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2014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2.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同步]2014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2.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2014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2.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同步 2014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 2.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 2014 和平区二模)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 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的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1和 3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 1、 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 2、
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 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 1、 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所以分解落叶,2、 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解: A、实验组 2组合 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 的分解作用, A正确 B、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不灭菌,一个是湿润、不湿润自变量是灭菌、不灭菌,在湿润条件下 1、 2形成对照,在干燥条件下 3、 4形成对照,所以
3、1、 3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 B错误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 C正确 D、 1组和 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 2组和 4组由于有微生物,落叶不同程度的被分解, D正确 答案: B 点评:在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 对照原则: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 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即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单一变量:在实验设计中仅仅改变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
4、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且适宜实验的顺利进行 ( 2013 惠州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落叶丰富的土壤中筛选能分解纤维索的细菌 B家庭利用酵母菌制作腐乳 C用红色西瓜汁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D观察线粒体时,利用甲甚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腐乳制作,还原糖鉴定实验,观察线粒体的实验几个实验的综合性题目,可以根据选项涉及的每个实验的具体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分析判断选项 解: A、分解纤维素的菌生活在含纤维素丰富的地方,落叶落叶丰富的土壤中纤维素丰富,从中能筛选能分解纤维索的细
5、菌 A正确 B、制作腐乳的主要菌种是毛霉,不是酵母菌 B错误 C、红色西瓜汁对砖红色沉淀由遮蔽作用,不能用红色西瓜汁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C错误 D、观察线粒体时,利用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 D错误 故应选 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土壤取样,腐乳制作的菌种,鉴定还原糖的取材原则,观察线粒体所用的试剂,主要考查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 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 C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 D用加入刚
6、果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菌的操作,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分析判断 解: A、为防止土壤浸出液浓度过高,不能获得单菌落,要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A正确; 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防止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正确; C、可以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以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C正确; D、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 D错误 故选: 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操作方法及所用的培养基,主要考查学生对分解尿素的菌的分
7、离和计数这一课题的掌握与运用 为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下列各项构成了一个实验设计,其中不符合实验目的步骤是( )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 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 C将灭菌的落叶设为实验组,不做处理的落叶设为对照组 D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先找出实验目的, 然后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并结合选项描述分析判断 解: A、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往往在含有落叶的土壤中分别较多,所以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 A正确; B、由实验目的可知,实验
8、分两组,一组实验组,一组对照组,所以要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 B正确; C、应将灭菌的落叶设为对照组,不做处理的落叶设为实验组, C错误; D、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 D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土壤中分解落叶的微生物的获取,实验观察的指标,主要考查 学生利用微生物培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设计实验进行问题探究的能力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 “敌草隆 ”(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 a组高压灭菌, 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肯定错误的是( ) A a组为
