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 “领地国家 ”的概念,其中 “领地国家 ”的特征是 :在封建制度下 ,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 ,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 “领地国家 ”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释了 “领地国家 ”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
2、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回顾已学知识可以直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这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952年至 1956年 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 100项, 1956年至 1957年有 400项。 1958年 8月 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 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 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科技领域出现 “大跃进 ” B “双百 ”方针推动科技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 “向科学进军 ”热潮初显成效 答案: A 试题分
3、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抓住关键信息时间限制 “19521956 年 ”“19561957 年 ”“1958年 8月 1日开始算起 ”,这三个月内科技成果变化过大,结合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 “大跃进 ”现象。故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美国学者达林 麦马虹在总结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 ;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材料空白处应是 A权利与金钱 B上帝和法律 C民主与科学 D智慧与德行
4、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 “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 ”,联系古希腊时期的时代背景内容,智者学派以及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内容与特点,可以直接得出当时的幸福等同于智慧与德行,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 源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思想内容的特点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前言中说: “我敢说,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 ”。下列说法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 “平等 ”比 “自由 ”更重要 B寻求 “平等
5、 ”,更要捍卫 “自由 ” C没有 “平等 ”就没有 “自由 ” D “自由 ”与 “平等 ”必须紧密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材料中 “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 ”“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 ”体现了作者寻求 “平等 ”及捍卫自由的思想,并没有突出平等与自由谁的重要性及关系,因此排除 ACD。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自由、平等 英国的 “圈地运动 ”始于 12世纪,是指地主强行圈占公有地,剥夺公薄持有农土地,或强买
6、自由持有农土地办牧场和农场。对 “圈地运动 ”理解正确的 是 “圈地运动 ”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 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 造就了广大的国际市场 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两大新的对立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圈地运动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了,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与国家市场无关,因此 符合题意,而 不合史实, 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果之一,排除 ,故选
7、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 国的国民教育 = 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依据题意在公式中,放在第一位的是 “苏维埃政权 ”,其它的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说明了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合理的因素来发展和完善社
8、会主义主权,这和马克思的建设理论是相通的,由此 B符合题意,而 ACD不和题意,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下图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税率,这反映 国家 1926年 1931年 英国 4 10( 1932年) 法国 12 38 德国 12 40 7 美国 20 53 日本 16 24 摘自全球大变革 A资本主义发展增快 B各国为克服经济危机而提高关税 C美国受经济危机影响最小 D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表的时间来看,各国大幅度提高税率正是发生在 1929-1933年世
9、界经济危机期间,此次危机从美国开始,对美国影响最严重,各国为了刺激内需和国家企业的发展,扩大出口,大幅度提高关税,实行关税保护主义,也导致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故选 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影响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 “(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 “冷战 ”)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 ”美国支持 “共同市场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B欧洲一体化旨在摆脱美苏 “冷战 ”的威胁
10、 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D “冷战 ”的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欧洲走向联合原因主要是欧洲实力衰落,为了摆脱美国控制和苏联威胁,因此 B表述不正确; “冷战 ”形成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D表述不正确; C不能说明美国支持 “共同市场 ”的实质。美国支持 “共同市场 ”是从其自身利益考虑,故 A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走向联合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 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 8642 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经济
11、体将年均增长 8%,新兴市场 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 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 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 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 “火车头 ”。 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 ”“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 ”“世界经济 ”“发达国家 ”可知 ,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B项符合题意; A、 D两项表述错误, C形成于 20世纪 40年代。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
12、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不时地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与材料所述风格类似的作品是 A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B大卫 .科波菲尔 C老人与海 D百年孤独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 深入剖析和努力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同时又对现存的社会秩序 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体现了现实主义。而 A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B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C属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 D属于魔幻现实主义
13、,故选 B。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 约翰 古斯塔夫 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序言中指出: “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 ”。这也就是说 A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 C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与认识,从材料 “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 ”可以得出历史的价值在于对现实服务,否则无任何用处,据此 C符合题意。 A表述有误,历史的过去性材料认为没有价值; B表述有误,理论指导问题材料并未体现; D表述
14、不合史实,横向联系说的是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材料并未体现。故选 C。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研究 历史的价值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 1969年 4月林彪向 “九大 ”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 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毛泽东在 1965年的讲话 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 B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国外交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而中美关系在
15、这个时候有改善的可能,因为在尼克松上台后,开始调整在亚洲的政策,包括对中国的政策,认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发展,没有中国的联合国事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中 国也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据此出现题干中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 41437个, 1962年为 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 D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16、学生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准确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再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等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失衡和困境,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制定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因此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八字方针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 1922年一位民族资本家言 :“我之廉价工人 ,彼 (日本 )亦得而使用 ;我之丰富原料 ,彼 (日本 )亦得而购买 ,就地制造 ,就地卖出 ,运费既省 ,关税无多 ,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 ,资本较吾雄厚 ,技
17、术较吾高深 ,对工厂之管理经营 ,亦皆养之有素 ,吾更何恃而不恐 ,吾将何术以善后。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倡导创办实业 ,进行实业救国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抵制洋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多种因素,其中帝国主义是最主要的因素,材料主要 反映的是日本向中国资本输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制造产品,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与在中国享受的优惠条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挤压、打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
18、只有完成翻地反封建的任务,即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才会从根本上改变,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明代政治制度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观点 找到明太祖颁布的几道圣旨作证据 乙 提出皇权有所限制的观点 找到张居正的相关政治活动作证据 丙 查阅到明太祖封了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等九王的相关史料 得出分封制在明朝仍然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结论 丁 查阅到大明律的具体内容 得出明代法律至上
19、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制的出现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之一,因此甲的思维逻辑不严谨;张居正明代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由此乙的逻辑关系符合史实,丙的表述前后形成不了逻辑关系,因此不合史实,丁的表述不合史实,在古代封建社会,是人治,而大明律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 ,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 “封驳 ”和 “谏议 ”
20、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 “封驳 ”和 “谏议 ”制度的机构是 A隋朝中书省 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的准确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的 “封驳 ”和 “谏议 ”的准确理解, “封驳 ”和 “谏议 ”即对皇帝的决策的审议。回顾所学史实可知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唐朝门下省是审议机构,明朝的内阁与军机处均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此题正确选项是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三省六部制 在 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 “名片 ”: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
21、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由此分析可知 正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 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 错误。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 “(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
22、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 ,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时间信息 “1601年 ”可知发生在明朝, 由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可得出当时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
23、系。最早出现在丝织中心苏州和杭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 。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归纳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 “孝经注、御注道德经、注释的金刚经 ”可得出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唐朝时不断颁布对儒家经典的释文作品,唐玄宗这一做法有利于弘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贵州省 联盟 第一次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