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 “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B分封制崩溃,各家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百家争鸣 C孟子等儒生得不到重用,消极遁世 D从现实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权谋之徒,摒弃儒家学说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原因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其中 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并未提到; B项干扰较大,但是材料中 “弃捐于世 ”一句说明儒术是被抛弃的地
2、位; C项在材料中无法看出,也不可能是材料想要说明的问题; D项表述符合题意。 考点: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百家争鸣 陈旭麓先生说: “人们多注意 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 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即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 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下列具有 “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的主张是 A “天下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 ” B “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 ” 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
3、D “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姻缘 ”, “要去帝制,必除孔教 !”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各阶段思想观念的解读能力。其中 A项反映的是农民阶级在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主义思想,不具有 “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 B项是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思想,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符合题目要求;C项是维新派对洋务派观点的批判,但时间不是 60年代; D项是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彻底推翻封建礼教的观点。故 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师夷长技 ”的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甲午战争之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
4、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 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 “中学为体 ”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近代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的掌握能力。题中关键信息是 “甲午战后 ”,材料大意为学堂或学会在表面上的口号和真正教学的内容上出现不一致。结合 19世纪末思想界的特点是维新思想为潮流,所以 A、 B、 C三项的说法不正确,
5、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中说: “自竞争人权之说兴 ,机械资本之用广 ,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 ,一变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毋庸讳言者也。 ”这表明陈独秀 A对资本主义深刻揭露,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表明了其无产阶级立场 C其思想已受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D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所怀疑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与认识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陈独秀对西学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弊病的阐述。但是
6、也不表明他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赞成无产阶级的立场,题中 1915 年的时间说明 C 项也不正确。本题选择 D 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民国十二年孙中山发表一篇演说: “民国成立到今日已经十二年了。这十二年中没有一天没有变乱。这个变乱不已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简单的说就是新旧潮流的冲突 旧思想是妨碍进步;总是束缚人群的。我们要求人群自由,打破进步的障碍,所以不能不打破旧思想。今天要请诸君 来打破旧思想究竟用什么标准呢?大略的讲便是拿一个主义做标准。 ”孙中山的话表明当时中国社会 A各种思潮激荡,新旧潮流冲突 B人们普遍信奉旧三民主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马克思主
7、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成为 “标准 ” D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成为 “标准 ”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时代特征的把握能力。根据材料中的表述, 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不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故 C错误; 1924年国共才合作,故 D项也不符合题中民国十二年的时间。 考点: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 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 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 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
8、,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 ”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观点程度的把握。材料中肯定了中国的考试制度,西方也曾效仿。但在中国古代 “虽讲资格,也是虚文 ”,旨在说明其功能并没有得到正确发挥,而 “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 ”才道出了孙中山的本题。根据四个选项的表述, D项正确。 考点: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共和体制与考试权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题是:毛
9、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他们最应该选择的学习资料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毛泽东著作的背景的记忆能力。题中要求的主题 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根据四个选项中的著作, D项发表于 1956年,符合题目要求。 A、 B、两项均是对革命主题的探索。 C项是建国前对国家学说的探索。 考点: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 2011年 9月 18日,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现场组织指导对 “杂交稻之父 ”袁隆平研制的 “南优号 ”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 900公斤难关的重任。对此
10、评述正确的是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水稻亩产 900公斤难关在 1958年大跃进时期就已经攻克 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D世界性饥饿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得到解决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是在 1973年取得突破的,属于文革期间 ,故 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各地大放“生产卫星 ”的情况不属实,故 B错误; D项没有把握对其功用认识的程度,错误; C项的评价是比较符合史实的,为正确选项。 考点: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评价 欧洲某部文学作品描写
11、了一个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的故事。后来一位音乐家将之谱成歌剧公演,赢得观众热烈回响。公爵被视为民族英雄,激发当地人民起来反对统治者。下列作品中与该部作品所反映的思潮相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及风格的认识与理解。根据题中材料的描述,应当是贝多芬对法国拿破仑的颂扬,该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流派,题中四个选项中, A项为浪漫主义; B为现实主义; C是绘画中的立体画派; D是印象画派;故 A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 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 学艺术 19世纪以来的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
12、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 ”这段话是评价 A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进化论的历史影响的理解。题中的关键信息是 “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 ”,四个选项涉及的内容中只有C项的进化论与之相符。 考点: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生物进化论 进化论的影响 中国第一部 “机械工程学 ” 奇器图说是 17世纪初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共同翻译、编写而成的。以下情况有可能出现的是 该书吸收了伽利略研究成果 该书介绍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后来的中国学者对该书
