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34年 7月纽约时报称: “在蒋介石总司令的授意之下,中国的关税政策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 新的关税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美国、英国和苏联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这反映了 A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 B国民政府以妥协换取中日和平 C改订新约取得重大进展 D国民政府亲日倾向加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开始了局部侵华。材料中关税政策的变化是对美、英、苏的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税率提高,同时对日本的税率是降
2、低。故 A项排除; C项改订新约是 1928年的运动,故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国民政府的亲日倾向加强,故排除 D。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 “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 ”导致 “中外办罪 不得其平 ”的原因是 A沿海通商口岸 的开放 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 C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 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 ”,可知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依据所学知识,列强的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
3、的司法主权。故选D。 A、 B、 C三项破坏的是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 “它 ”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
4、料产地,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 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 “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近代国家思想 B屈辱外交思想 C传统夷夏思想 D殖民外交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 ”、 “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可以看出道光帝仍把清王
5、朝看作是 “天朝上国 ”,把西方侵略者看作是蛮夷之邦。这体现了其传统的夷夏思想,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 “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这场战事是甲午中日战争,是 1894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A、 C两项与史实不符; D项说法错误,中国政府的腐败是甲午战争
6、失败的根本原因;甲午战争主要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抵抗日本侵略,并没有发动起广大民众进行抗日,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 “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元代戏曲地位的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的中止,使才子们无法考取功名,转而在文娱形式上下
7、工夫。故材料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国家政策的调整。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元 曲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 “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 为数学而数学 的场合极少。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李约瑟认为九章算术是为解决统治官员要解决的问题而产生的,如土地丈量、税收等, “为数学而数学 ”的场合极少,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重实用的特点。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
8、学艺术 四大发明 古代科技的特点 旧唐书记载: “文宗大和九年( 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 ”, 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规定民间不得私置历法,但历法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法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雕版印刷比较成熟,故选 A。 B、 D两项从材料中无 法得出。材料与皇权的威严无关,故排除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9、四大发明 印刷术的进步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列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故 A说法错误; C项说法错误; B项应是草书。从材料中甲骨文与楷体汉字的对比可以看出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 “离经叛道 ”的思想家。对
10、这里 “离经叛道 ”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李贽认为理就在百姓的生活之中,对正统儒学提出大胆的挑战。故排除 C,选 D。李贽反对世人盲从孔子,提出 “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故 A说法错误。 B项说法与李贽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答
11、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可以看出,其主张人要不断学习,熟悉掌握了各类知识,道理也就明白了。故这是朱熹的格物致知。选 A。B 是陆九渊的思想; C 项是王阳明的思想; D 项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出的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A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
12、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内心修养,致良知就可成德业。故 A、 B、 C三项都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陆王心学 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A已经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B认为中国需要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了解 D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康熙帝晚年认为千百年后,中国恐要落后于西洋各国。当时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得到极大发展,依据 “千百年后 ”,可以看出康熙帝对西方文化没有深入了解,没有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压力,只是认
13、识到西方文化 有其先进性。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康熙思想 司马迁史记 龟策列传说:汉武帝 “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 ”。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博采百家,综合利用 C文化专制政策 D任各种学派自由传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汉武帝广泛的开放技艺才能的道路,全面扩展百家的学说,只要有技艺和才能都可以为国家效力。这是在独尊儒术的前体下,博采百家,综合利用,故选 B。 A、 C两项的意思相同,与材料内容不符; D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从这个条约的签
14、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这指的是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打 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 A。通过 B、 C、 D三项条约,中国的大门进一步开放,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
15、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840年 -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 “地方性事件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一场侵略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结果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中清政府
16、把鸦片战争定性为 “地方性事件 ”,明显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 的会战方案决定 “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 ”。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战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平汉铁路 ”、 “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 ”、 “江西南昌 ”等地名,可以判断是武汉会战,故选 D。 A 项地点在
17、上海、 B 项地点在山西、C项地点在徐州,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下图是 1937年 10月刊发在战时画刊杂志上张乐平的漫画杀鸡儆猴图,画中的 “鸡 ”代表 “上海日军 ”; “猴 ”代表 “日军部 ”。该漫画 A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 B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 C有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意味着中国取得了局部战场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37年 10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共同抗战,淞沪会战已经开始。 A项说法错误,当时是抗战的防御阶段。在抗战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战,故 B项错
18、误; D项是抗战的反攻阶段。故选 C。 考 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38年 5月 5日,蒋介石在反思抗战初期战事时写道: “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 ”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政府 A发动了淞沪战役以分散日军兵力 B发动了徐州会战阻止日军南侵 C依靠国联调停维护华北主权 D发动了太原会战以拱卫华北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 ”、 “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 ”由此可见国民政
19、府要迫使日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以打破日军先侵占华北的计划。材料是蒋介石在 1938年5月对战事的反思;徐州会战是 1938年 10月,故排除 B;战争已经爆发,故 C错误;使日军用兵于江南,分散兵力的是淞沪会战,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蒋介石日记载: “敌人以共产主义为第一对象,希望以本党本人为刽子手,希望国内自相残杀,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西班牙,我要严防 对共产党要放宽,使尽其所能事。 ”据此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材料中所述 “敌人 ”为美国 B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C蒋介石希望和中共合作抗敌 D蒋介石能以民族大义为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20、,为抗击日本侵略,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中 “敌人 ”指的是日本侵略者;此时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态度是要放宽,表明蒋介石暂时将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放到次要地位,以民族大义为重 ,共同抗日。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下表反映了 1937-1945年我国部分省份企业情况,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是敌后战场的经济支柱 B主要由爱国人士为抗击侵略自发创建 C使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平衡 D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在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北和西南部,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 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与史
21、实不符;敌后战场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故 A项说法错误;故选 D。这些近代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一张义和团的告示说: “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 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 B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C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D因八国联军侵华而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义和团反洋的理由是洋人假借通商与传教掠夺我国领土、以鸦片毒害国人、占据上海,台湾、瓜分中国。 这体现了义和
22、团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 B。 A项与材料不符; C、 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A反清灭洋 B扶清灭洋 C以清灭洋 D反清扶洋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由此可见,义和团这一时期的主张是反清灭洋。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上海
23、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 19世纪 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证实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失败,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二次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