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261-2005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pdf
《DB11 T 261-2005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 T 261-2005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20 B 23 备案号:16749-2005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DB11/T 2612005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 The Regulation for the Soybean Production 2005-03-28发布 2005-04-28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T 2612005 I 前 言 为规范北京市无公害大豆的生产和产品质量,使大豆生产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统一的质量标 准进行,特制定本规程。 本标准内容包括无公害大豆生产技术规程,是在大量试验研究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
2、站、北京市大兴区农科所、北京谷物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东、李国靖 、张连平、 台社红、 安立清。 DB11/T 2612005 1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生产的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栽培措施、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贮藏、产品质量的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春播、夏播、间套作大豆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3、B 135286 大豆(Soybean)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GB 4407.21996 经济作物种子油料类 GB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NY/T 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3912000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2000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00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春播大豆 在春季(4、5 月)播种的大豆。 3.2 夏播大豆 在夏收作物收获后播种的大豆。 3.3 间混套作大豆 间混套作是指在一定时期,大豆与其他一种或以上作物同时生长
4、,以提高产出量的种植方式。包括 混作、间作、套种 3 种形式。 3.3.1 间作大豆 大豆与一种或多种作物按不同行位相间排列的种植方式; 3.3.2 套种大豆 大豆与其他作物分期播种,相间排列,短期共生的种植方式。 3.4 DB11/T 2612005 2 种子纯度 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种子的纯度高有利于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种子纯度=(供检种子粒数异品种种子粒数)/供检种子粒数100%。 3.5 发芽势 是指提供测试的种子在标准温湿度 72h 内种子正常发芽的粒数与供试种子总粒数的百分比。 发芽势%=发芽种子粒数/供试种子总粒数100%。 3.6 发芽率 是指提供测试的种子在标
5、准温湿度 168h 内种子正常发芽的总粒数与供试种子粒数的百分比。 即:发芽率%=发芽种子粒数/供试种子总粒数100%。 3.7 中熟品种 出苗到成熟天数春播 111130d、夏播 96105d的大豆品种为中熟品种。 3.8 晚熟品种 出苗到成熟天数春播 130d、夏播 105d 以上的大豆品种为晚熟品种。 3.9 大粒型大豆 百粒重22g的大豆品种。 3.10 中粒型大豆 百粒重在 1822g 之间的大豆品种。 3.11 小粒型大豆 百粒重18g的大豆品种。 3.12 出苗期 全田有50%的幼苗子叶出土展开的日期。 3.13 开花期 50%的植株第一朵花开放的日期。 3.14 成熟期 全田
6、2/3 的荚果变成该品种成熟的颜色,摇动时有声响的日期。 3.15 全生育期 从出苗至成熟的天数。 4 无公害大豆生产技术 4.1 产地生态环境条件 4.1.1 产地生态环境条件参照 NY/T 391 标准。选择生态环境、排灌条件良好,周围无污染源,无易发 生病虫草鼠害和施用农药多的地块。 4.1.2 注意田间卫生,彻底清除病残体,严格按照肥料与农药使用准则管理。 DB11/T 2612005 3 4.2 轮作与土壤耕作 4.2.1 种植安排 4.2.1.1 轮作倒茬 大豆与其他非豆科作物至少以三年为一轮作周期。 4.2.1.2 轮作方式: a) 春大豆冬小麦或其他非豆科作物; b) 夏大豆冬
7、小麦或其他非豆科作物。 4.2.2 间作套种方式 a) 以大豆为主间作玉米:这种方式种植多样,多为 46 行大豆间作 12 行玉米, 大豆的密度接近 单作; b) 以玉米为主间作大豆:这种方式多为 2 行玉米间作 2 行大豆,玉米形成宽窄行, 缩小行间的行距 和株距或双株留苗,保证在玉米株数接近单作的前提下,在大行间种植大豆; c) 大豆与甘薯套种; d) 大豆与西瓜套种; e) 大豆与幼龄果树套种。 4.3 播种 4.3.1 种子准备 4.3.1.1 品种选择 选用国家或北京市审定通过的质量符合 GB 1352 要求的大豆品种。纯度 98%以上,发芽率 85%以 上,含水量 12%以下。并清
