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尚书 召诰说: “有夏服(受)天命。 ”周代铜器 “毛公鼎 ”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 ”。这一政治理论的思想核心是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天人合一 D敬天保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释读材料。两段材料谈的是一个观点,即夏朝和周朝的统治都是 “受天命 ”,也就是材料论及的核心和主题,即统治者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因此 B的选项符合题意。 A、 C两项都是天与人的关系,偏离材料主题;材料中没有“敬天保民 ”的内容,排除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
2、仲舒新儒学 最近,一些学者针对史学界长期存在的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义和团运动针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并不是单纯的发泄,或者对西方文明的 “敌视 ”,而有现实的原因。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阻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另外,切断清军、联军的交通与通讯,也是义和团破坏电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说明,在评价历史事 件时要 A根据立场确定观点 B坚持采用革命史观 C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D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是现象,也是盲目排外观点得出的依据。但是透过现象,就会得出,义和团
3、运动这种破坏行为是出于反侵略斗争的需要,这是破坏行为的本质。 C符合题意。 A项违背了历史评价时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材料讲的是材料与观点、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的问题,而不是坚持采用哪一种史观去评价事件的问题,否定 B;材料分析的是义和团运动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问题,而不是在评价历史事件中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民报创刊于 1905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党人讨伐专制政府、抨击晚清虚假 “宪政 ”的檄文都是从该报刊传播开来的。据此分析 A近代传媒的发展有利于启蒙社会 B民报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报刊
4、 C早期报刊的发展与政治运动相伴而生 D立言议政、通达民情是早期报刊的主要功能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05年,正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时期,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冲击了专制和封建独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根据题干,这一时期的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成为传播这一思想的主力阵地。 A项正确。 B项无法从材料或史实中得出; C项与早期报刊的历史实际不符;早期报刊的功能是介绍时事,讨论商情,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民报 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引入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当时中国出现了三百多个政党,各党派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
5、规则,在议会中进行权力博 弈,最后出现了总统独裁,多元民主政治失败。这说明 A议会民主制度弊端丛生 B多党并存必然会导致无政府状态。 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政治败坏 D中国社会缺乏法制传统 答案: D 试题分析:议会民主制度弊端丛生是错误的结论,排除 A;多党合作并存必然导致无政府状态也属于错误的结论,中国现在就是多党并存,排除 B;当时中国政局的混乱与辛亥革命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与材料更不相符,排除 C。结合“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 ”,即中国社会没有与之适应的法律传统,因此是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议 会民主制(课标外) 中国家庭结构的明显变化是在 20世纪 2
6、0年代左右。根据调查显示,尽管一些富裕之家仍然保持传统的大家庭,但是 46 口之家的小家庭在北洋政府时期已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规模已经不是多代同堂或多个已婚子孙或兄弟共存的大家庭,而多半是夫妻与已婚子女组成的 “直系小家庭 ”。上述家庭结构的出现 A标志着中国传统宗法制的崩溃 B是中国社会人权和个性解放的结果 C标志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 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家庭结构逐渐变小,说明以族权、夫权、家长制为代表的传统家庭开始解体;越来越多小家庭的出现是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参与社交和政治活动增多在家庭观念中的反映,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来人权发展的体现和个
7、性解放的结果,因此 B项正确。这一时期,传统宗法制依旧存在,家庭结构变小不是其崩溃的标志,充其量只能说明这一制度在衰落中,否定 A;导致家庭结构变化的因素很多,如生产力水平(春秋战国的个体小农);思想因素(一夫多妻);政策因素(计划生育)等,经济结构解体的标志应该纺与织和耕与织的分离等经济现象的变化上,家庭结构 的变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不是标志, C 项表述不严密; D项则包含在项当中。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课标外)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 “文以载道 ”和 “代圣贤立言 ”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 “革
8、故更新 ”而不是 “朝代更迭 ”。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 “文学革命 ”的目的是 A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C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所谈的事件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应该从属于思想上的变革,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因此从属于反封建这个目标, C为正确答案:。 A项中的彻底变革社会制度错误,他们尚未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B、 D是客观影响
9、而不是目的。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 “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他着重强调: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 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 ” 。毛泽东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党内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C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 D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的实践 答案: B 试题分析:八七会议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的低潮中召开的, B 正确。C、 D均在八七会议之后,排除。从国民革命运动到八七会议,中国革命尚未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排除 A。 考点:近
10、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八七会议 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 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 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 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找出题干中的因果关系:生产技术的复杂化和垄断组织的出现,而垄断组织的出现也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正确选项是 B; C项因果关系与材料相反; A项与材料所述不一致; D项叙述错误,垄
11、断只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与条约这一内容相关的国际背景是 A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战略 B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回顾所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 1950年 2月,当时“冷战 ”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抗加剧,美国正在将日本变为反共反苏的前沿。中苏结盟指向明确,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
12、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目标表面上指向刚刚战败的日本,实际上指向当时日本的扶植者美国。 A正确。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是在日本经济复苏之后,排除 B;不结盟运动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也是在这一条约签订之后。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边倒 1992年以前,在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很多学者把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每一个动向都视作为资本主义的 “和平演变 ”。这说明 A中国理论 界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概念界定 B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巨大阻力 C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D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教训深刻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 “1992年以前 ”,进行
