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doc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doc(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附件 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样稿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 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一、基本情况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 从 2011 年 5 月到 2011 年 10 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 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 82 例,完成 81 例,平均住院日 17.2 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 中药 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 诊疗方案应用 情况分析 (
2、一) 主要治疗方法 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 81 例病例中, 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 应用情况 如下: 中药饮片使用率 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特色疗法使用率 96.7%,辨证施治率 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76 例( 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22 例( 27.1.%), 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液 76 例( 93.8%),针灸治疗 65 例( 80.3%),推拿治疗41 例( 50.6%),中药熏洗治疗 23 例( 28.4%),康复 治疗 81 例( 100%),内科基础治疗 79 例( 97.5%),其他疗
3、法 46 例( 56.8%)。 (二) 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 个 层次:好( 75%),中等( 25% 75%)和差( 75%), 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 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 口服中成药、 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 ,分析其 原因, 具有以下 特点 : 1.治疗方法 的疗效 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 ,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 ,如活血化瘀法治疗 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 ; 2.治疗方
4、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 民众 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 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三 个 方面: 1.某些治疗方法 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 禁忌症 ,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 能够 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 中药熏洗 方法 ,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 如 其他疗法 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
5、被广泛接受; 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 某些治疗方法的 临床实施,如推拿治疗 在 医保规定的适应症 中 不包括脑梗死。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 效果 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 81 例患者中,症状改善 80 例( 98.8%),体征改善 80 例( 98.8%),理化指标改善 74 例( 91.4%);临床痊愈 4 例( 4.9%),好转 76 例( 95.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 100.0%。 (二) 疗效 评价 1 评价标准 ( 1) 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中风病主要症状神识昏蒙,半身不遂、感觉异常,言语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的评价和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目偏不瞬,
6、共济失调的评价。 ( 2) 对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的 评价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 ( 3) 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 Barthel 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 改良 Rankin 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 4)对 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 必要时 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吞咽障碍可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 和方法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病残程度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本治疗方案的
7、疗效分析如下: ( 1) 改善症状 81 例 患者主症改善 81 例( 100%);次症改善 70 例( 86.4%),未改善 11 例( 13.6%)。 81 例患者 改善的主症中 , 肢体无力 改善 69 例, 感觉异常 改善56 例,言语 蹇涩或不语 改善 65 例,口舌歪斜改善 64 例 , 11 例中脏腑患者神志全部转清 。 81 例患者改善的 次症中,头痛 改善 26 例,眩晕改善 18 例, 瞳神异常改善 12 例, 饮水发呛改善 37 例,目偏不瞬改善 8 例,共 济失调改善 14 例。 案例 1: 王某 ,男, 56 岁 。 主因“昏迷、右侧肢体活动不能 10小时”入院。既往
8、高血压病史,形体较胖。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能,继之出现昏迷, 言语不 能 ,烦躁,气粗口臭,喉间痰声辘辘, 大便 3日未行 ,口唇红而干,舌红绛,苔黄厚 腻 ,脉弦滑 有力 ,查: T 37.1,BP180/120mmHg,神昏,双瞳孔等大等圆,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 肌力 0 级 , 肌张力略高,腱反射尚适中,右 巴宾斯基征阳性。 行头颅 CT:未见出血灶。入院 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痰热闭窍),西医诊断: 1.脑梗死急性期, 2.高血压病。进入路径后立即给予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星蒌承气汤 3 剂后大便日行 3 次,神志转清,无烦躁,舌质淡红,舌苔 薄白腻,脉滑,继续给予化痰通络汤口服,治疗
