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浙江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浙江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浙江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记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信息包括 分封制 宗法制 世袭制 等级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中关键词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可判断这是层层分封,即分封制的体制; “大夫有贰宗 ”,这是大宗、小宗,即宗法制的体现; “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是等级制的体现;题中材料未涉及世袭制,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世袭制、等级制(礼乐制度)。 剑
2、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 引者)在 1922年和 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B与 “国民党联合 ”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 “最后的决裂 ”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分析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国共第一次合作最终破裂的原因。 “合作 ”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即 B项正确、 D项错误; A项在时间上错误, 1923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项对 “决裂 ”的
3、主要原因、主要责任判断错误,主要原因虽包括中共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主要原因和主要责任更主要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 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 1949年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D中共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指 1935年遵义会议; B项指 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C项发表于 1940年,都不属于题中的时
4、间段; D项在 1949年 春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下列各项,描述 1947年下半年情况的是 A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B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 C “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 D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指 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B项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 D项指 1934至 1936年的红军长征;只有 C项是 1947年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情况, C项符合题意
5、。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解放战争。 卢奇安在论撰史中提出: “历史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纤毫不染,照见人脸,丝毫不爽。这样,他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既不会歪曲真相,又不会使之失色。 ”他的这一史学理论缺失的主要是 A史家的创作激情 B作者的主体意识 C流畅的叙述笔法 D对史料的批判精神 答案: B 试题分析: “历史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 ”、 “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 ”,即是强调客观记载历史,而缺失主观的评判,即 B项所述。 考点:史学理论和常识 史学理论 史料、史识。 伯利克里说: “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
6、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 ”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A民主的广泛性 B决策的科学性 C程序的复杂性 D公民集体参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 “适当的讨论 ”即是强调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即 B项为正确答案:;其余三项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出。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决策的方式。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乙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7、 丙 查阅到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丁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试题分析:论从史出,甲、乙同学先提观点再找证据,论证研究顺序错误;并且第二步中的证据还不能充分、直接地证明第一步当中的观点(需要用参政的人口比例及雅典公民的参政状况说明);丁同学查阅到的十二铜表法只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世界最早的成文法 ”这一结论错误;丙同学的史料选取、论证步骤、论证结论都正确、较为严谨,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十二铜表法;史
8、学理论和常识 史学理论 史料选取、史学论证。 恩格斯说: “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并且不会有什么成功;或者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容易导致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导致雅典灭亡 B雅典的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 的发展从而导致雅典亡国 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
9、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 答案: C 试题分析: “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 ”,但他们既不从事手工业,也未进行自由民革命,这是公民责权利意识淡化的反映; “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 ”社会制度的落后阻碍了雅典社会的发展,导致雅典的衰落与灭亡。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衰落。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 “轻罪重罚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 不得基 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法律规定的立足点 C立法
10、的完整全面性 D打击犯罪的效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题中材料和所学知识,秦朝法律细密、严厉,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和君主专制的统治地位;古罗马法律重视证据、相对宽松,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利益,即 B项所述 “立足点 ”不同,符合题意答案:为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与中国秦朝法律的对比。 罗马法第一条规定: “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
11、落前完结。 ”材料说明 A罗马法是人类第一部成文法典 B罗马法的规定详细琐碎、不实用 C罗马法是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 D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显示法律尊严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涉及被告、原告必须到庭的义务及具体方式、案件审理结束的期限等,说明了罗马法 是比较完备系统,具有极强实用用性的法律。即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 ”(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 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 “新政 ”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
12、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 ”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 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中材料看,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机构之间的 “分权制衡 ”弱化, “合作 ”强化,这是为了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所作的灵活变通。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三权分立 ”体制的实践。 1877年 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 “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 麦
13、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 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 ”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 D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所述是指法国共和制终于得到确立,君主派的复辟阴谋最终失败,从经济基础上来说是因为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共和派力量壮大,即正确答案:为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
14、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赞同有权解散众议院。 ”此规定没有体现 D A行政分权的原则 B民主共和政体的实行 C参众两院的选举权对总统具有决定 D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意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可从总统、议会两院、内阁的分权得出; B项正是题中宪法所实行的政体; C项可由题中直接得出;总统任命内阁,内阁应该对总统负责,总统及内阁都应该对议会负责,故 D项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根据 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 “德意
15、志联邦 ”,其最高首脑为 “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 “联邦主席 ”改成了 “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 “德国皇帝 ”,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 “德意志皇帝 ”。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 “德国皇帝 ”,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 “德意志皇帝 ”。这一现象即德意志资产阶级中央集权与邦国分权、斗争
16、、妥协的结果,即 D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923 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 “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 ”,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 “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 ”中国民党有 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 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人选 “大人物 ”之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人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 “十二个大人物 ”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17、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 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C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D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 “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人选人数相当之多 ”说明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谋求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题中的顾维钧和张謇就是最好的例证。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的影响。 中共在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即最低纲领,要求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以下各项中属于中共在此后所进行的具有明显
18、反封建性质的斗争是 五四运动 国共合作出师北伐 南昌起义 国共合作协同抗战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共二大在 1922年召开,中共在此后进行的明显反封建斗争(含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的含义)只有 ; 项在 1919年; 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民革命失败后,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共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下列表现是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是 开辟 “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道路 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 基
19、本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结束 “左 ”倾错误对军事路线的错误指导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中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是指汲取教训、纠正错误,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实际的革命道路; 既不符合前述标准,也不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 “科学 ”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 ,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
20、部制消 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中所述的 “科学 ”的实质,主要是指在政治体制创新上为解决君相矛盾做出了较好的协调,即把制约相权与分工合作、调动宰相积极性相结合,也达到了强化君权的目的; BCD项都不是对这一实质的准确表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中关键词 “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21、”, “旧唐书 ”可以看出这是唐代藩镇割据状态下地方的财政、行政权等独立性极大,也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代藩镇割据。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 “民众自治 ”可以长久 C中国 “三代之政 ”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郭嵩焘是
22、和李鸿章等人同时代的洋务派官员,他不可能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据题中材料重点突出介绍西方民主政治与中国 “三代之政 ”、 “圣人治国 ”相比的可持续性、优越性;综合判断可选 D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洋务派官员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观察与思考。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 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 ”与 “公天下 ”共存 答案: D 试题分析:重点理解材料, “君
23、主专制的刚性 ”是指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下 “家天下 ”(把天下的一切当成封建君主的私有财产,即私天下)这一主线不变;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 ”是指通过官僚政治制度的创新、调整及选官制度的变化等,让地主阶级不同阶层都有分离政治、经济等利益的机会,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里的 “公天下 ”其实是整个地主阶级的私有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阶级本质(专题归纳)。 1905年清朝一道奏折中写道: “口口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 ” 。其中口口所缺文字是 A专制 B科举 C维新 D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题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浙江 建人高复校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