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 个体异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B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 个体异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可知材料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因为 “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
2、发展 ”。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 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 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 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 “阳光灿烂 ”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C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D农民享有优 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21 年,由于新经济政策实施,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因而 “阳光灿烂 ”,所以 C符合题意。其他不符合这个时间,故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 “市场失灵 ”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 “政策失灵 ”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经济两者的不足。其中自由放任政策 “市场失灵 ”的最主要证据是在 1929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而国家干预的最主要不足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时显示的不符合国情导致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时候。故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罗斯福新政和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的影响。 2011年 5月德 国 “毒黄瓜事件 ”发生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宣布暂时禁止来自德国的黄瓜及相关产品入境。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A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 B必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C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D必须坚决抵制全球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行为是一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表现, A和 C说法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所述事件没有直接联系,而 D项说法太绝对,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能顺应这种趋势,适时调整
5、自己的政策, D明显错误,答案:为 B。 考点: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全球化面临的问题。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 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 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D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1992年为中国 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和所学史实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可以知道正确答案:为 D。 考点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共十四大。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相对容易判断但考查的知识很广,第 项从 “食堂 ”“公社 ”等可判断处于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第 项从 “山河归人民 ”“庆新生 ”等可判断是新中国成立时;第 项从 “科学发展观 ”“
7、三十载 ”等信息可判断出应是 2008年前后;第 项根据 “自主权 ”“责任制 ”等信息,对联应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据此本题应选 ,选 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 策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 “贵贱有序 ”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 “贵贱有
8、序 ”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却主张 “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孔子。 韩非子的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先王之政重在 “尚贤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诸子百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主张。韩
9、非代表法家的历史观是 “社会发展变化 ”的说法,且据此要 “是今非古 ”、不断改革变法,即与时俱进,故选项 C正确; 是老子的主张, 是儒家的主张,故 A、 B、 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韩非子。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经世致用的主张符合其要求。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中国传统
10、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 关于近代前期的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C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代前期的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虽然主张不同,但是都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主张,近代资产阶级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在行动上脱离群众,这是其阶级局限性导致的,其思想也有这一特征,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比较。 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
11、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科技带来生产力的进步是必然的,而这两项技术是人类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如工业革命使人类分为两大对立阶级,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生活出现巨大变化,如电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黑暗等。所以 都对。而 阐述的是其消极影响,与题干所要求的不符,排除 。答案:为 B。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
12、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的作用。 以网 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 .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总之它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人们出行方式是否变化与此项技术无关,那应该是交通工具是否进步决定的。所以答案:为 B。 考点:现 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 某历史课外兴趣小组要办一
13、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 “眼睛 ”,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 “发明 ”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A信息时代的到来 B理性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宣传材料中 “明亮的 眼睛 ”和 “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 ”可以看出此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电力的发明和使用,所以应该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
14、的近代化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些交通工具的传入,使中国接触到了近代先进工具,必然会在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而且先进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A和 B都正确,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近代中国铁路等 交通设施是由外国控制的,交通工具传到哪里,外国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所以 C正确,是否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不在于这些工具的传入,而主要在于这些传入的先进工具盒设备由谁来控制,所以 D项说法错误,答案:为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影响。
15、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元朝 C北宋时期 D清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各个选项,只有到了北宋,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如: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等。这样,宋代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大的割据势力,我们说到了北宋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政治制度的变化。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 “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
16、不难,葫芦变化有 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 “依样画葫芦 ”,再结合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弊端逐渐暴露的史实,可判定答案:为 D。此题 B 项的干扰性较大。从 “集成样本四巨册 ”可见官员很是繁忙,从 “揣摩 ”“仔细看 ”可见官员绝不敢疲于应付,皇帝绝对独裁的标志是设置军机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制度。 下列政治制度或措施中 ,不是针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明朝在各
17、省设三司 C北宋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汉初出现的王国问题,所以不符合题意;明朝在各省设三司是为了解决地方官员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问题,也排除;北宋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是为了防止地方的知州权大难治,也不对;三省六部制是针对中央的丞相权力而言的,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日双方对 1894年 7月 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 点 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 点 52分,彼我相距约 300
18、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 B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清 释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中方研究是 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王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集团
19、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北洋军阀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列强忙于 “一战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此时已全面走向腐朽,成为众矢之的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本国封建势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认识两大社会矛盾是什么?一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二是国内阶级矛盾,这是思考的重点。矛盾汇流是因为帝国主义选择了 “以华治华 ”的统治方式,把中国的反动势力统治作为统治工具,反动政府既代表国内剥削阶级的利益,又代表帝国主义的利益。另外, C项的情况只能突显阶级矛盾, B项的情况只能突显民族矛盾, D项的情况只能主要激化与民族资产阶
20、级的矛盾。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 “帽业专家 ”盛锡福帽店的发展历程。某历 史文献有如下记载: “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失去辫子 ”以致 “时兴起戴帽子 ”,只有在推翻清朝时才会出现。辛亥革命发生后,南京临时政府颁令强行剪辫,故 B正确。 CD都在 B后,不符合题干 “最早 ”要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辽宁省 朝阳县 柳城高 中高 上学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