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复习.doc
《2018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复习.doc(6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8 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复习 第 1 讲地球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 ()微观 :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宏观: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河外星系) 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有液态水;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
2、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3、:由里往外: 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 11 年) )、 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 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 80-500 千米高度)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
4、北纬 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 V =1670千米 /小时 COS(其中为纬度)。 角速度(除两极为 0 外,各地相等 15 /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周期: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 时,昼夜更替周期) 注意: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间,每天提前 4 分钟, 15 天提前 1 小时,一个月提前 2 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意义:昼夜更替 (周期小时,一个太阳日) 地方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 。经度差时间分钟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例如
5、: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 右图中的 D 岸侵蚀最厉害; A 岸比 B 岸侵蚀厉害。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极 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地球两极略扁 ,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6、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 0 度)。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 6: 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 18: 00 7、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冬至;晨昏线与
6、经线交角 =直射点纬度 8.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9、时区经度 /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同区减 ,异区加 ) 10.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 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或国际标准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1、日期分割: 0:00 经线往东至日界线( 180)为地球上的“今天”或称“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或称“旧一天”。若 0 时经线为西经度,则新一天大于一半;若 0时经线为东经度,则新一天小于一半;若 0 时经线与 180经线重合,则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若 0 时经线为 0,则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12、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
7、日界线(不完全经过 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 越过日期加一天。即自西向东越过 0 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1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实例:太原:技术力量强; 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4、地球公转 ()速度: 1 月初 -近日点 速度快, 7 月初 -远日点 速度慢; ()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五带的形成 1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8、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 (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有两次直射机会 -两次最大值。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 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 H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 H 就越大。 夏至日 :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 H 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 H 达最小值。 冬至日 :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
9、线及其以南各地, H 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 H达最小值。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 H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 ( 7)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 12时。 确定房屋 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根据正午
10、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计算楼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并计算影长。 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影响年太
11、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气候、地势高低 16、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太阳直射点 在北半球( 3.21 9.23),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 9.23-次年 3.21 为北半球冬半年。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 12 月 22 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 3 月 21 日昼夜平分, 6 月 22 日昼最长。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 12 月 22 日昼最短。 ()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12、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 =夜长。 17、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8、昼长计算 昼长 =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 =24 小时 夜长 =( 12-日出时间) 2=(日落时间 -12) 2 ()日出时间 12: 00昼长 /2(或 0: 00夜长 /2) ;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 6: 00 ()日落时间 12: 00昼长 /2(或 24: 00夜长 /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 18: 00 19、
13、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 出现昼夜现象 ()地球自转 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球倾斜着公转 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 23 26):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 、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
14、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太阳直射点 ()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 12 点; ()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H = 90。 ()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例如:直射点的纬 度 =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 =极点的太阳高度=90
15、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 =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 =(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 3.21 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23次年 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 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南回归 线以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北侧,正午太阳在其
16、正北方向。 22、四季的划分: ()我国传统划分:以“四立”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欧美的划分:以“二分二至” 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我国气候统计和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 3、 4、 5 月 春季; 6、 7、 8 月 夏季; 9、10、 11 月 秋季; 12、 1、 2 月 冬季。 ()按气候含义划分:候平均温(即连续天的平均温): 为夏 季,为冬季, 为春季,为秋季。 23、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 月 22 日,
17、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 月 22 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海洋相反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季风影响,降水多 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
18、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讲地图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
19、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地图上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除 0和 180经线外,其余经线都能准确区分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用 0, 30, 60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划分为低纬、中纬、高纬三部分。 7.东西半球的划分: 20 W 往东至 160 E 为东半球, 20 W 往西至 160 E 为西半球。即东半球经度小于 20 W, 小于 160 E;西半球经度大于 20 W,大于 160 E。 8.东
20、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二者同为东经,则大值在东;二者同为西经,则大值在西;二者一为东经,一为西经,二者之和小于 180时,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当二者之和大于180时,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 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
21、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15等值线凸向规律:凸高则低。 16.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两点所在大圆的劣弧。大圆是球面上任意两点与球心所确定的平面与球面相交所得的圆。(注:特别大圆有赤道、经线圈、晨昏圈等)。 若:两地处于同一经线圈上,最短航线过北极或南极 最短航线向正北或正南。 两地处于赤道上,最短航线在赤道上 最短航线向正东或正西。 两地处同一纬线上,经度差不等于 180,最短航线趋向极点 在北半球最短航线先偏北再偏南;南半球先偏南再偏北。 17.经纬度差计算实际距
22、离:纬度相差 1 = 实际距离相差 111 千米;某纬线上的经度相差 1= 实际距离相差 111 千米 cos . (注:为纬度数)。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纬度相差多少 18.赤道上:每年有两次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有两次最小值( 66 34)。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不能形成台风。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赤道经过: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亚洲。赤道经过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瑙鲁、厄瓜多尔(基多赤道纪念碑)、哥伦比亚、巴西(亚马孙河河口)、刚果(布)、刚果(金)、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新加坡在赤道附近) 第讲地球上的大气 1地球的圈
23、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 )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地震波 分类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 (
24、P) 固体、液体、气体 较 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 (S) 固体 较慢 (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 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 千米处 (大陆部分 ) 该面下, P、 S 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 千米处 在这里, P 波速度突然下降, S 波完全消失 (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 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年高 地理 知识点 总结 复习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