9、 1 周后给予针灸及康复治疗,进入路径 2 周后右下肢肌力 2 级,能在床上平移。 案例 2:(略) 案例 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 2)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 应用 NIHSS 量表 评价 , 意识水平好转 11 例,凝视好转 8 例,视野好转 9 例,面瘫好转 56 例,肢体运动 障碍 改善 42 例, 共济 失调改善 12 例,感觉 障碍 改善 53 例,语言 障碍 改善 12 例,构音障碍改善 53 例。 案例 1: 患者 白某某 ,男, 56 岁,右利手,中专学历,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语 言不利 2 天”入院,损伤 部位为 左侧 基底节区,序号 病历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10、 入路径时间 出路径时间 1 110021 李 男 84 2011-5-1 2011-5-16 2 110208 张 女 62 2011-5-1 2011-5-20 81 119931 赵 女 60 2011-10-29 2011-11-18 急性起病,症状进行性加重 , 既往体健,无家族脑血管 病病史 。入院后进入本路径, 评价语言学特点为 非流畅 失语 ,大约每分钟 2030 个字 , 患者对疾病有较强的自省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均受损,理解明显好于表达,复述和书写不能,有错语、言语启动困难和持续现象,自发语少,有言语失用和探索行为,易疲劳有失语法现象出现 。 根据诊疗方案 采用中医特色 语言
11、 康复治疗, 以 针刺 和 现代语言康复训练 为主 ,针刺治疗 包括 头针、舌针、耳针、体针, 以 醒脑开窍、化痰通络为 治 法,采用毫针刺法、刺血疗法与针刺的扬刺手法相结合,并根据语言学评价特点制定相应的现代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方案。 治疗 14 天后 患者语言功能明显 改善, 流畅度明显改善,日常会话和自发语每分钟可达到 60 70 个字左右 , 错语、言语启动困难均有改善,言语失用、持续现象和探索行为消失 , 仍偶有失语现象发生 。 案例 2:(略) 案例 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序号 病历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入路径时间 出路径时间 1 110357 许 女 64 2011-5-2 2
12、011-5-22 2 110409 范 女 82 2011-5-3 2011-5-22 62 117954 刘 女 66 2011-9-3 2011-9-22 ( 3)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改 善预后 应用 Barthel 指数量表评价,大便失禁改善 16 例,小便失禁改善 23 例,修饰独立性方面改善 66 例,用厕自理性方面改善 34 例,吃饭自理性方面改善 68 例,转移自理性方面改善 45 例,活动独立性方面改善 36 例,穿衣自理性方面改善 57 例,上楼梯独立性方面改善 33 例,洗澡自理性方面改善 12 例。 应用改良 Rankin 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入 路径 7 天平均为 2.
13、64分, 出路径 时 平均为 2.15 分, 60患者残疾程度评分减少 1 分以上,降低了病残率。 案例 1: 患者张某某,男, 42 岁,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能 4月入院”。既往糖尿病 、房颤病史,本次急性起病,发病即达高峰,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活动不能,昏迷,凝视麻痹,在 外院经 治疗后神志转清, 转院到 康复专科医院 康复训练,治疗 3 月后患者偏瘫症状仍无变化 ,遂 来本院求诊。入院时患者右侧肢体肌力 0 级,肌张力低,语声低微,二便失禁, 困倦乏力, 动则汗出, 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结代,患者卧床,各项日常生活如吃饭、用厕、洗漱等均不能自理 。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进入路径后根据诊疗
14、方案口服益气活血方药, 静脉 滴注生脉注射液,针灸治疗采用针刺与电针,施 补法为主,治疗 14 天后患者 右侧肢体 肌力 1 级,肌张力适中,语声有 力,乏力及出汗症状均明显好转,能坐在床上独立吃饭、洗漱,在此基础上加入康复训练, 入路径 28 天后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明显改善,肌力达到 3 级,能在床上与轮椅间转移, 无二便失禁,好转出院。 案例 2:(略) 案例 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序号 病历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入路径时间 出路径时间 1 110357 许 女 64 2011-5-2 2011-5-22 2 110409 范 女 82 2011-5-3 2011-5-22 72
15、118767 方 男 70 2011-9-27 2011-10-16 ( 4) 减轻并发症的 发生和严重 程度 81 例患者中,仅有 2 例( 2 5)患者患有 肺炎 ,明显低于发生的平均水平( 5.6%),经治疗后全部痊愈 。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作为评价工具,吞咽障碍患者经过本诊疗方案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平均值为 2.05,而经单纯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平均值为 1.50,说明本诊疗方案使 患者吞咽 障碍的症状改善明显 。 案例 1: 患者葛某,女, 69岁。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2年前曾有脑梗死病史,遗留口角左歪,此次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吞咽困难 2月”入院。进入路
16、径后采用洼 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价,评分为 5级(差),采用针灸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进行治疗 。针刺取穴:风池、风府、百劳、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合谷、太冲、通里等 , 患者先取坐位,针刺风府、百劳,待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法 30秒 后起针,然后令患者仰卧,取 1.5寸毫针分别对金津、玉液两穴进行放血 , 以上操作完毕后,最后针刺风池、通里、合谷、太冲、廉泉、夹廉泉,风池、通里施予平补平泻法,合谷、太冲施予提插或捻转泻法,留针 30分钟 。 每日 1次, 10天为 1个疗程,共进行了 2个疗程治疗,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明显好转,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 吞咽功能评价,评分为 2级(良)。 案例
