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如图,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与空白 a b c 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鸦片走私、民族危机、出超、入超 B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 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商品倾销、原料出口 D鸦片走私、财政危机、入超、出超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林则徐禁烟 ”, “英国扭转逆差、打开市场 ”,可知 a处填上鸦片走私; b处是关于鸦片走私的危害和后果,因此填上财政危机; cd是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在正当贸易中的地位,应填上入超、出超。 ABC,因为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这些现象
2、是在鸦片战争后。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本题属于图表式选择题,解答此类题一、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我们解答问题的坚实基础。如果基础知识薄弱,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睁睁地看到分数从手中失去。二、能最大限度地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三、养成注意观察图表习惯,从而得到一些隐性知识。这要求我们对于教材中的图表,要注意去观察和分析,并找出其 中最显著的特点和教材中知识的延伸内容,这是提高我们解答图表选择题能力有效途径。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
3、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侵略中国是必然的,费正清的观点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抹杀了战争的实质。AC 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 D不对,虽然体现了全球史观的角度,但不能说正确,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毕竟是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等跳跃也属于不平等条约。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政治上统治腐朽,
4、阶级矛盾激化; 军事上极端落后,军备废弛;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王公大臣们依然做着 “天 朝上国 ”的迷梦。 而同时期的英国经济上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 ;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军事上装备先进,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 对外加强殖民扩张,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故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动因。当时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的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贸易,中国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大臣主张严禁鸦片,并进行了伟大的虎门销烟的爱国装具,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南京条约中的 “五口 ”,是英国人基于 “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 ;福
5、州靠近盛产 红茶的武夷山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 ,且临近富饶的江浙 ”等理由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条约,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就是打开中国市场,题干信息也证实了这一点。 A不对,倾销鸦片 也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 BD不对,外国在华投资设厂的资本输出要求主要体现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如甲午中日战争 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本题属于目的类选择题,
6、 “目的 ”是指当时人们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希图得到的结果。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 “主要目的 ”。目的还有近期和长远之分,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 “直接目的 ”,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 “根本目的 ”。例如汉武帝颁行 “推恩令 ”,其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国的封地,而根本目的则是解决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分析根本目的要求作深入的理性思考,因为它往往反映了我们的历史认识,提示的是历史 现象的本质问题。 “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据此推断这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应该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7、D现代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 “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说明画家强调面对现实生活,浪漫主义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印象主义重视用光和色描绘外部世界,画面色彩特别清新、明亮。 现代主义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艺术形式多样化。 考点:本题考查近现代文学。 点评: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 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 “第一是开眼界,
8、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 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 ”材料中使人们 “开眼界 ”的是 A电影 B电视 C报纸 D广播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是说明有强有力的视觉效果, B 不对, 1925 年,英国科学家研 制成功电视机,时间靠后; CD不对,报纸和广播没有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影视艺术。 点评: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 “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
9、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在这里,雅克 勒高夫强调的是 A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角度阐释历史 B以关注下层民众的角度认识历史 C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研究历史 D从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角度探索历史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 ”可知是强调研究范围、领域的广泛; B不对,犯了表述片面化的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史学研究。 点评: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 “题眼 ”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
10、们的 “火眼金睛 ”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 “火眼金睛 ”?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 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如图,爱尔兰作家詹姆斯 乔伊斯于 1922 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下列美术作品与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似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应属于现代主义,符合题意的是 B。 ACD属于印象画派画家莫奈的作品。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美术。 点评:印象画派特点、人物及作品: 早期( 19世纪后半期) 后期(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特 点 重视用光和色描绘
11、外部世界,画面色彩特别清新、明亮。 强烈主张抒发个性,并吸收了东方艺术的一些特点,形式夸张,富于装饰韵味。 代表人物 莫奈【法】 凡高【荷兰】 塞尚【法】 作 品 日出 印象 向日葵 备 注 “扑向太阳的画家 ” “现代绘画之父 ” 如图,文学与艺术象一对姊妹花,发展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欧美文艺风格发展的历史来看,下面空格内应是 A日出 印象 B安娜 卡列尼娜 C迈克尔 杰克逊 D马拉之死 答案: B 试题分析: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介于两者之间的应是现实主义, A属于印象画派, C属于流行音乐, D属于新古典主义,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文学艺术。
