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 ,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是开辟新航路时期,是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的标志( 15、 16世纪)殖民手段是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 是殖民扩张时期,是世界市场的拓展时期 ( 17、 18世纪)殖民手段是三角贸易;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标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19世纪中后期)殖民手段凭工业优势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标志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殖民手段是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正
2、确答案:为 C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本考点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各种题型都有所涉及 ,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从命题角度看,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近几年命题热点,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 18401956 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形态 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 地位 B经济形态 对近代中国起到了 “破坏 ”和 “建设 ”双重作用 C经济形态 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 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答案: D 民族资本主义 “在夹缝中求生存 ”, “夹缝 ”指的是 外国资本主义
3、本国封建主义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国民政府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上述四种势力的压迫和剥削,所以说在夹缝中生存。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 点评:试题中规中矩,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有熟练的掌握。也可以反弹琵琶:民族资本主义 “在夹缝中求生存 ”,下列不属于 “夹缝 ”的是:( D) A外国资本主义 B本国封建主义 C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D小农经济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
4、足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的是近代中国人掀起的 “实业救国 ”浪潮,其失败说明只有获得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即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考点: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点评:本题属于由现象得出认识,要求认真分析材料,找出符合题意的认识。 中国读书人历来 “耻于言商,耻于言利 ”,而清末 “状元实业家 ”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农轻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为 2008年文综天津第 17题。这道题中的材料 “耻于
5、言商,耻于言利 ”是指从中国古代以来的 “重农抑商 ”政策,涉及的时间是中国古代社会;清末 “状元企业家 ”这条信息反映出的时间是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反映的史实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读懂了材料的信息,弄清了题目中的时间,就能够把题目与教材中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等章节对应起来思考,从而回忆起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当中的 “实业救国 ”和 “民主共和 ”两大思潮的影响。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和发展 点评: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是解题的第一步。高考试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
6、息,但也有的题目,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这一历史现象的时间位置。 下列关于外资经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等经济成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 体现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存在着继承关系 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第 2句表述,外资,官僚和民族资本虽然产生的时间有先后,且相互之间有影响,但不能说它们存在着继承关系,它们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形态
7、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主要经济形态的相关问题,涉及基本概念和客观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概念的掌握能力。 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 小农经济 =农业 + 家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 = 商品经济 +雇佣关系 发昌机器厂 = 地主阶级 + 近代企业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 国家干预 + 垄断资本主义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小农经济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正确。资本主义采用雇佣劳动关系, 正确。发昌机器厂是民族工业,是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企业, 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 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形态 点评
8、:本题考查基本的历史概念,属于高考最基本的要求。题干中对概念简化成公式,可以突出主要方面,但也可能丢失其他:资本主义不能简单的资本主义 = 商品经济 +雇佣关系加以描述,还包括工厂制度 ,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等。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 “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 “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 “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反映文革时期; 是大跃进时期; 反映是 20
9、 世纪 90 年代以后; 改革开放初期。所以正确答案:为 B项。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顺口溜是反映时代风貌的比较好的形式,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此类问题关键是找出顺口溜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把握其历史背景。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符合题意。 A、 B、 D三项反映的事件前提都是土地公有制,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C项。 考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图画题生动灵活,学生易于接受。每幅图的解释是理解问题的关键。变革土地所有制,是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所 有制
10、形式一般来说包括公有变私有和私有变公有两种方式。 浩然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 3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 “思想解放的历程 ”、 “开放格局的形成 ”、 “一国两制的成就 ”、 “农村的新变化 ”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举办博螯论坛 D 2010年上海世博会 答案: A 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 “改革开放 20 多年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 8 年,都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 ”两个时期经济发展快速的共同因素是 正确方针和路线的指导
11、经济体制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吸收和运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两个时期都有正确的方针:改革开放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都发展了民主政治。都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经验。 考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方针的指导;适度宽松英明的经济政策 、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的优势资源丰富、良好地发展体质等等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 “一五 ”到 “十一五 ”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 “一五 ”到 “十一五 ”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12、 时期 主题词 “一五 ”( 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 ”(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 ”(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 ”( 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 ”( 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 ”( 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 D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年提出
13、“赶英超美 ”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 ”运动; 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 “发展是硬道理 ”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 D 试题分析:毛泽东在 1957年提出 “赶英超美 ”的口号,发动了 “大跃进 ”运动,其实质是犯了 “左 ”倾错误,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深刻。邓小平提出 “发展是硬道理 ”的主张;和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说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14、不断深入。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以口号切入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切入点小,考查点深。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走过不少弯路。但设问改为: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出?会更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比,二者共同之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 “左 ”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53年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 A项错误;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消除 “左
15、”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故 C项不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解放、调整了生产关系;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实行农业合作社。故 D项正确。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点评: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共同点。也可举一反三考查不同点:所有制形式有根本的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B C D 答案: B 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
16、发挥主导作用 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A苏联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英美则是从轻工业开始,故 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多积累,而西方则主要靠私人积累, 故 正确,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有,可以算不同; 则是两者的共同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这类题目最好用排除法来做,只要确定一个错误的结论即可。苏联工业化既有积极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本题那它和英美工业化相比较,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上个世纪 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 “新经济政策
17、”,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的道路, 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 “新政 ”, 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倡导中国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 ”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答案: D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 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 ”在这两个历史时期,
18、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法国 德国 B英国 德国 C美国 德国 D英国 美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世纪以后 ”和 “1890年前后 ”这两个时间对应两次工业革命,相对应的代表性大国分别是英国和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使得新兴国家逐渐崛起,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崛起,这很好判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法国等国也逐渐兴起,根据题意 “1890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 ”,排除西欧地区,可以判定是美国。正确答案:为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本考点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各种题型都有所涉及 ,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从命题角度看,工业 革命
19、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考察了全球史观。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 “世界工厂 ”地位的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巴拿马运河开通、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与 B答案:不符;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与 A项不符;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与C无关,而交通的发展、原料、劳力、资本的输出,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本题为最佳选择题。考查方式较为灵活,并不单纯考查知识的
20、记忆,需要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 “全球分裂 ”。这里 “全球分裂 ”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以来形成的世界体系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表现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对亚非拉国家的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造成的最终结果是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贫富差距拉大,即所谓的 “全球分裂 ”,故 正确答案:为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点评:全球史观是近年高考的考查热点,本题命题体现了高考试题的特点。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
21、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指出: “回顾历史,英国是在 500年前开始走出欧洲的;现在,它转了 500年的一个圈,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起点。仔细观察它在当今这个世界上的实际地位,英国确实回到了欧洲,回到了原点。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国曾经是世界的领导者 B英国依旧承担着欧洲的实际领导者角色 C英国的世界影响力起伏大 D英国的走出和回归体现了其兴衰的历程 答案: B “大工业在其发源地继续发展的同时,全世界大工业也已经开始发展,它在大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山东省 乐陵市 第一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10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