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说文解字载: “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 A血缘 B地域 C信仰 D出身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材料中的关键词 “祖庙 ”是祭祀祖先的居所,祭拜人与祖先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实际上本题考察了宗法制。宗法制完善于西周时期,它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歌八百壮士: “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
2、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 ”歌词所反映的事件( ) A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抗日战争。结合歌词中的关键词 “谢团长 ”和 “八百壮士 ”可知,这是淞沪会战时,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奉命据守上海四行仓库,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中国军队第 524团第 2营 40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在日军重重包围中孤军奋战四天五夜,击毙日军 200余名。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仍用团的番号称有 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
3、段,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 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 “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 了 !”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飞过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了 “冷战 ”时期国际关系的阴影,此 “阴影 ”是指( ) A 1961年柏林危机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 1964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美苏争霸。题干中提到的 “纽约 ”、 “俄国人的原子弹 ”、 “哈瓦那 ”、“冷战 ”等关键词,描述的是 “冷战 ”时期美苏争霸过程中的 “古巴导弹
4、危机 ”事件。这是 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的,这是冷战期间美苏 两大国这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争霸。 法里德 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 “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群雄竞起 ”反映的政治局面是( ) A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权力真空 B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C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主导作用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
5、势。本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 “群雄竞起 ”,说明一些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战后出现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崛起,世界局势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1991年苏联后出现了 “一超多强 ”的局面,世界格局超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因此 A、 C说法错误, B与本题无关,只有 D项符合材料反映的主题。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 全球通史中写 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
6、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 “第二次革命 ”的直接目的是( )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十月革命。结合材料中的 “列宁 ”、 “四月份 ”、 “半年后 ”,可知 “第二次革命 ”指的是十月革命。 “第一次革命 ”指的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第二次革命 ”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因此 A项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目的。
7、19世纪末 2O 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 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学习西方制度,变法一时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的重大变革。本题为时序排列题,首先要弄清楚各个选项内容出现的时间才能排列。 项内容是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的深远影响; 项内容是 1898年发生的戊戌变法引发的社会思潮; 项内容是 1919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
8、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项内容是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的重大影响: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合刚才的分析可发现 D项时间排列是正确的,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的影响;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解释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时说 “毛泽东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
9、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根据以上材料判断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含义是( ) 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 立外交关系 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 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项内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项内容说法错误,毛泽东讲话内容的主要意思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要建交,但是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建立初 期的外交方针。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 )
10、A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B强大的军事力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D发达科技和教育 答案: C 试题分析: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多极化导致政治多极化,最终形成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因此 C项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一位学者认为 :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11、B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答案: D 试题分析:经济多极化趋势。材料中的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 ”指的是东欧剧变和苏联后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结束,世界在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各国在经济全球 化趋势影响下更加注重本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因此 D项内容与材料相符合。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趋势。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 “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 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
12、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一定程度上忽略个别考察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答案: B 试题分析:整体史观。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 “整体 ”,可以知道作者强调研究世界历史应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这是史学研究中 “整体史观 ”。整体史观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
13、。下列表格的形成属于史学研究的( ) 欧洲主要国家产业部门劳动力结构 (万人 ) 德国 1882年 1895年 1907年 1925年 1939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824 624 614 829 806 440 988 1098 595 975 1321 900 899 1455 1130 英国 1841年 1851年 1871年 1911年 1991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54 307 230 205 449 237 182 559 446 161 946 727 57 743 1861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答案: C 试题分析:史学研究的方法。题干表格的内
14、容是将欧洲主要国家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人口数据收集上来后,按时间进行了列举比较,这是对史料的整理,因此C项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 公社委员会;所有公社职员的工资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等等。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 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 人民公仆 工农联盟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显示了无产阶级建立专政的决
15、心;公社委员会由人们选举代表组成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公社职员的工资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说明公社委员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巴黎公社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联合农民阶级,因此建立的不是工农联盟政权,应排除。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性质。 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五四运动。题干中的关键词为 “动荡 ”、 “传播 ”、 “愤怒 ”、 “爆发 ”,他们的
16、顺序反映了此事件爆发的历史背景,符合这四个关键词反映的历史背景的只有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统治中国,对外妥协卖国,对内无力控制军阀割据的局面,造成社会动荡;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先进分子接受并受到影响;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民感到震惊,由北京大学学生游行示威开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这主要是指( ) A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瓦解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C推翻了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 D结束了封
17、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本题的关键词为 “巨变 ”和 “中国近代化的闸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次巨变;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经济上推动了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发展的 “短暂春天 ”。四个选项的说法中只有 A项说法最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荀子 儒效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央集 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
18、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周的分封制。题干材料中的 “周公 ”指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武王去世后,他辅佐周成王管理天下,在平定 “三监 ”叛乱后,周公大行 “封建 ”,分封功臣和贵族。结合材料中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说明姬姓贵族在封国中占居的比例很大,周朝成为姬姓贵族统治的天下,以此形成了 “宗国一体 ”的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最大。 A、 B、 D都是秦朝时期形成的政治现象应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段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
19、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加强了封建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本题的关键词为 “封建政治 ”和 “郡县政治 ”, “封建政治 ”中的 “封建 ”指 “封邦建国 ”即分封制,由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称为贵族统治; “郡县统治 ”中的 “郡县 ”指地方的行政区域划分,从秦开始地方行政长官的选拔和任命由中央垂直管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形成官僚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转折。 A项说法适用于郡县政治;
20、C项说法前一句适合于贵族政治,后一句适合于官僚政治; D项说法适用于郡县政治,都应该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 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 “乏人 ”局面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范仲淹的话中指出:科举考试以考辞赋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辽宁省 实验 中学 分校 高三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