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北省蔚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doc
《2010年河北省蔚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河北省蔚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河北省蔚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选择题 下图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同心圆为等太阳高度线,圆心为 90o),读图回答 13 题。 【小题 1】此刻,北京时间为 A 10:00 B 14:00 C 8:40 D 15:20 【小题 2】 两地经度相同, 两地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A B = C D = 【小题 3】甲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A昼夜平分 B昼长夜短 C极夜 D极昼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C 下表中所列的是 12月 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
2、甲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 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 56分 答案: D 随着南京到启东的宁启铁路的建设,江苏省内将形成苏北陇海线苏中宁启线苏南沪宁线与南北向新(沂)长(兴)线构成的 “三横一纵 ”的铁路网,外加 “两横一纵 ”的水运网和和高速公路网,江苏交运将上一个新台阶,据此回答 18 19题。 【小题 1】宁启线上的扬州市未将火车站设置在城区边缘,而是设在离城区较远的西北郊,其目的不是为了: A降低铁路建设和车站建设的成本 B减轻铁路运输对扬州市区的环境污染 C为城市发展拓展和预留新的空间 D避免铁路与南面的长江水运产生恶性竞争 【小题 2】下列关
3、于扬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古代因大运河的开凿和中国南北方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一度成为中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 B近代海运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促进了扬州市的发展 C扬州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了扬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D扬州附近的江都抽水站已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将为北京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提供水源保障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在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变化规律的是 A水田为主的农业 旱地为主的农业 灌溉农业 B水田为主的农业 灌溉农业 旱地为主的农业 C草原牧业 灌溉农业 高山牧业 D草原牧业 高山牧业 农区牧
4、业 答案: A 形成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因素是 A南北跨度广,热量条件变化大 B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年降水量变化大 C南北跨省区多,人口分布密度不一 D东西跨经度多,时间差异大 答案: A 读下面我国某地区东西和南北铁路干线的示意图,回答 1315题。 【小题 1】图中铁路交通枢纽 a是 A开封 B商丘 C徐州 D合肥 【小题 2】我国建设图中丙铁路线的主要原因是 A加快北方的煤炭外运 B沿线地区经济发达 .交通落后 C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 D沿线以平原为主,工程造价低 【小题 3】图中东西向的铁路干线分布有我国重要的工业地带,位于这个地带上的工业基地是 武汉钢铁、轻纺工业基
5、地 洛阳机械工业基地 上海综合性工业基地 新疆石油化学工业基地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劳动力不足 C化肥、农药不足 D水资源不足 答案: D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所以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资源不足。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读广东省内部区域划分图和海南岛轮廓图,回答
6、711题 【小题 1】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与这种差异形成无关的是 A地形及海洋资源的利用条件有较大差异 B国家给予这三个地区的对外开 放政策有差异 C这三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基础有一定差异 D三个地区所拥有的气候资源和城市数量有明显差异 【小题 2】广东西部沿海和海南岛都是重要的北运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的旺季出现在冬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热量 B交通、热量 C市场、水分 D交通、水分 【小题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海南岛的地势特征是 A西高东低 B北高南低 C四周高,中间低 D中间高,四周低 【小题 4】海南岛的制糖和制盐工业都很发达,其共
7、同的区位优势是接近 A消费市场 B原料产地 C科学技术 D能源基地 【小题 5】关于我国海岛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南岛和台湾岛的淡水资源丰富,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很小 B目前,我国主要海岛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加工利用 C保护好海南岛中部山地植被,对全岛水资源供应至关重要 D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经济,海南省始终限制发展重工业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4】 B 【小题 5】 C 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 46 题。 【小题 1】图中等高线所表示的景观是 A小溪 B平原 C沙滩 D梯田 【小题 2】该景观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
8、青藏高原 B江南丘陵 C黄土高原 D四川盆地 【小题 3】下列农作物在该区大面积种植的是 A青稞 B谷子 C甜菜 D甘蔗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D 双选题 黄河之害在于 “多沙少水 ”。 2002年 7月,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首次调沙调水实验,并获成功。回答 29 30题。 【小题 1】调水调沙实验是通过 “人造洪峰 ”将泥沙 “带入 ”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小题 2】下列方法和措施中,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 “缺水多沙 ”问题的是 A加快黄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 B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
9、变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 C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D在黄土高原干旱区推广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和储集工程 答案: 【小题 1】 AB 【小题 2】 AD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 “人造洪峰 ”将泥沙 “带入 ”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流水侵蚀作用和流水搬运作用。所以本题选择 AB选项。 【小题 2】黄河含沙量大主要原因是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治沙的关键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河下游水少的原因主要是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不协
10、调,上游地区引用水灌溉较多,所以应协调黄河各流域的用水。所以本题选择 AD选项。 海洋环境对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世纪人类将进入海洋经济时代,据此回答 27-28题。 【小题 1】下列现象会造成海洋污染的有 A埃及阿斯旺大坝的修建 B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水 C全球气候变暖 D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最终进入海洋 【小题 2】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上,是因为 A这里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 B这里海水运动规模和强度不大 C入海河流可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D沿海工厂排入的污水中富含氮、磷,为鱼类生长繁殖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2】 AC
11、【小题 1】本题考查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的区别。海洋污染产生的原因:垃圾的排放量和堆积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所以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水,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最终进入海洋属于海洋污染。所以本题选择 BD选项。 【小题 2】本题考查主要考查了大陆架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上,是因为这里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可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所以本题选择 AC 选项。 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办法是 A大力减少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量 B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 资源 C使再生资源不断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 D大力进口我国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 答案:
12、BC 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利用现状及解决措施。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提高利用率。可再生资源需要合理利用,保证其能永续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应当节约利用。所以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办法是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再生资源不断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所以本题选择 BC 选项。 下列城市组合中,属于长江流域,按干、支流由上游而下的顺序排列的有 A宜昌、宜宾、武汉、九 江、南京 B重庆、宜昌、武汉、南昌、上海 C昆明、贵阳、长沙、南昌、杭州 D攀枝花、成都、重庆、南京、上海 答案: BD 本题考查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河北省 蔚县 中高 下学 期末考试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