8、除杂粒、病粒、残粒。 4.3.1.2 晒种 在晴天上午,把种子摊放在平整的场地上,厚度 6cm 左右,晾晒 1d3d。 4.3.1.3 发芽试验 4.3.1.3.1 取样 取包或囤上、中、下三个部位有代表性的种子,混合均匀后进行发芽试验,每个样本取 100 粒,重 复 34 次。 4.3.1.3.2 发芽试验方法 先将种子放在 4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 4h 后使种子吸足水分后置于 2530的温度条件下, 保持 种子湿润,计算发芽势和发芽率。 4.3.1.4 种子处理 根据需要,分别对种子采用包衣、拌种或根瘤菌接种处理: a) 包衣:利用经过审批注册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规范包衣; b) 拌种:为了
9、防治地下害虫、合理利用微肥,采用药剂、微肥拌种; c) 接种根瘤菌:选用根瘤菌对种子进行规范处理。在拌种过程中,药剂一般可以和微肥同时使用, 但不能与根瘤菌混合使用,微肥与根瘤菌可以同时使用。 4.3.2 适期播种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4.3.2.1 温度 春大豆播种时,土壤 5cm10cm 的温度要稳定达到 10以上。 4.3.2.2 湿度 幼苗出土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60%80%。 4.3.2.3 播种适期 北京地区露地春播大豆的适宜播种期为 5 月初至 5 月下旬,地膜春大豆可以提前到 4 月中旬播种, 夏直播大豆应在 6 月25日以前播种。 4.3.3 播种技术 DB11/T 2612
10、005 4 4.3.3.1 播种方法 4.3.3.1.1 人工开穴播种:按密度要求的株行距开穴、点种、覆土。 4.3.3.1.2 机、畜作业开沟播种:边开沟、边点种、边覆土镇压。 4.3.3.2 播种深度 播深为 3cm5cm,土质粘重的土壤 2 cm3cm,沙土 3.5 cm5cm 为宜。 4.3.3.3 播后镇压 为了保墒,播种后一定要镇压,特别是露地栽培。 4.3.4 合理密植 4.3.4.1 春播大豆:适宜密度范围 8000 株/666.7m 2 20000 株/666.7m 2 ,矮秆品种可适当增加密度。 4.3.4.2 夏播大豆:适宜密度范围 13000 株/666.7m22500
11、0 株/666.7m2。 4.4 施肥技术 4.4.1 施肥的原则 按 NY/T 496 科学合理地平衡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施足底 肥,酌情追肥,生长的中后期叶面喷肥。 4.4.2 施肥的数量 一般每 666.7m 2 底施1000kg2000kg 有机肥,10Kg 磷二铵。 应根据土壤中各种养分的丰缺指标确定 最佳用量。 4.4.3 施肥的方法和时间 4.4.3.1 施肥方法 有机肥、磷肥和钾肥最好全部作底施,氮肥的 2/3作底肥,1/3追施。在开花结荚期叶面喷施尿素、 磷酸二氢钾和钼酸铵微肥。 4.4.3.2 追肥时间 苗期一般不用追肥,追肥在大豆开花期进
12、行。 4.4.3.3 叶面喷肥 在开花结荚期每 666.7m 2 叶面喷施尿素 1kg,磷酸二氢钾 100g,兑水 50kg,也可同时使用钼酸铵等 微肥。 4.5 灌溉技术 4.5.1 灌水原则 科学灌溉,合理用水,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4.5.2 节水灌溉技术 4.5.2.1 低压管道或水垄输水灌溉。 4.5.2.2 普及喷灌,发展滴灌,推广雾灌。 4.5.3 灌水时期 4.5.3.1 播前灌水或雨后抢播达到适宜幼苗出土和化学除草的要求。 4.5.3.2 苗期和分枝期不浇或少浇水,播前未灌水而植株又表现出受旱,可适量灌水一次。 4.5.3.3 花荚期遇旱及时灌溉,一般保证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 8
13、0%。 4.5.3.4 鼓粒期大豆对水分敏感,一般保证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 75%80%。 4.6 田间管理技术 4.6.1 查苗补种 在大豆出苗后要及时进行田间调查,发现有缺苗、断垄现象及早补种或移栽。补种的种子应催芽后 带芽补种,土壤干旱时,浇水点种,出苗后适当追肥。 4.6.2 定苗 应在第一 3出复叶展开时定苗,淘汰弱株、病株和杂株,保留健壮株。 4.6.3 中耕培土 DB11/T 2612005 5 大豆是中耕作物,一般进行 2 次中耕并培土。定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第二次在初花期进行,底肥 不足的结合中耕施苗肥。 4.6.4 病虫草害防治 4.6.4.1 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常用化学除草
14、剂参见附录 A。 4.6.4.1.1 苗前土壤处理 从大豆的安全性、药效持效期的长短、对后茬作物有无影响三方面考虑选择除草剂,这类除草剂在 播前或播后苗前施用,如酰胺类、取代脲类、甲磺隆和异丙隆除草剂等。盐碱地、干旱地、沙壤土和水 涝地不适宜此种方式,应采取苗后茎叶处理。 4.6.4.1.2 苗后茎叶处理 苗后根据大豆田杂草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如喹禾灵、 2甲 4 氯和草甘膦、甲磺隆和异丙隆等, 施药时期应掌握在杂草基本出齐,禾本科杂草在 24 叶期,阔叶杂草在 5cm10cm高进行。 4.6.4.2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措施参见附录 B、附录 C。 4.6.4.2.1 农艺预防 4.6.