17、2:(略) 案例 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序号 病历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入路径时间 出路径时间 1 112223 常 女 78 2011-7-4 2011-7-24 2 112376 杨 女 68 2011-7-4 2011-7-21 30 119275 张 男 64 2011-10-16 2011-11-1 -10- 三 、中 医 药 的 作用分析 (一) 脑梗死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西医对脑梗死的干预多 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和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 , 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和康复治疗,但 仍然 未能 完全 解决脑梗死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
18、复发率的 问题 。 急性期病死率达 5% 15%,死亡原因多数由于脑部病变本身和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 存活的患者中, 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 ,对部分并发症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 (二)中医药 的 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 本诊疗方案 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减轻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改善了 临床 症状,减轻了病残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 如下: 1 降低了急性期的病死率 :急性期死亡原因多由于脑部病变加重,或严重的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 有助于减轻病情进展 速度 , 进入本路径的 中脏腑患者 11 例 在治
19、疗后 7 10 天内神志转清, 症状减轻 。 尤其对于神志障碍辨证属于痰热腑实 ,清窍内闭 的患者,采用星蒌承气汤有利于神志转清, 可以 有效地减轻脑水肿,并减少严重并发症 的发生, 如 肺部感染、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 。 2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 综合 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针对缺血性中风痰瘀阻络的基本病机,采用化痰 通络 、益气活血法治疗,已经得到 广泛共 识,并有循-11- 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两种治法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多,对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3 减轻 部分并发 症状 的程度 : 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吞咽障碍等一直是康复训练的重点和难
20、点,采用中医康复方法有助于防止其发生 ,并可以 减轻其程度。 本组病例中 进入路径前伴有 偏瘫侧肢体痉挛的患者占 15%,进入 路径后,经中药、针灸、康复治疗, 90%的患者得到明显改善。 采用针灸、中药熏洗和推拿等治疗方法,配合康复训练,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瘫痉挛状态,减轻肩手综合症中疼痛和肿胀的症状,提高吞咽功能的恢复程度。 五、方案外本 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一) “复 元 通络液”的临床应用情况 本 专科 已经申请专利的中药熏洗方“复元通络液” 经过前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对缓解肩 -手综合征所致的疼痛、局部肿胀有很好的效果 。 81 例患者中,出现本中医技术方法适应症的 2
21、3 例患者均采用了该治疗方法, 治疗后 疼痛和肿胀症状改善。 (二)吞咽障碍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情况 本专科经过校级和 北京市科委重大 课题研究形成的成果 中风后 吞咽障碍治疗方案,包括了针灸和吞咽训练, 81 例患者中共有21 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 , 均采用本治疗方法 , 与未实施路径的 22 例吞咽困难患者 作比较,在两组基线均衡的基础上进行疗效分析,实施本方案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033)。 (三) 失语 症 中医特色针刺加语言康复综合治疗技术的应用 -12- 采用头针、舌针、体针、耳针综合治疗,与语言康复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基于中医“形神合一”理论为基础的中医特色针刺
22、加语言康复综合治疗技术 ,通过针刺加语言康复治疗 49 例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和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的疗效,将针刺 +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与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特色针刺加语言康复综合治疗技术 疗 效显著 ( P 0.027) 。 附: 病例 基本信息汇总表 序号 病历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联系电话 入路径时间 出路径时间 1 110021 李 男 84 8407357 2011-5-1 2011-5-16 2 110208 张 女 62 6405789 2011-5-1 2011-5-20 81 119931 赵 女 60 135698
23、4436 2011-10-29 2011-11-18 -13- 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中医诊疗 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 院心血管内科 一、基本情况 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从 2011 年 7 月至 2012 年 7 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纳入临床路径应用中医诊疗方案治疗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住院患者共 52 例,平均住院日 9.3 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中成药、耳针、针刺、外治法(穴位贴敷)。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中药饮片使用率
24、 94.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中医特色疗法使用率 96.1%,辨证施 治率 100%。 其中,辨证应用口服中药汤剂 49 例( 94.2%),辨证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52 例( 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2 例( 3.8%),耳针治疗 20 例( 38.5%),针刺 2 例( 3.2%),外治法(穴位贴敷)治疗 38 例( 73.1%),内科基础治疗 52 例( 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口服中药汤剂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其次为穴位贴敷和耳针治-14- 疗,而口服中成药及针刺应用较少。分析其原因,主要为: 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势 中医 诊疗 方案 临床 疗效 总结 分析 报告 样稿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