9、实验组, b组为对照组 B向 a、 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检测敌草隆消失的情况,预计 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 b组敌草隆全部分解 D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答案: C 试题分析:阅读提供可知,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思路和步骤,然后结合选项描述分析综合进行判断 解: A、由题意可知, a组高压灭菌,没有微生物, 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所以 a组为实验组, b组为对照组, 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的有无土壤微生物,敌草隆的使用量、培养条件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所以向 a、 b中喷入
10、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B正确; C、 b组的敌草隆不可能全部分解, C错误; D、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只用砂土,实验效果 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的原则,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不同,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微生物培养的知识解决生产中问题的能力和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综合题 饲养动物常用的植物饲料中含有难溶的植酸钙等物质,很难被动物吸收利用,还影响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利用若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则能催化其水解成为可以吸收利用的磷酸盐等以下是科研人员从作物根部土壤中分离产植酸酶的菌株的过程示意图
11、请分析作答 ( 1)培养基中除了添加植酸钙以外,应含有 碳源 、 氮源 、水、无机盐等基本营养物质 ( 2)为防止杂菌污染,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等进行 灭菌 ,而且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呈 倒置 状态放置 ( 3)接种以前进行的一系列操作,目的是在培养皿表面形成 单个菌落 根据土壤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 菌落数 就能大致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 ( 4)由于植酸钙的不溶解性,使培养基中形成白色浑浊产植酸酶的菌株会水解植酸钙,菌落的周围将形成透明的区域,根据透明区域的有无,可初步判断该菌是否产植酸酶实验结果 显示 A E五种菌株中, E 是产植酸酶的理想菌株 ( 5)获得目的菌以后
12、,若要用于植酸酶的生产,还需要进行 扩大培养 答案:( 1)碳源 氮源 ( 2)(高压蒸汽)灭菌 倒置 ( 3)单个菌落 菌落数 ( 4) E ( 5)扩大培养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利用微生物培养的知识分离产植酸酶的菌株,先分析题图了解土从壤中分离产植酸酶的菌株的过程,然后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综合解答 解:( 1)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一般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四类 ( 2)为防止杂菌污染培养 物,应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处理,接种微生物后培养皿要呈倒置状态放置,防止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污染培养物 ( 3)接种以前进行的一系列操作,目的是在培
13、养皿表面形成单个菌落;据土壤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大致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 ( 4)分析题图可知,菌落 E周围的透明圈最大,是产植酸酶的理想菌株 ( 5)若要用目的菌生产植酸酶,还必须进行扩大培养,以增加目的菌的数量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技术,统计样品中菌落数的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微生物培养知识的 掌握和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纤维素酶在洗涤剂、棉织品水洗抛光整理和制浆造纸等行业上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科研人员作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 ( 1)图 1的 中接种的是造纸厂附近土壤, 培养基中的碳源应为 纤维素为唯一
14、碳源 中分别培养的是通过 刚果红 染色鉴定法选取透明圈较大的 5个菌株 ( 2)将这 5个菌株进行发酵产生的酶,加入到纤维素溶液中,测定 还原糖含量 ,由图 2可知 3号菌株酶活力最高 ( 3)对破壁前后的酶活力进行了比较,测得未破壁的酶活力为 3540U/ml,已破壁的酶活 力为 94U/ml由此可知,该菌所产纤维素酶为 胞外酶 酶 ( 4)要测定该酪的热稳定性,应采取的实验方案是 取 5只装有等量菌液的试管,置于 5种不同的温度条件,培养相同时间,测定还原糖的含量,若测得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大,则说明该菌的热稳定性较好 答案:( 1)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刚果红 ( 2)还原糖含量 ( 3)胞外酶
15、 ( 4)取 5只装有等量菌液的试管,置于 5种不同的温度条件,培养相同时间,测定还原糖的含量,若测得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大,则说明该菌的热稳定性较好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培养和应用,可以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图分析解答 解:( 1)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分离分解纤维素的菌,所以 培养基中的碳源应是纤维素,检测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所以 中分别培养的是通过刚果红色鉴定法选取透明圈较大的 5个菌株 ( 2)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经过一系列反应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纤维素溶液中
16、还原糖的含量来检测纤维素酶的活性 ( 3)由题意可知,纤维 素酶是胞外酶 ( 4)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测定热稳定性,可以取取 5只装有等量菌液的试管,置于 5种不同的温度条件,培养相同时间,测定还原糖的含量,若测得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大,则说明该菌的热稳定性较好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所用的培养基,检测纤维素酶的活性和热稳定性,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乙醇可部分替代石油燃料,利用纤维素酶、酵母菌等可将纤维素转化成乙醇,耐高温纤维素酶可以加速催化纤维素的水解,从而有利于酵母菌发酵产生乙醇 ( 1)某研究小组将 产纤维素酶的菌株,通过诱变
