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doc
《2010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选择题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 1】图中 A与 C的界线大致是( ) A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 50毫米等降水量线 【小题 2】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 ) A地貌与气候 B水文与土壤 C植被与水文 D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1】 A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为东部季风区,两者的界线大致是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小题 2】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地貌与气候,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 旅游业持
2、续发展的基础是 ( ) A动植物资源的利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C保护旅游资源 D制定旅游法 答案: C 本题考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是人类宝贵的自然与文化财富,只有精心保护,才能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护旅游资源。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2007年 “五一黄金周 ”期间,我国旅游市场异常火爆。读 “中国重点城市旅游实力比较图 ”,有关图中各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上海、广州、深圳是发展中旅游城市 B大连旅游人次比值大于西安 C大连、西安的旅游资源类型相同 D北京的旅游实力是最强大的 答案: D 读北京、昆明两地的旅客流量统计示意图,回答
3、下列各题 【小题 1】昆明旅游旺季长是由于 ( ) A气候条件较好 B市场距离较短 C交通通达性较强 D接待能力较强 【小题 2】两地客流量差异较大,最主要是由于 ( ) A气候环境的差异 B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 C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 D环境容量的差异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C 旅游客流量一般会随着与目的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是由于其它因素的作用,旅游客流量的空间分布会在距离衰减规律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波动。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图中在 700-1100km范围内出现了第二个客流分布高峰,其客源最主要来自( ) A台湾 B福建 C广东 D广西 【小题 2】从总体上看
4、,三亚市的旅游引力场主要集中在 1800km范围内,该范围内旅游客流累计百分比约为 ( ) A 25 B 43 C 68 D 80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有关旅游活动对水资源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旅游业用水量较少,对水资源影响比较小 B旅游活动无废水排放,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C旅游业大量用水与废水排放不会对当地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 D水资源不足和水体污染是发展旅游业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答案: D 本题考查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 旅游环境问题 成因 危害 污 染 自 然 环 境 水质污染 旅游设施排放污水、水上交通工具产生油污染、废电池和杀虫剂等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
5、消费活动,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和噪音等 危害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自身 大气污染 旅游交通的发展和能源的使用,建设不当,空气中的尘土,寺庙等的香火烟雾 固体废弃物污染 旅游者乱扔垃圾 噪音污染 旅游者和旅游车辆产生噪音,游乐设施产生噪音 视觉污染 旅游设施规划布局不当或设计、建设不合理 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目前,导致莫高窟洞内壁画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年久失修 B全球气候变暖 C敦煌地区沙尘暴增多 D大量游客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壁画的腐蚀 答案: D 研究发现,每 40个游客参观半小时,洞内的二氧化碳值就会升高 7.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 10%,温度升高 4 。由于游人数量过多,过多的二氧
6、化碳排放以及过度暴露于光线中,使许多壁画出现变色剥落现象,人为的损坏远远比自然的侵蚀更可怕。 旅游度假村在旅游规划进可以布局在 ( ) A大城市周围,便于人们与大城市联系 B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 C海滨地区的沙地上,便于人们观赏大海 D经济发达地区 答案: B 观赏下列自然景观受天气影响大的是 ( ) A肇庆七星岩 B科罗拉多大峡谷 C桂林溶洞 D黄山云海 答案: D 本题考查自然景观的分类。哈尔滨的冰雪、长春的雾凇、黄山的云海属于天气与气象景观,受天气的影响较大。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西湖美景名扬天下,观赏西湖的最佳位置是 ( ) A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 B低临水面 C适当距离
7、仰视 D适当距离远眺 答案: A 读图 ,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 四地的农业结构上应以畜牧业为主中国 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合作迅速升温,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明显更快。 2007年,广西接待东盟国家旅游者达 46万人次,而举办中国 东盟博览会之前的2001年只有 13万多人次。 【小题 1】广西发展旅游业的国际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 ( ) A政策优惠,旅游资源丰富 B交通通达度高,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 C广西沿海、沿边、沿江,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 D对外交流频繁,从业人员素质高 【小题 2】有利于打造广西与东盟国际旅游合作平台的措施有 ( ) 加强国际旅
8、游交通对接,实现旅游交通便利化 大力营建高档消费场所,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 复制各国著名人文和自然景观,营造国际氛围 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加强国际交流与沟通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读我国山水风景区最宜欣赏时间与纬度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主要在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小题 2】按规律推理, 处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 ) A纬度低 B地势高 C雨季长 D气温高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读下面的两幅图, “西安市国内游客构成省级变化图 ”和 “游客对西安市及周边旅游景点到访
9、率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关于西安市客源市场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山东省客源比重增长最快 B周边省份旅游资源客源和本省客源所占比重均下降 C在开发客源市场方面,应稳固周边地区的客源,重点争取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 D客源吸引半径呈标准圆状递减 【小题 2】关于西安市区及周边景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正确的是 ( ) A壶口瀑布的游客到访率省内高于省外,主要受景点知名度的影响 B兵马俑的游客到访率省内外均较高,主要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C动物园的游客到访率省内高于省外,主要受市场距离的影响 D省内游客的到访率与景点知名度存在正相关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C 健
10、康的、可持续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创新和进步的源泉,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 1】图示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图中丙区域文化景区的地域形态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是 ( ) A地形与水源 B气候与降水 C纬度位置 D地壳运动 【小题 2】某旅游团从北京出发,乘火车去甲地参观游览,经过的铁路线名称是( ) A京广线 B陇海线 C京沪线 D京包线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D 读庐山和黄山局部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 1】庐山和黄山风光属于 ( ) A旅游主体 B旅游客体 C旅游业 D旅游媒介 【小题 2】黄山 “四绝 ”中属于地质地貌景观的是(
11、) A奇松 B怪石 C云海 D温泉 【小题 3】下列有关甲、乙两处地貌景观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甲景观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乙景观主要由风化、侵蚀作用形成 甲景观主要由背斜构造发育而成 乙景观主要由石灰岩溶蚀而成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庐山和黄山风光属于旅游客体。 【小题 2】黄山 “四绝 ”中属于地质地貌景观的是怪石。 【小题 3】庐山的三叠泉瀑布是流水的侵蚀形成的;黄山的怪石主要是由风化、流水的侵蚀形成的。 关于把握观赏自然美景良机的正确叙述是 ( ) A到黄山、庐山旅游,秋季的观赏效果最佳 B游览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选
12、择雨过天晴的时候最佳 C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宜选择阳历 8月 1 8日 D反映哈尔滨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夏季的观赏效果最佳 答案: B 综合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寨沟是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是中国唯一拥有 “世界自然遗产 ”和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胜地。九寨沟 “水光浮翠,倒影林岚 ”,翠海、叠瀑、彩林、银峰以及特异的藏族风情,相互交融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 “神话世界 ”、 “人间仙境 ”。 九寨沟 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为生态旅游区,旅游者蜂拥而至, 2000年以来,每年游客量都超过 100万人次。 “黄金周 ”里游客塞满九寨沟 ,车队排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吉林省 吉林 中高 上学 期末考试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