弹。 答案: D 5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 , 小说 、 戏剧 、 诗歌 、 影视等争奇斗艳 , 学术 、 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 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 这是因为我党 ( ) A 制定了 “ 星火计划 ” B 重新贯彻了 “ 双百 ” 方针 C 制定了 “ 科教兴国 ” 战略 D 提出 “
5、 向现代科学进军 ” 的号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基本政策的再认再现能力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文艺、科技蓬勃发展,得益于我党的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方针的贯彻。 答案: B 6 (2010临沂模拟 )“ 两弹一星 ” 研制成功 , 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 A 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 中国科技水平在世界领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联系 60 年代的中国和国际形势的实际可知,“ 两弹一星 ” 的研制成功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 答案: B 7 2007 年 10 月 24 日 , 中
6、国探索器 “ 嫦娥一号 ” 成功升入太空 , 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 了现实 , 中国的航天史又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 中国迈入航天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 神舟 ” 5 号发射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属于航天事业的是 C、 D。其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 1970 年, “ 神舟 ” 5 号发射成功是 2003 年,故选 C。 答案: C 8 “ 在他心里 , 国为重 , 家为轻 , 科学最重 , 名利最轻 。 5 年归国路 , 10 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 , 他是先行人
7、” 这是组委会给 2007 年度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之一的著名科学 家钱学森的颁奖词 , 其中的 “ 两弹 ” 应该是指 ( ) A 原子弹 、 氢弹 B 原子弹 、 导弹 C 氢弹 、 导弹 D 原子能 、 原子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 “ 两弹一星 ” 的战略决策,钱学森等科学家为 “ 两弹一星 ” 的出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应选 B。 答案: B 9 (2009济宁模拟 )方寸烟标可以见证航天历史 , 下面三枚烟标告诉我们 ( )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
8、国成功发射 “ 东 方红 ” 1 号 C 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D 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 解析: 结合教材知识,可发现与三枚烟标相联系的史实是: 1970 年 4 月 24 日北京时间21 时 35 分,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 ” 1 号送入太空,一曲嘹亮的 “ 东方红 ” 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答案: B 10 阅读下框内的文字材料 , 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 ) A “ 东方红 ” 1 号卫星发射成功 B “ 神舟 ” 5 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 的分
9、析能力。结合材料中的 “ 飞 ” 、 “ 中国人进入太空 ” 可以判断这是外国对中国 “ 神舟 ” 5 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评价。 答案: B 11 (2009广东湛江 )下图是我国 “ 嫦娥一号 ” 探月卫星发回的数据所合成的月球照片 ,这次探月工程是在我国建国初 “ 两弹一星 ” 战略发展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 。 “ 两弹一星 ” 中什么的发展对探月工程来说极为重要 ( ) 原子弹 导弹 氢弹 人造卫星 A B C D 解析: 对探月而言,要有卫星,还要有发射卫星的相应技术。 答案: D 12 美国经济学家唐 帕尔伯格曾如此赞誉一位世界名人 : 他 “ 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
10、。 他所赞誉的是 ( ) A 黄道婆 B 袁隆平 C 爱迪生 D 达尔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审准关键词 “ 丰衣足食的世界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人是袁隆平。 答案: B 13 (2010济宁高三统考 )中国的农民说 , 吃饭靠 “ 两平 ” (邓小平 、 袁隆平 )。 这分别体现了两人哪方面的成就 ( ) A 解放思想 、 杂交水稻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杂交水稻 C 改革开放 、 勤俭节 约 D 一国两制 、 转基因技术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 农民 ” 和 “ 吃饭 ” 。邓小平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
11、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所以, B 项是正确的。 答案: B 14 有人说 , 袁隆平鼓起了全国人民的 “ 米袋子 ” , 王乐义 (山东寿光人 , 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 )丰富了全国人民的 “ 菜篮子 ” 。 这主要说明农业科技有利于 ( ) A 提高蔬菜产量 B 增加农民收入 C 提高粮食产量 D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析: 本 题旨在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A、 C 两项分析不够全面, B 项包含于 D 项当中,只有 D 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D 15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 , 其体现在 ( ) 第一
12、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完善了教育立法 形成初等 、 中等 、 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 B C D 解析: 与陶行知有关, 所述内容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即已出现。我国在 20 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所以 是正确的。 答案: B 16 (2010江苏淮阴统考 )下图是毛泽东的题词 , 该题词提出的特定历史背景是 ( ) A 新中国刚成立 , 百废待兴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C “ 文革 ” 结束 ,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D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必修 第七 单元 阶段 检测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