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地理卷.doc
《2011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地理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地理卷.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地理卷 选择题 下图中纬线横穿该国的北部和南部,经线纵贯该国的中部地区,且北部和东部临海,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 判断此国家是 A沙特阿拉伯 B印度 C埃及 D巴西 【小题 2】 该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C 读世界四条著名河流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四条河流入海 口附近海域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是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小题 2】四条河流中, 1月份河水明显上涨的是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1】 A 读下面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有关图示区域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示区域跨世界两大洲、两大洋 B图示区域中 A区域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资源产区 C B区域的实际面积大于 A区域的实际面积 D图示区域中有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 【小题 2】关于 B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所在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 B B区域有该国重要的新兴工业中心 C B区域的气候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无关 D B所在区域自然带分布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B 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 地区降
3、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得出 A华北地区和浙江丘陵径流系数差距较大,是因为华北地区蒸发量小 B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就一定大 C云贵高原的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 ,是因为地形平坦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地区 【小题 2】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岭地区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对水源涵养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 B降水量增大,地表的侵蚀作用加强 C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径流系数增大,对
4、当地的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B 读新疆某山地沿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均降水量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若此山地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 A a B b C c D d 【小题 2】关于该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坡雪线高于北坡 B南坡降水大于北坡 C南坡自然带较北坡复杂 D没有发源于该山的河流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A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关于图中四个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岛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B 岛地处板块张裂地带,地热资源丰富 C 岛所属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岛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
5、气候 【小题 2】一艘运输船从 岛出发,经 岛到 岛,选择最近路线航行依次经过 A大西洋 好望角 印度洋 B大西洋 直布罗陀海峡 地中海 苏伊士运河 红海 曼德海峡 印度洋 C大西洋 巴拿马运河 太平洋 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 D大西洋 麦哲伦海峡 太平洋 台湾海峡 印度洋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读 “我国局部地区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图中 a山脉两侧山麓分布的自然带分别是 北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北侧为高山草甸带 南侧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南侧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A B C D 【小题 2】关于 A、 B两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B河流汛期长 A河流汛期
6、长 B河流含沙量小 A河流含沙量小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读两个国家的地形剖面图,甲剖面线为 55oN, 乙剖面线为 23o26S,下列关于两国的正确叙述是 A两国西部均分布有地中海气候 B甲国地广人稀,乙国地窄人稠 C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矿产品出口国 D甲国工农业发达,乙国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答案: C 关于澳大利亚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首都堪培拉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B墨尔本是澳大利亚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 C珀斯是澳大利亚东北沿海的主要城市 D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城市和港口 答案: D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与图中 A、 B、 C、 D四个海
7、域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墨西哥湾、南海、孟加拉湾、北海 B加勒比海、南海、阿拉伯海、北海 C加勒比海、日本海、波斯湾、波罗的海 D墨西哥湾、日本海、阿拉伯海、波罗的海 【小题 2】对甲、乙、丙三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国家石油资源都较丰富 B三个国家的人口都超过 1亿 C三个国家的河流季节变化都很小 D三个国家的首都都是该国最大城市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A 德国农业比重很小,仅占国民总产值的 1.6,但机械化程度高,以乳肉畜牧业为主。德国北部平原地势低平,冬冷夏凉,土壤贫瘠,德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在德国北部形成了 A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B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区 C全国
8、林业基地 D以水果、蔬菜为主的农业区 答案: B 下列属于西亚的农产品为 A黄麻 B马尼拉麻 C枣椰 D油棕 答案: C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下列岛屿距离图中大洲最近的是 A古巴岛 B火地岛 C塔斯马尼亚岛 D新西兰南岛 【小题 2】与其他大洲相比,本洲的资源优势是 A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 C淡水资源 D太阳能资源 【小题 3】当南极地区极地高压带范围达一年中最大值时,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进入枯水期 B巴西高原进入雨季 C红海的盐度处于低值期 D地球在远日点的附近运行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D 读 “我国某区域图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9、 1】图中最大的山脉走向为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西北 东南走向 D东北一西南走向 【小题 2】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 A甲地处背风坡,降水概率较小 B乙地处迎风坡,降水概率较大 C丙地吹偏西风,气温较高 D丁地吹偏西风,晴朗少云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D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及印度洋沿赤道纵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当 a处的上升流最强烈时,下列选项能反映北印度洋地区季节的是 【小题 2】关于下列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M地区的自然带呈现非地带性规律 B N 地区处在板块消亡边界 C J国家国际迁移人口占有较大比重 D棉花是 K 地区主要经济作物 答案: 【小题
10、 1】 C 【小题 1】 B 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关于中国省级行政区的正确选项。 【小题 1】以下各组省区中,按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的是 A湘、鄂、辽、宁 B川、贵、陕、内蒙古 C琼、浙、苏、沪 D赣、皖、鲁、冀 【小题 2】下列各组城市中,其所在省区与上海市相邻的一组是 A南京、杭州 B合肥、南昌 C福州、杭州 D济南、南京 【小题 3】北回归线自东向西依次穿过的省区是 A台、闽、粤、湘 B台、粤、赣、滇 C台、粤、桂、滇 D台、闽、粤、琼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C 甲乙丙丁四图代表我国四大高原区域范围图。据此回答下题。 四大高原均为生态脆弱区,但 造成生态
11、脆弱的原因不尽相同 A甲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土层较薄,植被稀疏 B乙高原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土壤锓蚀严重 C丙高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地表岩石裸露,植物难以生长 D丁高原气候干旱,戈壁、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答案: A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吉林省的地形特征是 A以山地、丘陵为主 B平原面积大,山脉呈南北走向 C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D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小题 2】关于吉林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在长白山区,大力发展了畜牧业 B在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松花江流域,普遍种植水稻 C依据不同区域的地形、水源等条件,发展了种植业、林业、渔业等 D利用其优越的气候、地形条件,发展成为我
12、国最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小题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夏季热量充足 劳动力价格较低 农业科技发达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 B C D 【小题 3】 A、 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多山的地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福建省 莆田 中高 学期 第一 考试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