17、和高温筛选获得新菌株为探究新菌株所产纤维素酶能否耐受 80 高温,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 1 试管 2 第一步 加入适量缓冲液 加入等量纤维素酶溶液(缓冲液配制) 第二步 80 水浴保温 30min 第三步 加入 适量纤维素液 第四步 60 水浴保温 10min 第五步 加入 斐林试剂或班氏糖定性试剂 第六步 沸水浴中加热 2min,观察实验现象 结果与结论: 若 试管 1内呈蓝色,试管 2内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则表明该纤维素酶能耐受 80 高温; 若 试管 1和 2内均呈蓝色 ,则表明该纤维素酶不 能耐受 80 高温 ( 2)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乙醇属于 次级 (填 “初级 ”或 “次级 ”)代谢
18、产物 答案:( 1) 80 水浴保温 适量纤维素液 斐林试剂或班氏糖定性试剂 试管 1内呈蓝色,试管 2内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试管 1和 2内均呈蓝色 ( 2)次级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目的 “为探究新菌株所产纤维素酶能否耐受 80 高温 ”,因此需对纤维素酶进行高温处理,然后观察是否能将纤维素水解产生还原糖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鉴定观察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 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 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19、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解:( 1)根据实验是探究纤维素酶能否耐受 80 高温,所以应先对纤维素酶用 80 高温处理,常用方法为水浴 80 保温,对酶进行高温处理后,然后再加入适量的纤维素酶作用的底物 -纤维素,利用纤维素酶能使纤维素水解为还原糖,来验证经高温处理的酶是否还有活性,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或班氏糖定性试剂检测 如果纤维素酶能耐受 80 高温,则经 80 高温处理后,依然能使纤维素水解,经斐林试剂检测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反之,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 2)乙醇是对酵母菌无明显生理功能,并非是酵母菌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这样的物质为次级代谢产物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微生物的代谢
20、产物、微生物的应用价值以及探究类实验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考生关键能识记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的区别,以及能够根据题中实验目的结合表中提示完善实验操作步骤 ( 2012 保定一模)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利用秸秆粉碎液可以生产燃料乙醇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1)利用玉米秸秆生产乙醇首先选用 纤维素 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等,然后进行发酵获得乙醇,反应式是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 2)具有耐酸特性的酵母菌是理想的酒精发酵菌种,原因是 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发酵液 PH降低 为获取耐酸特性的酵母菌,可将野生酵母菌进行诱变,然后利用 选择 培养基筛选出
21、突变菌 ( 3)利用获得的突变菌和糖汁进行酒精发酵实验,为防止外来杂菌入侵,需要对培养基 灭菌 ,对操作空间 消毒 ( 4)为了探究最佳秸秆粉碎液浓度,设置梯度实验进行 探究在实验中可利用 活菌计数 法或 显微镜直接计数 法测定酵母菌数量 答案:( 1)纤维素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 2)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发酵液 PH降低 选择 ( 3)灭菌 消毒 ( 4)活菌计数 显微镜直接计数 试题分析:阅读通过可知,本题是利用玉米秸秆题干酵母菌发酵生产乙醇的题目,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分析解答 解:( 1)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料是葡萄糖,而玉米秸秆的
22、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所用在发酵产酒前要用纤维素酶对玉米秸秆进行水解,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反 应式是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 2)由反应式可知,酵母菌咋爱发酵时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是发酵液 PH降低,为了获得耐酸特性的酵母菌,可将野生酵母菌进行诱变,然后利用酸性较强的培养基对酵母菌进行选择培养,筛选成耐酸特性的突变菌株 ( 3)在发酵过程中应用无菌操作,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对操作空间和操作者进行消毒 ( 4)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常用活菌计数法或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故答案:应为: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纤维素酶的作用,酵母菌的发酵条件和反应式,选
23、择培养基的作用,实验过程的无菌技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如图为分离并统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 1)要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从高温热泉中寻找耐热菌,这说明 根据目的菌株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 ( 2)接种微生物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本实验宜采用 释稀涂布平板 法 ( 3)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最好选择菌落数在 30 300 间的平板进行计数若统计出在一稀释倍数为 105的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 30个,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 0.2mL,则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为 1.5107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步 2014 年人教版 高中生物 选修 专题 2.3 练习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