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 “砍山 ” “众木尽噘 ”“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 ”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 “刀耕火种 ”。材料中没有涉及 BCD选项的内容。故本题选择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刀耕火种。 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写道: “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
2、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下列有关这个 “突兀的海角 ”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承载着欧洲人去寻金的梦想 B记录着航海家前赴后继的征程 C见证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兴衰 D控诉着黑奴贸易的残酷和血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并调动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突兀的海角 ”指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通过此地命名的好望角。西欧人通过这个海角到达东方寻找黄金,所以 A正确。新航路开辟中达伽马和麦哲伦船队先后经过此地,所以 B说法正确。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者顺着此路向东方开始了殖民扩张,所以此角见证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兴衰,故 C正确。黑奴
3、贸易又称三角贸易,从西欧出发到达非洲西海岸再到美洲,然后从美洲返回欧洲,没有经过南非的好望角,所以 D说法不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 经过。 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写到: “从 1785年到 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有 A自由主义开始盛行 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C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D “日不落 ”帝国的建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时把握材料中所给时间 “1785年到 1824年 ”,此时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
4、的时间。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自由主义经营模式盛行,故本题选择 A。 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是在17世 纪。 C垄断组织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D时间是在 18世纪中期,不符合题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罗斯福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 “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的世界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 是我在宪法权限之内力求迅速实施的 ”。 “这些措施 ”指的是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推行以工代赈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
5、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说明罗斯福为挽救美国经受经济大危机伤害而采取的措施,即罗斯福新政。新政中对农业进行调整,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由政府提供补贴。大危机时不是产量不足,而是生产过剩了,所以题肢 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 “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 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 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上述理论的提出 A表明美国告别了 “自由放任 ”的政策 B促进了战后国
6、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涨的局面 D强调了政府要充当 “守夜人 ”的角色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凯恩斯理论的精髓是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就是运用此理论进行新政,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所以本题答案:选择 B。国家干预经济并不能说明 “自由放任 ”的政策的结束,所以 A不符合题意。 C局面出现说明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与题干意思相反。 D政府 “守夜人 “是指政府直接掌管经济活动,不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
7、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 这表明他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 “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 ”可知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是列宁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实行的非常政策,对巩固苏维埃政权起到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向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材料明显是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作用,所以 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显示出战时共
8、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 B不符合题意。 C说法错误,该政策不是向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l 3, 1932年上升 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 90。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 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 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结合材料所给的时间去把握历史事件。 1931 年正式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购买机器设备完全是为了发展重工业,增强国家的实力,因此 C 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不符合历史史实。 B新经济政策时代已过。 D此时二战还没有到来。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 下图是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各代表团团长的合影,有关这次会议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为解决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B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C活跃着新中国代表团的身影 D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依据题干 和图片可知是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 7月,美、中、苏等 44国家为解决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在此召开会议,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由此可知, ABD均正确。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故 C说法错误,因此选择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 下表是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 +为顺差, -为逆差。导致美国进出口贸易在 20世纪 70年代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
11、.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A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B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 C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表格反映 20世纪 70年代美国对西欧贸易逆差拉大,说明当时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因此本题选择 B。 A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是在 1947年,时间不符合。 C说法不符合实际,由于关贸总协定签署,贸易保护主义得到遏制。 D成立时间是 1989年。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西欧国家的联合。 1986年 1月 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 “这一次邓小平再次
12、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 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其中 “持续不断的改革 ”指的是 A设立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 B发表了南巡讲话 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D开发和开放浦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按照题干所给定时间去分析对应的历史事件。 A深圳经济特区设立是在 1979年。 B是在1992年。 D项时间是 1990年。均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
13、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 就必须 提倡 组织起来 ”。为此中共中央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由材料中 “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 ”和 “组织起来 ”,所以本题选择 B。 A土改时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是把合作社规模进一步扩大,属于左倾错误。 D是把土地使用权放给
14、农民,实行联产经营,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批喷气式飞机诞生的场景, 小明同学为这幅照片拟了四个标 题,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B公私合营高潮的到来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图示反映实景是建国初期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这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的成就。当时,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同时并举,公私合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所以 B不符合题意。 A的标志是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 -天津航
15、线的开通。 C1956年底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有企业的典型代表,所以本题选择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文献通考记载:开宝 (宋太祖年号 )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牒,即日辇至左藏库,给以券,仍敕诸州:凡商人赍 (携带 )券至,当日给付,不得住滞,违者科罚。下列有关材料中的 “券 ”,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标志着飞钱的诞生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抑商政策的转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券 ”是专门代替钱币的一种凭证,商人携带这种券可
16、以免去携带大量现金交易的麻烦,相当于现在的支票。由此可见,这种方式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是交子,材料中没有提及。 B飞钱是在唐代诞生的,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经济政策的变化,故 D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货币的演变。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首秘色越器诗 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C赞扬了宣德 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 D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中反映的是唐朝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
17、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因此本题选择 A。 BCD反映的均不是唐朝的瓷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 “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 ”材料中的 “设局 ”指的是创办 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天津机器制造局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到沪以来 ”和 “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 ”可知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企业,该企业性质应该属于军事工业。题肢中 A 属于此类性质。B虽是李鸿章创办,但其性质属于民用工业,不符合题意。 C是张之洞在湖北创办军事工业。 D是崇厚在天
18、津创办的军事工业。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1895年至 1911年,上海新办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 112家,占全国总数的25.1,开办资本 2799.2万元,占全国总额的 28.6。出现 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把握题干中的时间“1895年至 1911年 ”,该阶段由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
19、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的机会。 AC属于民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B属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政策。故本题选择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描述的这一发明,最早出现于 A 19世纪 60年代 B 19世纪 70年代 C 19世纪 80年代 D 19世纪 90年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材料中 “火树千株照水明 ”显然描述的路灯的发明, “地埋铁管通街市 ”描述
20、的电线。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电灯的发明。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标 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从 1870年起,爱迪生开始研制电灯。故这一现象最早应该是 19世纪 70年代,所以选择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时代的到来。 对下列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行业 数量 占比( %) 行业 数量 占比( %) 机械工业 181 40.4 食品加工 22 4.9 化学工业 56 12.5 教育用品 37 8.2 电器工业 29 6.5 矿 冶 8 1.8 纺织工业 97 21.7 其他工业 18 4 A. 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B. 战时需
21、求的刺激 C. 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 D. 官僚资本的膨胀 答案: B 试题分析: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和民族资本家为了支援抗战,保存中国近代工业,将沿海工业迁往西南等内地。从表中机械、化学和电器工业与纺织、食品工业比重看,轻重工业比例并不失调,所以 A不符合题意。表中没有反映民营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对比,所以 CD均不符合题意。表中机械、纺织和食品加工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因此正确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 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在莫斯科电影展览会上,评判委员会的评语是:以其勇敢的现
22、实主义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这部获得 “荣誉奖 ”的影片是 A定军山 B风云儿女 C渔光曲 D歌女红牡丹 答案: C 试题分析:渔光曲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影片,该片关注社会底层,将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A是中国第一部电影。 B的主题曲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歌。 D 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四部电影只有渔光曲是获国际奖的影片,所以本题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电影事业。 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 至 1911年,共建铁路 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 40
23、%,中国人自建铁路 为总率的 14%。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握住题干时间是解题的关键,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形成,依据材料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 ”可知 正确。依据材料中 “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 ”结合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机会,可知 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苏省 海门市 第一次 诊断 测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