15、4.2.1.1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 4.6.4.2.1.2 秋季翻耕 秋季翻耕,减少越冬虫源。 4.6.4.2.2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无机农药) 、物理机械诱杀、引入天敌等手段进行大豆病虫害防治。 4.6.4.2.2.1 虫害防治 可选用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或 G-P 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蚜虫;选用螟黄赤眼蜂,或白僵菌菌粉与草炭 土混合防治大豆食心虫。 4.6.4.2.2.2 病害防治 选用氨基寡糖素水剂防治大豆灰斑病、花叶病。 4.6.4.2.3 化学防治 限于毒性较小、残留低、使用安全,的有机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如经过多年应有证明使用安全的 菊脂类,部分中
16、、低毒性的有机磷、有机硫等杀虫剂、杀菌剂。应使用符合 GB 8321 及附录 D、附录 E 规定的农药。 4.7 适时收获 70%成熟时进行人工收获,95%成熟时机械收获。 4.8 收获后管理 4.8.1 晾晒和脱粒 人工收割后要尽快运到场院晾晒,预防荚裂丢粒,及时脱粒,防止雨淋。 4.8.2 贮存条件 大豆籽粒入仓贮藏的含水量必须在 12%以下。贮存温度低于 20,空气相对湿度低于 75%。常温 库贮藏的场所要干燥、通风、阴凉。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库内和大豆籽粒的温、湿度,籽粒含水量超标时 及时晾晒。 DB11/T 2612005 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常用化学除草剂 处理 方式 除草剂种
17、类 防治效果 备注 666.7m 2 用 33%施田补 200ml250ml 防单子叶杂草兼治部分阔叶杂草,对反枝苋效果 好 666.7m 2 用 72都尔(普乐宝)110ml130ml 以防单子叶杂草为主,兼治部分阔叶杂草 666.7m 2 用 50乙草胺 100ml130ml 以为单子叶杂草为主,对反枝苋无效 播前或播后苗前土壤处理666.7m 2 用 72旱乐宝 100ml150ml 以单子叶杂草为主,兼治部分阔叶杂草 苗前处理均对苘麻、野高粱效果差。 盐碱地、干旱地、沙壤土和水涝地不适宜 此种方式,应采取苗后茎叶处理。 666.7m 2 用 25苯达松 300ml350ml 或 25虎
18、 威 120ml 防除反枝苋、苘麻和打碗花等阔叶杂草 于大豆 13 片复叶期,阔叶杂草 34 叶或 株高 57cm时,均匀施药。 666.7m 2 用 20拿捕净 100ml120ml 或 15精 稳杀得 60ml70ml或 10.8高效盖草能 30ml 防除单子叶杂草(马唐、稗草、狗尾草) 于大豆 24 片复叶期,杂草 34 叶期均匀 施药 666.7m 2 用 5%豆草特水剂 100ml120ml 做茎叶 喷雾。 在大豆苗期(大豆真叶 12 片复叶期,杂 草 14 叶期) 苗后茎叶处理注:防除单双子叶杂草混合田,可选用上述防除阔叶杂草和单子叶杂草药剂,同量或适当减量混合喷施。 DB11/T
19、 2612005 7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大豆主要病害及防治 病害 名称 简介 症状 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 大豆花叶病 花叶病为大豆的主 要病害, 分布广泛, 发生普遍,通常发 病率 5%10%, 严重时可达 20%以 上, 明显影响大豆 产量和品质。 此病常因品种、温度和染病早晚表现出症 状差异。苗期染病,低温时表现明脉,温 度较高时出现皱缩、卷曲,以后萎黄坏死。 成株染病,叶上出现浓淡相间花叶症状, 或表现皱缩下卷、畸形。幼嫩叶片受害严 重,症状明显,有时可产生褐色坏死斑。 病株豆荚缩短,茸毛较少,扁平,扭曲。 重病株不结实,或结实后种子表面出现褐 色斑纹。早染病植株,节间和叶柄缩短,
20、植株明显矮化。 花叶病毒主要在种子内越冬。种子 带毒率高低与植株发病早晚和品种 抗病性有关,通常开花前和感病品 种植株所产种子带毒率较高。田间 主要通过大豆蚜、桃蚜、蚕豆蚜、 苜蓿蚜和瓜蚜传播,生长期也可通 过汁液接触传播。气候条件对病害 流行和症状表现影响很大,天气干 旱、蚜虫数量多,活动频繁,病害 发生严重甚至流行。气温 18左 右,植株皱缩最严重,30以上高 温则症状隐蔽。 1.选用抗耐病品种。 2.实行无病留种,及时拨除田间病株,精选无褐斑豆粒 做种。 3.加强管理,适期施肥、浇水,尤其注意及时防蚜,减 轻发病。 大豆细菌性叶烧病 细菌性叶烧病为大 豆主要病害,分布 广泛,大豆种植地
