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浙江省建人高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将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看出, “立子立嫡之制 ”即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其他的制度,如礼乐制度、分封制都以嫡长子继承
2、制为基础。所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抗日歌曲,词曲作者麦新最初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歌词第二句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原来是 “二十九军的兄弟们 ”。以下事件与二十九军有关的是 A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B安德馨血战山海关 C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D蔡廷锴坚 守上海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33 年日寇进犯华北长城一线,担负喜峰口阵地防御的二十九军顽强抵抗,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 A 项 “宋哲元(时任二十九军军长)收复喜峰口 ”正确。 考
3、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27年上海东方杂志以 “农民状况调查 ”为题征文,要求应征者文章要 “注意于农民疾苦实际情形之说明 当以报告事实为主,切勿流于空洞 ”,后推出了 “农民状况调查 ”专号,集中刊载了 16篇农村调查研究专文和 23篇各地农民调查的 “征文节录 ”(涉及区域及文章数量见下表)。 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国民大革命时期人们对 “乡村问题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C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下城乡 “背离化 ”趋势更为凸显 D反映当时以近代实证科学为导向的调查之风颇为流行 答案: A 试题分析:伴随着 2
4、0世纪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出现巨大的结构性变迁,呈现 “背离化 ”趋势。一方面,城市发展加速,扩张明显,另一方面乡村则急速衰退,日益凋敝,给乡村 社会生存和发展形成的巨大压力和危机。国民大革命期间 “乡村危机 ”更引起了国人前所未有的关注。东方杂志以本着理性精神和问题意识,坚持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乡村危机以及复兴乡村的深度介入和引领性讨论,体现出了社会舆论对乡村危机的深刻关怀。 B、 C、 D符合材料, A材料不能反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
5、叹: “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 ”。材料反映的是 A北伐战争 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 D淮海战役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 ”、 “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 ”可以排除 A、 B、 C。淮海战役使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崩溃。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以下各项对这一时期外交形势叙述正确的
6、是 A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 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在区域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有三件大事:一是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交;三是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这一系列外交事件,打破了 20世纪 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从而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新中国在 建国之初,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 A选项。 C选项,新中国 50年代已经
7、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积极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 D选项,主要发生在 20世纪末 21世纪初,如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等。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向海外派遣维和部队 领导创立 “上海合作组 织 ” 参加朝核 “六方会谈 ” 积极参加裁军工作会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维和行动由联合国主导, 裁军工作也是以联合国为平台; “上海
8、合作组织 ”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 六方会谈以六国为主体,联合国不参与。 C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943年 1月的一份大公报写道: “中美、中英的新约成立,是中国百年来的大事。这两个公道的条约,把 租界 、 领事裁判权 、 驻兵权 、 内河航行权 等各种由不平等 条约产生的名词送进中国的博物馆。 ”材料中 “中美、中英的新约 ”签订的主要因素是 A废约是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主要目标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国民政府的不懈努力 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 “1943年 1月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
9、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与盟国美国、英国签订新约,取消治外法权。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是 “中美、中英新约 ”签订的主要因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 186l 1910) 在上海租界设武馆、 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轮船招商局在广播上做广告 D公司职员坐公共汽车上班 答案: A 试题分析:霍元甲生活的时代是 186l 191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服饰特点是土洋并存, A项正确;申报创办于 1872年,但武昌起义于19
10、11年爆发;广播出现在 20世纪 20年代;公共汽车出现于 1922年,所以 B、 C、 D项霍元甲都不能见到。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 社会生活的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4周年,某校排演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和建设的剧目,以下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中的是 A农民参加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B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20世纪 50年代赴西藏自治区从事援助工作 D当选政协委员,参政议政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土地改革发生在 1950-1952年, B抗美援朝是在 1950-1953年, D政治协商制度创立于 194
11、9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于 1965年,故 C项不可能出现。 考点:现代中 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这是 20世纪 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 “一五 ”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 ”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错误 答案: B 试题分析: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这一劳动口号反映了 “大跃进 ”时期的 “浮夸
12、风 ”盛行。 B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对该内容的理解, 错误 的是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明确了增强企业 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答案: C 试题
13、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 ”表明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改革的任务是 “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 A、 B、 D材料都有体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 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马克思说: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是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14、 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引发了巴黎市民起义 B巴黎公社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说 C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也是促使巴黎市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D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人民爱国的自发行为 答案: D 试题分析:工人运动的成功要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具有可能性;巴黎公社是在普法战争失败下,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因此具有偶然性; A、 B、C均正确;巴黎公社斗争的目标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项错误。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历史学者姚海在俄国 1917 年的 “电报革命 ”中写道: “俄国 1917 年二月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是以工人和卫戍部队
15、的起义取得胜利的。但在外省和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接受了彼得格勒革命的事实。 ”学者把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 “电报革命 ”,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 “电报革命 ”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二月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列宁当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权 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答案: D 试题分析:俄国 1917年二月革命在外省是以电报方式推进的。关于彼得格勒事态的电报使二月革命从首都向全国扩散,而各地地方自治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发表对革命的支持和反映自己要求的电报,这突出反映了沙皇统治遭到各阶层的广泛反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
16、月革命 20世纪 5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以下是各新兴力量崛起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应为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中国 “一五 ”计划完成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57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一五计划在 1956 年基本完成;20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本题选 。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美国驻华
17、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 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 “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 ”这一史料表明,美国 A对中国抗日战争持观望态度 B对武汉会战结果的不满 C对共产党的肯定 D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在 “长江以北的失败 ”感到失望,对 “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 ”表示怀疑,故只有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
18、争的阴云之下时,列宁曾热情地称赞 “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 ”。这里列宁称赞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B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C工农武装割据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 “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判断,列宁这句话是在一战临近的背景下所言,称赞的是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生活活跃的景象。 B、 C、D项均不符合 题干的时间信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1787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
19、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两院制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政局动荡、经济衰退。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 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 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 “州 郡 县 ”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
20、、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惑 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信息中可 以看出从秦朝到唐朝末年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中左右徘徊,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着矛盾与困惑,所以 B项说法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简子宣布: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 “
21、县 ”隶属于 “郡 ”的地方行政体制普遍建立 C中央以察举制方式任命郡县长官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初步确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辅助君王战胜敌 人的功臣中,官位为上大夫的封赏一县,下大夫封赏一郡,普通士人封赏田地十万亩,平常老百姓的话,使其生产买卖顺心如意。这表明春秋时期依靠世卿世禄制进行选拔人才的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明史 职官志载,自景泰后 “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浙江省 建人高复校高三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