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3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 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 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王景之前,庐江地区百姓不知道牛耕,因此很多土地并未得到开发,王景教民犁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产量也提高了不少。故选 B。 A项材料并未体现治理水患的问题; C项错误,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 D项中的商业的发展
2、材料体现不出来。 考点: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此题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生产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进步的情况。我国原始社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工具比较原始;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 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春天的故事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下列事件发生在 1979年的有: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A B C D 答案:
3、 A 试题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是在 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是在 1980年批准的;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是在 1984年。故选 A。 考点: 1979年的重要事件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 1979年的重要的事件。 70年代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前期文革运动,后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缓和化以至于最终建交;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 下列事件与邓小平主持或支持有关。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恢复高考制度 提出 “
4、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提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在 1978年; 恢复高考制度是在 1977年;提出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是 1980年; 提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是在 1983年,正确选项是 ,故选 B。 考点:改革开放后的关于文化教育的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 点评:此题是考查的文革后邓小平复出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时间,是属于简单记忆题。此类问题解答的关键难点并不是不能理解题干的内容,或者说是选项的内容,而是 平时的知识的积累。当然,解答此类问
5、题也有一些窍门,因为很容易发现已经掌握的某些选项是矛盾的,可以直接排除。 图中的三个标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在不同地区先后设立的管理制度。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图片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这三者的比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所以此题正确
6、选项是 C。A项不符合民族自治区; C项不符合特别行政区; D项不符合经济特区。 考点:民族自治区与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点评:民族自治区与经济特区都是在大陆内部实行的制度,但是而这也不一样,经济特区主要是在经济政策方面享有特别的政策,在行政事务 上和大陆其他地方一致;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地区实行的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实行高度自治的地区。他们都属于一个中国的组成部分。 美国时代周刊在 1984年 4月 30日的杂志封面(图 5)。封面标题为“CHINAS NEW FACE-What Reagan Will
7、See”(意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里根这时来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标语是 A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B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C开发浦东、开放 浦东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是体现的大跃进运动,是在 1958年; B项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中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C项是在 90年代做出的决定; D项是在 1978年提出的。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国两制是 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 97的临近,率先用在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上。 1984年 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
8、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构想,获得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 ”成为具有 法律效力的国策。今天,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下面是某同学对中国共产党历次会议召开时间、会议内容及意义的整理,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错误一大是在 1921年召开的; B项错误,遵义会议是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C项正确,八大提出了中国的当时的主要任务,反映了探索时期的一些成果; D项错误;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所谓党的指导思想。 考点:中共成立后几次重要的代表大会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几次重要的会议要把握:二大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三大通过了
9、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八大做出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十五大依法治国思想;十六大三个代表作为我党指导思想;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 中国农民调查记载:小岗村前任书记沈浩认为小岗村现在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明星村,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小岗村的土地分散,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不能解决发展问题。中国现在发展的比较好的明星村都是靠集体经济壮大的。对此材
10、料理解准确的是 A当年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是个错误的决定 B分散的家庭经济不适合现今社会化大生产 C只有国有经济,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D中国所有的农村地区仅适合发展集体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快改变了农村的温饱问题; 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状况,但是不适合社会化大生产; CD项错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政策并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
11、方向。除此之外,农村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 17世纪,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土豆传入中国。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而引进 B郑和下西洋时从美洲带回 C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时带入 D新航路开辟后,由于世界联系加强而传入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错误,丝绸之路是汉朝时期开通的,但是土豆原产地是在美洲,当时并未联系到美洲; B项错误,郑和下西洋并未达到美洲,而方向是东南亚和非洲; C项错误,英法侵略之前土豆已经传入我国。 D项正确,土豆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大洲联系逐渐密切的基础上传入我国的。 考点:新航路的开
12、辟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借助土豆传入我国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来说 ,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来了。这一切都推动了世界向近代的方向发展。 据统计,英国煤炭消费量从 1800年的 1000万吨,猛增到 1856年的 6000万吨。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 A蒸汽机的推广使用 B煤炭开采能力的提高 C “铁路时代 ”的到来 D煤炭发电的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煤炭的使用量大大的提高是因为第一次工
13、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造成的, ABC三项的动力都是蒸汽机,因此均与材料现象有关; D项错误,电力的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从此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欧洲首次普及使用机器、轮船和铁路等交通工具,工厂纷纷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煤炭使用量的增加。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位英国人来到美国,在那里进行了建立