21、区都有发生,以南 方菜区发病较重, 常引起早期落叶, 明显影响产量和品 质。此病还可侵害 普通菜豆等。 此病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侵染叶 片和豆荚,也为害叶柄和茎部。幼苗染病, 子叶上先出现油浸状小点,以后逐渐变为 褐色小斑。成株染病,初期在叶正面出现 黄绿色小斑点,以后发展成红褐色正反面 稍隆起病斑,大小不等,进而病部细胞部 分木栓化,形成隆起小疱状斑,表皮破裂 似火山口斑疹状,病斑周围常具有黄色晕 环。发病严重时,病斑密布,相互汇合成 大块红褐色坏死枯斑,后期破裂。荚上病 斑初呈圆形小点,红褐色,后变成暗褐色 枯斑,稍隆起。 病菌主要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 带菌种子为重要传染源,条件适
22、宜 即可形成初侵染,由气孔、水孔或 伤口侵入寄主。发病后借风雨传播 进行重复侵染。病菌生长温度 10 38,最适温度为 2532 。通常在大豆生长后期发生。品 种间抗性有差异。 1.选择适宜于本地区相对抗耐病品种。 2.采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 可用 1%稀盐酸 液浸种 34hr 后洗净播种,也可用种重的 0.3%的 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拌种。 3.实行 23 年以上轮作,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 体,深翻土地,消灭菌源。 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 47%加瑞农可湿 性粉剂 800倍液,或 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或 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
23、倍液,或 25%噻枯唑可 湿性粉剂 800倍液, 或 25%二噻农碱性氯化铜水剂 500 倍液,或新植霉素、农用链霉素 5000 倍液喷雾,710 天防治 1 次,视病情连续防治 23 次。 DB11/T 2612005 8 病害 名称 简介 症状 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 大豆霜霉病 霜霉病为大豆的 重要病害,分布 广泛,北方地区 发生普遍,一般 病株 10% 30%,重病地块 或多雨年份发病 率可达 60%以 上,明显影响大 豆产量和品质。 此病全生育期都可发生,可侵害叶片、豆荚和 籽粒。种子带菌即引起幼苗发病,在第一片真 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退绿斑块,逐渐扩大 变黄坏死,空气潮湿叶背产生灰白
24、至灰紫色霉 层,即病菌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最后病叶坏死 干枯。成株期染病,初期在叶正面出现圆形至 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退绿斑点,后变成黄色至 褐色病斑,随病害发展病斑背面亦产生灰白至 灰紫色霉层,发病后期病斑汇合成大的斑块, 以后病叶坏死干枯。豆荚染病,一般症状不明 显,仅在染病籽粒表面或荚壳内表面粘附灰白 色菌丝层,内含大量病菌卵孢子。 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随病 残体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 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形成初 侵染,发病后产生大量孢子囊 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孢子 囊形成温度 1030,气温 20 22和高湿条件适宜发 病。通常叶龄高感病,随叶龄 增长抗性增强,病斑数量增多, 病斑减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1 261-2005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 261 2005 大豆 生产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