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A东侧为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 B东侧为东北平原,西侧为内蒙古高原 C东侧为内蒙古高原,西侧为东北平原 D东侧为黄土高原,西侧为华北平原 【小题 2】山脉 两侧地形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东侧为水稻,西侧为谷子 B东侧为水稻,西侧为冬小麦 C东侧为春小麦,西侧为水稻 D东侧为冬小麦,西侧为谷子 【小题 3】山脉 两侧分别属于 A东侧属长江水系,西侧属闽江水系 B东侧属海河水系,西侧属黄河水系 C东侧属珠江水系,西侧属长江水系 D东侧属闽江水系,西侧属长江水
2、系 【小题 4】关于四条山脉共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条山脉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B四条山脉都位于两省交界处 C四条山脉的东南侧降水比较丰富 D四条山脉两侧的农业类型都不同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4】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直接根据图示的经纬度和山脉走向判断, 为大兴安岭,为我国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小题 2】直接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山脉走向可判断 为太行山脉,以东为华北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冬小麦,以西为黄土高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为谷子。 【小题 3】同理分析,山脉 为武夷山脉,为闽江和长江支流的分水岭。 【小题 4】结合
3、上题分析,山脉 为巫山,则武夷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 A错误;巫山位于湖北省境内, B错误;受东南季风影响,故四条山脉的东南侧都形成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则多地形雨,降水量丰富, C项正确;武夷山两侧的农业生产都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主要山脉和区域定位能力。 点评:本题难 度一般,能根据图示的山脉走向和经纬度位置定位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我国的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判断即可,注意结合区域的气候类型差异、地形区差异、河流水差异,进而分析农业生产的差异等内容。 2004年 5月 7日中国教育报风沙威逼北京域报道,今年 4月 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 8次沙
4、尘暴天气了。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得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此回答题。 【小题 1】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将使北京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 【小题 2】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 )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小题 3】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 )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准静止锋过境 答案
5、: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空气中的沙尘,即固体悬浮物, D项正确。 【小题 2】影响我国的沙尘暴主要沙源地是我国西北的荒漠化地区。 【小题 3】沙尘暴是冬季影响我国北方的冷锋过境而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考点:本题考查沙尘暴危害。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沙尘暴的形成基本原理和我国的主要沙源地及主要的环境污染物。 自然灾害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区域中同一种灾害可能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导致的。回答题。 【小题 1】造成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 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圈层中 个人
6、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A B C D 【小题 2】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共有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沙尘暴 B旱灾 C冻害 D洪涝灾害 【小题 3】上述灾害在两地区的形成原因分别是 A海拔高,距海近 B纬度较低,海拔高 C地势低,纬度较高 D纬度较高,海拔高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同一种自然灾害则其孕育的地球圈层相同, 错误;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区差异与个人的应急反应关系不大, 错误。 【小题 2】我国青藏高原地势高,故气候高寒;东北地区纬度高,则冬季气候寒冷,故冻害是两地共有的自然灾害。 【小题 3】青藏高原
7、地区的冻害主要受地势影响;而东北地区的冻害主要因纬度高而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危害、影响因素和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能结合我国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形成的自然灾害。 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 法是 在家可躲在床、桌下或旁边 在影剧院,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 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跳楼 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影院里,人员集中,迅速跑到室外则容易造成拥堵, 错误;教室里,楼层较高,则跳楼可能加重伤害, 错误。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震的正确避震自救方式
8、。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当地震来袭时,面对不同的场景应采用不同的避震方法,注意避免二次伤害。 下列工程属于防灾减灾设施的是 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长江、黄河上游防护林工程 “西气东输 ”管道 沿海海防林工程 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 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组合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分析,西气东输管道建设和核电站建设主要是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而与防灾减灾关系不大。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工程建设。 点评:本题难度低,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并能掌握我国主要的工程建设的意义。 读下表,回答题。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9、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数量 /次 1110 1987 2742 2935 死亡人数 /万人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 /万人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 /亿美元 1310 2040 6290 6550 【小题 1】表中信息反映出,自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灾害的强度减小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 灾害数量增加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 A B C D 【小题 2】表中因灾死亡人数不断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降低 B减灾系统和防灾意识增强 C人口数量减少 D灾害强度减小 答案: 【小题 1】
10、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直接根据表格信息可判断,灾害的数量在增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 【小题 2】结合上题分析,灾害数量上升,经济损失增加,而人员死亡数量不断下降,反映了人们防灾减灾的成效,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和资源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结合表格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影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分析即可。 以下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 是 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 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 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 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 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 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 A B C D
11、 答案: D 试题分析: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所谓次生环境问题是指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问题,而原生环境问题是指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故 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环境问题的基本分类即可判断,注意区别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的判断。 下图是我国主要河流水质统计状况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从 2000年中国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看,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A I类水质 B 类水质 C 类水质 D V类水质 【小题 2】下列我国的河流中,水污染状况可能最严重的是 A珠江 B海河 C塔里
