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新课标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二)(带解析).doc
《2013届新课标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二)(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新课标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二)(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新课标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二)(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 B 试题分析: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主要特征,刘邦以旧礼尊其父是宗法关系。材料认为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不利于皇权加强,故选 B。 A项错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宗法血缘关系要低于王权; C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时期趋于崩溃; 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
2、主要说的是宗法关系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1933年 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 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 1篇, 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 ”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当时知识界对 “非资本主义 ”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C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D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
3、义道路的只有 1 篇, 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 “非资本主义 ”方式 ”可以看出当时知识界对 “非资本主义 ”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故选 B。 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了知识界小范围内的看法,不能以偏概全;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有关国情的内容;D项错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本国的国情决定的,并非因为知识分子的认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维多利亚女王( 18371901 年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 18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 (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
4、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维多利亚女王 “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 ”的主要原因是( ) A受政治体制的约束 B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 C女王有较高的素养 D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 统而不治 ,只是国家的象征,实权掌握在辉格党或自由党领导的议会手里,所以维多利亚女王 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 。故选 A。 BCD项并非主要的原因所在。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王的权力 20世纪 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阿尔巴尼亚作了如下叙述: “阿尔巴尼亚整个领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相连,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阿尔巴尼亚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铁托
5、集团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以上叙述( ) A真实反映了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 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说明当时中国 “左 ”的思想意识比较严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很容易的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已经作为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左倾错误已经很严重,故选 D。 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阿尔巴尼亚的真实的政治状况; B项错误,一边倒是建国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 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破裂; C项错误,材料中左倾错误影响了人们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60年代中国的外交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 “中国
6、内战 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 1949 年。 1948年到 1949年间,连续进行了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因此最能证明材料中艾奇逊的观点。故选 B。 A项是在 1947年进行的; C项只是三大战役的一大战役,是三大战役的组成部分; D项与材料中 “不详的结局 ”相违背,材料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当时国民党并未被推翻。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孙
7、中山先生说: “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 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可以看出孙中山并非主张将产业平均分配,而是进行合理分配以达到 “互利 ”。故选D。 ABC 项错误,管制经济和调节劳资矛盾以及收归国有等内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8、1917年 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 “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陈独秀主张学习欧美政治文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并超过欧美诸国,说明对中国社会的未来作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C 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D项与材料不符。 考点: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 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
9、的第一手资料。如要研究近代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可选用的竹枝词是( ) A “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 B “南北分开两 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 ” C “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 ” D “北口山头民力忙,耕牛无恙乐平康。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A、
10、 C、 D三项反映了自然经济。 B项中 “北洋场 ”是指租界中的 “北市 ”, “北市 ”的繁华已经超过了 “南市 ”(城隍庙),这反映 了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故选 B。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上海的商业活动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日戊子记: “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的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D该日记写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 “圆明
11、园为夷人劫掠 ”一句,排除 A项,作者肯定了外国人的侵略行为。从 “奸民乘之 ”分析出作者认为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故 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作者亲 身经历了火烧圆明园,因此,材料不是一手材料,排除 C项。圆明园被抢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其写作未必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排除 D项。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 “明清商业发展 ”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 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商业发
12、展特点的理解。根据所学商业会馆是私商为了联系本乡本土的人士和促进商业往来而在北京城修建的私人会所,并非政府所涉的机构,因此 A项错误,故选 A。商帮的出现,是明清之际商业活动发展的表现,也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因此 BCD项均正确。 考点:商业的发展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古籍中的记载统计:明代中泰之间互相遣使 128次,其中泰国对明朝贡101次、暹使来华 102次、明使使暹 26次。这说明( ) A明朝时期 “海禁 ”政策没有真正实施 B明朝外交政策具有区别对待的特点 C当时泰国是明朝统治下的省级行政区 D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活动比较频繁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海禁政策在明朝
13、得到贯彻执行,与泰国的关系不在海禁政策之中; B项正确,与东方的东瀛实行的是海禁政策,但是对泰国关系发展的较好; C项错误,泰国是独立的国家,并非是中国的地方行政单位; D项错误,因为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总体受到很大的影响。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明朝的对外政策 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 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 “非复吴下阿蒙 ”。根据以上所述,请问孙权要吕蒙读什么书?( ) A诗、书、易、礼、春秋,这些基础典籍,属于学者必读 B孙子、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培养见识与能力 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明白做人做
14、事的基本道理 D周易、老子、庄子,了解这些最近风行一时的学说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时间三国时期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是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所读的书籍应该是儒家典籍,因此排除 BD项; A项错误,易经并非基础典籍。故选 C 项,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典籍,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在汉代额的发展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共有 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1945年 1月 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该集中营。在瑞典、英国、波兰等许多国家, 1月 27日已经成为大
15、屠杀遇害者的法定纪念日。 1996年,德国也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 “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告诫人们要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 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庄严宣布: “欲免后世再遭近代人类身历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战火的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弘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法西斯的反人类政策。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谈谈你对此举的看法。(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社会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做出的努力。其效果如何
16、?( 9分) 答案: (1)种族灭绝政策。战争的教训 是惨痛的;警示后人不忘战争;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防止战争悲剧重演,维护和平。 (6分 ) (2)努力:成立联合国;调解斡旋国际争端;倡导裁军和军备控制;组建维和部队;开展反战和平运动。( 3分) 效果: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缓解了国际和地区紧张局势;受到了少数国家的干扰和挑战;战争冲突仍不断发生,维护和平任重而道远。( 6分) 试题分析:( 1)二战中,纳粹德军对被占领的地区进行了大屠杀,以犹太人为最,损失了数百万人口。这是种族灭绝政策。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的是告诫世人, 和平来之不易,珍惜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新课 标高 学期 高考 模拟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