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统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统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统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统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 “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 ”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 A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B形成了 “大一统 ”的政治格局 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 ”
2、可以看出当时商朝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周朝则实现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发表讲话称: “全球金融市场需要重返纪律,假如没有纪律,就没有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材料的观点实际上是 A稳定汇率 B实行浮动汇率 C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D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实际上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没有形成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导致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所以有必要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但因为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而欧盟等经济体实力在不断增强,所以不会有人再提倡重建布雷顿
3、森林体系,故 C错,浮动汇率恰恰是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的结果,所以 B与材料本意相悖,故 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贸易问题,而是金融问题,所以排除 D。稳定汇率则是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秩序的要求,故选择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货币上的支配地位给美 国的霸权地位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好处。对内,它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可以免受外界的影响和压力;对外,它可以毫无顾忌地追求自己的外交政策,对他人施加某种程度的影响和压力。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B二战后国际货币秩序的有序化 C二战中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D美元成为世界各地流通
4、的货币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货币上的支配地位 ”是指美国在二战后倡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得了支配地位,而这本质上体现的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以 C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 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在工业革命前,生存条件改进和经济机会增加总是导致消费这些增加收益的人口的增长。英国人马尔萨斯认为,从长远来看,生产增长不能与人口的增长潜力保持同步,因此主张积极控制人口增长。但是,现在(即 19世纪)在人类历史上第 次出现了这种现象,即经济和知识的增长之快足以产生一种投资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流动,而这种流动又提高了马尔萨斯积极控制的上限。 ”材料的主旨
5、是阐述工业革命 A促进了投资和技术创新 B缓和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压力 C根本解决了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矛盾 D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说的工业革命之前马尔萨斯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来看,说明人口增长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材料说到的 “经济和知识的增长 又提高了马尔萨斯积极控制的上限 ”又告诉我们工业革命使得这种压力在减轻,所以选择 B; A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材料没有提到这是根本解决,故 C错;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所以材料没有提到可持续发展问题,故 D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
6、业革命。 卢梭说: “国家最高权力 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 ”“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 ”材料反映了卢梭 A天赋人权的思想 B直接民主的思想 C代议制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的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 ”、 “主权永远不可转让 ”、 “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 ”可以看出这是反映直接民主。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恩格斯在其遗稿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中写道:
7、“(在欧洲)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随着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教士即封建时代的法律顾问和非宗教界的法学家之间确立了分工。不言而喻,这批新的法学家实质上属于市民等级;而且,他们本身所学的,所教的和所应用的法律,按其性质来说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在某些方面还是市民阶级的。 ”恩格斯意在说明 A罗马法对欧洲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 B法学家等级之间进行了重新调整 C欧洲法学家对罗马法的继承与发展 D罗马法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在欧洲)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 ”可以看出作者意在说明罗马法对政治生活的重大
8、作用,这是材料最想表达的意思。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读 “19551983 年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变化曲线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次高峰的出现都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两次低谷的出现都与 “左 ”倾错误的发展有关 C第一次高峰时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D第二次低谷时农村土地实行了国有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片可以看出,第一次高峰是在 1958-1959年间,当时是农业领域的大跃进运动时期,高峰时浮夸风的体现( “左 ”倾错误的表现);第二次高峰是在 1983年及以后,这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导致的;第一次低谷是在大约 1959-1961年间,这
9、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导致的农业产量下降(推行 “左 ”倾错误的结果);第二次低谷是在 1967-1968 年间,当时正值 “文革 ”期间,由于干部群众都在停产闹 “革命 ”,所以农业产量下降,也是 “左 ”倾错误导致的结果。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在 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对其于 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其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而这在原来的报告
10、中是没有明确提到的),并删去了有关 “联合政府不是国民大会中的多数党组织一党的政府 ”的论述。与上述变化有着直接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实施 B中共领导的人民民 主专政制度已经形成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D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于材料是在说明新中国政府的领导权问题,所以应该从政治层面去选择,故排除掉 A、 D两项,根据材料中强调中共的领导和 “删去了有关 联合政府不是国民大会中的多数党组织一党的政府 的论述 ”应该排除掉 C而应该选择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1、。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 “( 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 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 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材料试图说明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超越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不符合史实, C项说法正好和史实相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和发展), 由 “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
12、会 ”可以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 “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 ”。叶德辉说: “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 ”徐致祥认为 “变人 ”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 “一正君而国治矣 ”。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 “托古改制 ” B “变者古今之公理 ” C “祖宗之法不可 变 ” D “中体西用 ”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 ”、 “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 ”、 “
13、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 ”、 “一正君而国治矣 ”可以看出这些主张都没有说到要变祖宗之法,实际认为只是中国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 “人心 ”改变一下足矣,故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王夫之认为: “子曰,奢则不孙(通 “逊 ”)。恶其不孙,非恶其不啬也。传曰,俭,德之共也。俭以恭己,非俭以守财也。 ”材料表明王夫之的消费理念是 A俭奢有度 B崇尚节俭 C量入为出 D自给自足 答案: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恶其不孙,非恶其不啬也 ”可以看出王夫之并不是反对奢侈,由 “俭,德之共也 ”可以看出他也提倡节俭,由此可见,其在材料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主张是俭奢有度。
14、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明史记载: “( 1425 年)夏四月壬寅,帝(明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秋粮之半。士奇言: 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 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 可迟疑 。 ”材料反映明朝 A皇权空前强化 B内阁参与决策 C内阁统领六部 D六部之位形同虚设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皇帝让内阁大学士杨士奇草诏,而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皇帝为此进行了说明。这不能说明皇权空前强化,恰恰说明内阁大臣在参与决策,故选择 B。 考点
15、: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简答题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针对 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发挥多大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史学界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两种解释都承认 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关系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一种解释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应当归结于工业革命前 18世纪形成的比较完善的自由竞争机制,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所提供的创新平台。第二种解释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工业革命,主要原因在于规模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
16、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第二种解释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作是不可能想象的。 评论材料中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爆发 原因的观点。( 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赞同观点一:工业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2分) 论证: 18世纪的英国工业生产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从而刺激了纺织业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与技术革新,从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18世纪英国农业生产领域也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推动了圈地运动的进行,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18世纪英国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河南省 洛阳市 高三下 学期 统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