12、点评:了解 19世纪以来的主要文学艺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理解主要文学艺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艺术特点,最好用表格法进行知识的梳理。 如图,下图为某次世界博览会的宣传海报,向全世界宣传展示了电影技术。请推断这次世博会是 A 1851年伦敦世博会 B 1889年巴黎世博会 C 1900年巴黎世博会 D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95年 12月 28日晚,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这一天被电影史家们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AB都在这一时间之前, D的时间过于靠后,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 C。 考点:本题
13、考查影视。 点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地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 “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 ”,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 不多
14、 C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鸦片战争后外国对华倾销总体上徘徊不前,究其原因大致有:外国侵华势力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外国商品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尽相符,鸦片走私削弱中国人民的购买力,最重要的是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但不能说南京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否定式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题型特点逆向选择题是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常用 “不是 ”“不属于 ”“不正确 ”“与 无关 ”等词语( 95年起高考试题中加有着重号)。 解题技巧看清题目
15、要求,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用。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外敌的武力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说明中国人民惧怕竹枪火炮 C因为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互相仇杀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未闻炮声震地 ”、 “不见烟火冲天 ”可见并非是外敌入侵,因此排除A;并不是因为吸烟就会导致内部互相仇杀,也不是说中国人惧怕 竹枪火炮,因此排除 B、 C;从 “竹枪一支 ”、 “铜灯半盏 ”等可知说得是鸦片,而 “妻离子散 ”、“烧尽田地房廊 ”等可知是鸦片所带来的后果及危害 ,因此选 D 考点:本题考查鸦片
16、战争。 点评: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新情景试题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要求进行判断、论证或者评价。解答此类选择题一般的能力要求是: 1:读懂材料的核心思想。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有关中国古代史的选择题一般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易不解其意而造成错答。 2:对号入座。任何试题都是对所学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将试题中的材料与所学的知识进行 “挂钩 ”,在此基础上进行解答。 3:对照设问。也是明确试题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
17、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表明英国政府对中国当局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 “照会 ”、 “申陈 ”等都是近代的外交用语, “平行照会 ”使清王朝被迫放下 “天朝上国 ”的架子,这些外交礼仪及用语的变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AD不对,仅从这些外交礼仪及用语不足以支持这两个选项的说法; B不对,因为事实上中国已经沦为外国的半殖民地。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
18、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解答这类题目,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 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或没有直接联系的题肢,即使其本身的说法再正确也不能选。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 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最终 “中国接受 ”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关税自主权 内河航运权 九龙司地方一区 香港岛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 ”可知是指鸦片战争,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同意协
19、定关税, 正确。 不对,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领土和权益。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近代中国重要不平等条约 一、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 8月 20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巧记口诀为:五亿(议)港元 五口通 商、议定关税、割香港岛、赔 2100万元。广福宁夏(厦)上 傻瓜广福到内陆省区宁夏去上海。 标志: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从此步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184
20、3年):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租界)。 三、 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美国享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 “巡查贸易 ”,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四 、 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冬):法国享有中美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五、上海海关征税规则( 1854年):中国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 “税务管理委员会 ”,上海海关成为中国第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 六、 中俄、
21、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1858年):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 10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 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 200万两白银。 巧记口诀:公开行贿(贿指钱财) 公使进驻北京、开 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赔款共 600万两白银。 七、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万两白银。 巧记口诀:天天准许陪(赔)酒(九) 天津条
22、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华工出国,赔款共 1800万两白银,割九龙给英国。 危害:天津条约 和北京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八、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中国割让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九、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中国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十、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年):中国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十一、中俄改订条约( 1881 年)及以后 5 个勘界议定书:中俄改订条约又称伊犁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中国 收
23、回伊犁,中国割让西北 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危害:俄国通过上述不平等条约侵吞了我国北方 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十二、 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 4月):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 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巧记口诀:哥哥(割)开厂赔两亿两 割辽台澎、开放沙重苏杭、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款两亿两。 危害: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台湾沦为日 本殖民地长达 50年之久,帝国主义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河北省 邯郸 中高 学期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