13、时间定位:当时正值邓小平“南方谈话 ”前期,中国改革进入关键阶段,阻力加大,国内围绕着姓资姓社问题争论不休。这样即可圈定正确选项 B。中国对市场经济的概念不是没有界定,而是不敢涉足,排除 A;此时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排除 C; D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 一般认为,通过 “1953年到 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这说明 A我国将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进现代化 B我国建立起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 C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D我国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经
14、济管理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3年至 1956年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主体地位,成为领导我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 A为正确选项。三大改造忽视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多样性, B错误;三大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只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前提, C错误; “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 ”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学者潘君祥说: “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 ” 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
15、,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20世纪初期, 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B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 D 1992年,中国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 答案: A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落后国家、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据此排除 C, 1933年的美国不属于落后国家; 20世纪 20年代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 9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都属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题作用和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有悖于材料所述的核心思想。再分析 A
16、项, 20世纪 初期的中国,国家落后,近代化的历程刚刚起步,清政府企图通过这些措施发展经济,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挽救晚清王朝,符合题干的中心含义,是最佳选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鼓励商业的政策(课标外) “在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缺少战胜日本的实力。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 ”1888年原本预订购入 300箱炮,后因为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所以北洋海军只购入了 3箱炮。这里说明 A军事将领的素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洋务运动导致中国社 会弊端丛生 C中日两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巨大反差 D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落
17、后的体制和涣散的军纪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给了两段材料,第一则材料说的是清军军纪败坏;第二则材料说的是政治制度腐败,即体制的落后和腐朽。因此 D项的结论相对全面并符合材料。 A项夸大了军事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 B项结论错误; C项与事实出入较大。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 “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 ”。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
18、的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说,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缺乏更多的社会阶层,没有形成声援太平天国的力量。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尚未诞生新的强大的阶级力量。这根源于中国社会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已经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D项最符合题意。材料谈 的不是小农意识,排除 A;是指由工人阶级在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同农民结成的革命联合,同时也不符合社会实际,排除 C; B项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因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19、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 “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 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 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 ”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 A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 B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 C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D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研读材料,排除错误的选项:东周时期全国性的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封建礼教更未出现,排除 B、 D。结合所学,经过西周的长期统治,黄河流域已经形成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共同体。统一的华夏民族正逐渐形成。再根据题
20、干 “(周王朝) 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 ”可以得出,周天子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精神上的天下共主。这种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并不需要周王,但是他们也不得不表面上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这也是他们能把周天子的名号维持到前 256年的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统一民族的形成(课标外) 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 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
21、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散在郡县的侯国 ”基本可以确定文中记载的当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再据 “尽可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 ”采取一些发展经济的措施,使诸侯国内经济发展、人丁兴旺,说明地方权力的扩大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根据所学, “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 ”不是准确的结论,根据上述材料得出这一结论未免以偏概全;汉代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是汉初政治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封国权力过大。材料没有论及 “七国 之乱 ”,排除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存 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网疏而民富 ”; “故物,贱
22、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 ”。司马迁在这里体现出的经济思想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发展经济应该农工商并重 C对私人营利采取一定的放任态度 D发展商业应因地制宜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 “网疏而民富 ”; “各劝其业、乐其事 ”“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等句可以得出,政府应对黎民百姓的经营活动少一些限制。 C符合题意。材料的核心思想并不是重视农业,排除 A,也没有涉及 “农工商 ”孰轻孰重的问题,排除 B;至于 D项中的 “因地制宜 ”更没有体现出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司马
23、迁的经济思想(课标外) 明太祖宝训指出, “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拥堵,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 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 ”。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 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 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 D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 答案: C 试题分析:研读材料,提炼材料的主题思想,即 “轻徭薄赋,重视农业 ”。这一思想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培植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材料涉及到一点赋税思想,但未触及赋税制度本身,排除 A;这一措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吉林省 吉林市 普通高中 上学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