14、人人平等的“新和谐公社 ”理想社会的尝试。公社所有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和谐 ”相处。下列关于这一 “尝试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B这一设想在当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C这一做法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D这一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指的是巴黎公社,因此 A项错误,故选 A。材料反映的是欧文创立的新和谐公社,梦想是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社会。但是这一设想在当 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失败,但是这一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考点:空想社会主义 点评:
15、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社会不公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思想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一些并未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而是寄托在富人和国王的身上,注定要失败。因此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科学社会主义等也需要掌握。 导致图 6(出自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 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是: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 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农村的改革 中国实行 “包产到户 ”,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 ”陷于困境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项错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启动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 ”陷于困境主要不是解决的农业的问题;因此排除 ABC 三项。 项中国实行 “包产到户 ”,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 项苏联方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这使得苏联的农业生产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故选 D。 考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苏联的僵化的体制 点评:中国农村改革主要政策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这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得到很大的发展。苏联继续
17、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最终葬送了苏联。 法国是二个富有艺术气息的国度 ,下列成就与法国有关的是 开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最先打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旗号 产生了最为著名的后期印象主义画家 放映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项错误,开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的是德国的贝多芬; 项正确,最先打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旗号的是法国的巴尔扎克等人;产生了最为著名的后期印象主义画家是荷兰的梵高,因此 错误; 项正确,放映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的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故选 A。 考点:近代西方的文学和艺术 点评:近代西方的文学艺术流派等是常考的 知识点。 18世纪是浪漫主义为主要的代表的
18、时期; 19世纪中期以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在二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得到很大的发展,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尖锐的批判了社会现实。在影视方面,西方也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图是某一时期的 “结婚证 ”,从中反映了 结婚有法可依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思想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结婚证 ”突显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法治完全遭到破坏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图片反映的信息来看,当时结婚需要登记还是得到保证的,说明结婚有法可依;从结婚证的文字信息来看,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的内容已经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凸显了时代的烙印。因此 正确,故选 D。 项错误,法制问题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文革对民众的影响 点
19、评:本题是通过文革中的结婚证考查了文革中的阶级斗争为纲的内容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但是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就。 图是我 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图。下列对此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 ”时期农业比重大,在于国家重点发展农业 B “二五 ”时期农业比重下降主要是自然灾害造成的 C “二五 ”时期工业比重上升是政企分开的结果 D第三产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当时一五计划优先发
20、展重工业; B项错误,农业比重下降自然灾害并非主要的原因,而是左倾错误造成的; C项错误,政企分开是 20世纪 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提出来的主张。 D项正确,因为是计划 经济,所以第三产业呈现出稳定的发展的态势。 考点:一五计划与二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二五计划是从 1958年到1962年进行的,二五期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破坏。 与汉朝、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社会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 A能选拔到道德优异有议政能力的人 B有利于巩固豪
21、强地主的统治地位 C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D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范围,通过考试的方式也有利于选拔人才,故选 C。 A项错误科举制并不能保证选拔的是道德优异的人; B项错误,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地位的提高,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D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最佳选项。 考点:科举制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后代沿用的政治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这种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八股文,严重的扼杀了人们
22、 的思想自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苏轼认为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 ”,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产生无关的是 A统治者注重理学,重视文化的发展 B唐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政府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 D注重对外文化交往,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答案: C 试题分析:唐代中国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主要是和统治者的政策有关,统治者推行科举制的选官方式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因此 A正确; B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C项错误,唐代虽然重农抑商的政策松动,但是政府依然推行该政策
23、,故选 C。 D项正确,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考点:唐代文化的繁荣的原因 点评:唐代文化的繁荣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政治相对清明;经济上,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政策上科举制的推行重视文化的发展。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以下有关明朝国家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废除了丞相,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注重人才选拔,鼓励思想自由发展 C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交往 D保护资本主义萌芽,扶植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朝废除了丞相,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浙江宁波 高三第 一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