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曰: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 “鼎 ”与材料中的 “鼎 ”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 ”的迁移,由已学知识可知 “鼎 ”在古代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鼎 ”被赋予国家权力的象征,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早起政治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
2、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 “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 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 “扩展能力 ”。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C在俄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共产党宣言 ”、 “19世纪中叶 ”、 “资本主义还有
3、很强的 扩展能力 ”等信息科推断出材料是巴黎公社失败根本原因的阐述,依据已学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尚未能达到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史学家张鸣在红色的个 案 苏维埃乡村追求中说: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 另类 乡村政权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 埃(我 湘赣边界方言)政府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苏维埃运动走出了中国化的道路 B苏维埃政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认识有误 D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
4、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与理解的能力。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可知苏维埃运动就是毛泽东的 “工农武 装割据 ”,这是在中共领导下,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农民阶级的理解是共产党和我 (农民 )的政府,符合工农武装割据的性质,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 1929 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但是, 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
5、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D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的实施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姑姑了红色政权。因此国民党政权反对农民阶级,今儿反对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雅虎知 识堂评价某战
6、役 “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 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依据所学,可得知此战役名称是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阿空插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结合已学及题干信息 “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 ”、 “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 ”、“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 ”,可得出 A项与题意相符,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选 A
7、。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平型关战役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 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可见他已经认识到 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
8、可以采用排除法。依据材料中的 “持久抗战、实寄于全这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 ”等及材料分析可知 项都能从 题干中反映,而 欤材料无关,可以排除 BCD。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 “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 “下一步 ”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 A 试题分析:
9、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 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战略反攻正式拉开序幕。解放军的 “下一步 ”军事行动并不是与国民党设想的那样,从而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计划,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 两个问题仍在继续,但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0、 A政权性质的变化 B主要矛盾的变化 C国家性质的变化 D国际形势的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知识迁移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 1949年之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成为首要的任务; 1949年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的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成为了首要的目标。因此发生变化的关键在于主要矛盾的变化。故选 B。 ACD三项均不 是从最根本的主要矛盾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
11、制度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 A “双重委托,双重监督 ”的原则 B直接民主的原则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 民主代议制形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宪法规定,中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采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代议制。通过选举代表,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这是第一重委托。反过来,人大要向人民负责,要向
12、选民述职,要自觉接受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更专业的管理国家,选举 “一府两院 ”来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人大委托 “一府两院 ”是第二重委托, “一府两院 ”要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材料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原则,故正确答案:为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对于下图支持中国票数持续增长情况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一边倒 ”外交方针的实施 B “求同存异 ”方针的提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美苏对中国的战略 “扶持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知 A是新中国成立初提出的
13、外交方针; B1955年万隆会议中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这些因素都推动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时的票数持续增长, C表述正确。 D表述有误, 60年代初开始中苏关系恶化, 1972年中美关系才开始正常化。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0 70年代外交关系发展概况 从 2011年开始到现在,阿拉伯世界刮起了一股被西方世界称之为 “阿拉伯之春 ”的颜色革命,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利比亚到叙利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政权的更迭,美国议员甚至狂言 “阿拉伯之春 ”应该进入中国。引起这场所谓 “阿拉伯之春 ”的颜色革命的
14、原因可能是 阿拉伯地区的传统地缘战略使得西方国家长期插手该地区事务 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普通民众 “被剥 夺感强烈 ” 经济全球化背后的不平等和残酷性导致其落后状态固定化 多极化进程东西方国家霸权战略与中国反霸权战略长期对抗的产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由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国并未插手中东内政, 与中国外交政策不符,排除 , 均是对材料的原因的正确分析,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 学者马勇的新著 1911年
15、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 1911年的辛亥革命 “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 ”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A符合史实,辛亥革命的 目标是希望建立起美国一样的共和制,实现三权分立政体; B符合史实,政治手段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 C符合史实,前期是革命的
16、方式,以后是议会斗争的方式,即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D“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表述有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概括及历史影响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 ”;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求 “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B宣传拜上帝教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C太平天国指导思想出现混乱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太
17、平天国运动从反孔到尊孔,手段不同,目的是一致的,即宣传农民起义、维护太平天国政权,因此 B的表述是符合题意。而由材料可知应对 “战局逆转 ”主要措施是重建领导核心、进行后期防御战,排除 A;结合史实可知当时太平天国的思想并未混乱,排除 C;西方势力对太平天国支持与否,关键要看太平天国能否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因此 D的表述语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资本主
18、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A符合南京条约经济扩张需求; B属于马关条约经济扩张需求;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 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故应排除 C;而 D是对材料中的两个条约从整体上看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性要求。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封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
19、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 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 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
20、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 ,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文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 “今天的 (科举制 )专以才学 (刀笔 )取士 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 危害民生 ”,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因此 D的表述符合题意; A、 B、 C三项与题干无关。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 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 “亲
21、臣重臣 ”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或 “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紧扣 “未能体现 ”。回顾已学史实可知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的初衷就是便于要务保密和皇帝宣召, A、 B表述正确;在清代 “行走 ”的意思就是临时调遣的非专任官职, D 表述正确。而材料中只是说,军机大臣多从 “亲臣重臣 ”中遴选,并未提到遴选的标准与才德有关,故 C符合题意。 考点: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辽宁省 东北 育才 双语 校高三 第一次 模拟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