12、木河 D松花江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直接根据图示的比例大小比较分析即可。 【小题 2】我国水污染严重的三条典型河流为:淮河、海河和辽河。 考点:本题考查水污染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并能结合我国河流、湖泊的主要水污染状况即可判断。 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答案: C 试题分析:直接根据图示的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为我国华北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导致了地面下沉严重。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
13、环境问题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我国主要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和主要原因即可判断。 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A氟里昂等排放物 臭氧层破坏 B大量使用农药 土壤和水污染 C砍伐森林 酸雨 D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全球变暖 答案: C 试题分析:砍伐森林是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而酸雨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而导致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而形成, 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注意比较分析。 下列做法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A居民的家中冬季用煤炉取暖 B城市和乡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C将工厂
14、排放烟的烟囱加高 D将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运到农村倾倒 答案: B 试题分析:居民燃煤、工厂排放烟囱都会导致大气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向农村倾倒导致了固体废弃物污染,而植树造林是改善环境的表现。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利和不利影响即可判断。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 “绿色 ”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 “绿色食品 ”、 “绿色能源 ”、 “绿色消费 ”是当今的热题。据此回答题。 【小题 1】下列对 “绿色消费 ”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
15、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小题 2】为了生产 “绿色食品 ”,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 等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绿色消费 ”是指消费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而不是指购买绿色的物品, A错误。 【小题 2】使用低毒农药还是会导致食品污染,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危害人体健康,不符合 “绿色食品 ”的标准。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绿色消费、绿色食品的基本特征即可判断。 为保证
16、我国石油的战略安全,下列措施中叙述错误的是 A采取节油措施 B加强地质勘探 C投资开发国外石油 D减少汽车数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对于我国能源资源不足应采取的措施一般从 “开源节流 ”方面分析,而减少汽车的数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不利于经济发展,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能源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缓解能源问题的一般措施即可判断。 读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回答题 【小题 1】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B图乙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图甲模式有利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D图乙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小题 2】下列哪组生产方式不
17、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 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 B杭州研制成功节水生态型 “泡沫公厕 ” 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 D海尔集团研制成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小题 3】防治工业污染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实行末端治理 B实行分散治理 C控制污染物浓度 D推行清洁生产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直接根据两图的经济发展特征可判断,图甲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图乙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故 D项正确。 【小题 2】不可降解包装材料的使用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故 C项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小题 3】推广清洁生产利于从产品生产的全过
18、程注意保护环境,故 D项措施最佳。 考点:本题考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结合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异,并能结合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况即可判断。 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往旁边的山坡上跑 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旁或狭小空间,等待救援 C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D陷入沼泽地时,用一根长竹竿插入泥潭,用力往上爬 答案: D 试题分析:不 小心掉进沼泽地,自救的方法与身陷流沙时的情形是一样的;不要挣扎,应采取平卧姿势,尽量扩大身体与泥潭的接触面积,慢慢游动到安全地带以脱险。陷入沼泽地时,应将竹竿平放在
19、泥潭上。 考点:本题考查防灾避灾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常识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生需要掌握面对不同的恶劣环境而具备不同的避灾和自救能力。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题。 【小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小题 2】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 7 、 8月 B甲 3 、 4、 5月 C乙 5 、 6月 D乙 12 、 1、 2月 【小题 3】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降水集中,多暴雨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D气温高,蒸发量大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20、 B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该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华北地区最集中,故判断为旱灾。 【小题 2】结合上题结论,甲地为华北平原,春旱较严重,而乙地位于长江流域, 7、 8月受伏旱影响,故只有 B项正确。 【小题 3】图示丙位于云贵高原地区,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故下渗严重,导致了地表水不足,导致了干旱较周边地区严重。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根据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的主要区域分布特征进而判断自然灾害的类型,并能结合我国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其发生的时间和原因的差异。 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
21、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发达但防 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济落后,且防灾能力弱,则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较高, A错误;经济落后,但防灾能力强,则自然灾害的危害最小, B项正确;经济发达,但防灾能力强,则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不大, C 错误;而经济发达但防灾能力弱,则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最高,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防御。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经济发展程度、防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北 衡水 第十四 中学 下期 期末考试 地理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