13、不予重视乃至贬斥 该书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现象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记忆与把握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语是“17世纪初 ”,那只有在此之前已经发生的历史才有可能出现。伽利略死于 1642年 ,所以符合题中的时间要求;牛顿在 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属于 17世纪末; 17世纪属于中国明清之际,后来的闭关锁国证明了 是对的;中国近代从 1840年开始,故 的说法错误, 组合是正确的。 考点: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经典力学 伽利略、牛顿的理论贡献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 (约 1567 1620年 )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
14、前 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 “只听得两边炮响 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 山下抛放 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我国至迟到明代火药已广泛用于军事 D神话小说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提炼能力。小说作为通俗性的文学体裁,反映了大众的生活,故 D项错误; A项材料中并没有进行比较和表述;小说有虚构的方式,故不能以此来推算火器使用的时间, B项错误;作者在文中描述火器,说明当
15、时一定是有了比较多的应用,故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火药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描述中国科技: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为政治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B史书中关于日食的记载不准确,不足为信 C记录者为取悦统治者而弄虚作假,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 D记录者可能受 “天人感应 ”思想影响,以此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 解读能力。题中所说 “日食 ”在古代是一种不祥的现象,而
16、且当统治者残暴时,记录就多,开明时,记录就少,说明这种记录有一定的目的,即认为日食是上天对君王的提醒,要尽量施行仁政,故 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董仲舒思想 一位大学者的诗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 “天地生物之心 ”,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知行合一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与史实记忆能力。材料中 “急穿芒履去登临 ”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 “造化心 ”的。属于程朱理学的修养方式。四个选项中: A不属于方法论的
17、范畴, B、 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到: “黄氏(黄宗羲)之 ”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 若以为其所论仍与 现代 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 现代 事物为尺度。 ”材料主旨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A根本没有跳出儒家思想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 C与现代思想不符,没有创新 D儒家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的大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省略号之前阐述了黄宗羲的思想有对儒家思想继承的一面;省略
18、号之后的部分又表达了不能否认其思想具有 “现代 ”精神,所以通篇体现的观点即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项正确;其它三项不符合题中材料的观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黄宗羲思想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 天定 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 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使 “儒学变为儒教 ”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孟子主张施行 “仁政 ”,荀子提倡 “仁义 ”和 “王道 ” 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 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
19、王阳明提出 “致良知 ”和 “知行合一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题中的关键信息为 “儒学变为儒教 ”,而且被改造后获得了 “被崇拜的偶像 ”的地位,根据史实,第一次指的是西汉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被确立为正统地位,第二次则是宋明理学吸收佛教与道教的精华后重新被看作官方哲学。所以本题选择 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黑格尔说: “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 ”黑格尔这里所指的苏格拉底的观点是 A “人生而平等 ” B “认识你自己 ” C “知识即美德 ”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答案
20、: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的观点的理解。题中的关键信息是 “作为思维的人 ”,强调理性思想。 苏格拉底的代表观点,选择 B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苏格拉底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 “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 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荒诞不经,反映欧洲人早期的愚昧 B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 C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 D阐述理性学说,出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对
21、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阶段特征的把握。“置于世界的中心 ”说明从以神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 ”一句说明还缺乏理性思维;而题目中并未涉及教义的内容,故该题正确选项为 B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 “历史现象 ”与 “历史结论 ”的区别问题。 “历史结论 ”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 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百家争鸣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B卢梭的 “社会契约论 ”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C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被汉武帝采
22、纳 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出 “信仰得救 ”的主张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和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选项中 A、 C、D三个都属于对历史当时的某件事或者某个现象的描述;而 B项的表述不是描述某件事,而是将 “社会契约论 ”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建立了某种联系,表达了一种观点,属于 “历史结论 ”。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影响 一位学者说: “明初虽然出现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样不朽的小说,但在当时 并未得到广泛的流行。一直要到弘治、正德以后,这两本长篇小说才得到迅速的刊刻流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三国演义最早版本是嘉靖元年刊刻的,水浒传更是只有嘉靖以后的
23、版本。 ”这是因为 A社会经济繁荣,通俗文学符合一般城镇民众的口味 B活字印刷术发明,使得书籍的印制与流通更为方便 C通俗文学地位上升,已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 D政治风气开明,通俗文学的创作不再列为禁书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明清时期通俗小说逐渐流行的原因。通俗文学的流行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平民化趋势,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扩大,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故 A项正确; B项的时间不符合题意; C、 D两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明清小说 综合题 ( 13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多年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苏省 泰州市 姜堰 区高三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